(共28张PPT)
476
西罗马
帝国灭亡
1500前后
新航路
开辟
1917
十月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全书概览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上古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世界中古史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世界古代史: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世界近代史: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界。
世界古代史:
世界
古代史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
导入新课
古代世界八大奇迹知多少?
世界上如此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如何产生的?
亚历山大灯塔
金字塔
巴比伦空中花园
阿尔忒弥斯神庙
罗德岛太阳神铜像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摩索拉斯陵墓
秦始皇陵兵马俑
前3500年左右 前3100年左右 前2900年 前2070年 前18世纪 前8世纪 前6世纪 前4世纪
单元预览 时空坐标
两河流域产生最初的文明、埃及文明兴起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夏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
巴尔干城邦兴起
恒河流域形成国家、种姓制度、佛教产生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中华早期文明
印度文明
希腊文明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社会分工发展
两个前提:
统一性、多元性
两个特点:
私有制、阶级出现
三个标志:
国家形成
文字出现
两类文明: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数字识记
一个主题: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时空观念:结合教材相关地图,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归纳“轴心时代”各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
3、历史解释: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正确认识私有制、阶级、文字与国家产生、文明发展的关系;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影响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古代文明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人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明”的特征有哪些?
具备这些特征的前提是什么?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文明的产生——核心素养落实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人类文明的产生——核心素养落实
农耕
畜牧
劳动生产率提高
阶级
国家
文字
农耕生产
需要定居
城市
剩余
产品
记事
管理
生产力
文明
私有制
贫富差距
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3、根本原因: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社会分工
管理、文化创造
农业、手工业
交换、贸易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
社会形态
采集
渔猎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生产
关系
唯物史观
社会分化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30°N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华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BC3500年古代西亚文明
北非:尼罗河流域约BC3500年古埃及文明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约BC2千纪
古希腊文明
海洋文明
统一性:多临近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阳光充沛,发展种植农业为主的农耕经济,地区性大国,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
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城邦民主政治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约BC3千纪古印度文明
填图:结合教材,指出区域名称及该地域诞生的古代文明。
思考:给图中的古代文明分类,指出不同类型文明的共性特征。
1、诞生区域
2、特征
大河文明
①统一性: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②多元性: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时空观念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公元前2900年
苏美尔城邦时代—一系列城市国家
公元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产生最初文明
1、地理环境
2、发展历程
两河流域
西亚两河流域。干旱少雨,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1)政治 ①制度: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城市……地方行政单位
②法律:《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现存最早较完整成文法典
3、文明成果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时空观念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卢浮宫藏)
汉谟拉比
王
太阳神沙
玛
什
权
柄
君权神授,具有神权色彩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保护私有财产
维护奴隶主利益
同态复仇
以下法典条文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怎样的特点?如何认识这部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但是它把习惯法归纳为成文法,使得法律更加规范,一定程度上约束了 奴隶主的任意性,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成文法的出现是国家治理能力提高的表现,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1)政治 ①制度:
②法律: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①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②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③传说: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⑤建筑:空中花园
(2)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
六十进位制度
《吉尔伽美什》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其中记载了最早的洪水与方舟传说并传到古希腊。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3)军事:
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绘画作品)
图片出土自苏美尔地区重要国家乌尔王室陵墓的壁画,这是人类使用车轮最早的证据之一,是重要的技术突破。 壁画还显示了乌尔军队装备的统一,暗示当时可能有了统一的常备军组织。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二)古代埃及文明
1、地理环境
①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同样干旱,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发展历程
埃及文明兴起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公元前3100年
公元3500年
3、文明成果
(1)政治 ①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②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权力,法老之下,
设有官员
时空观念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学思之窗
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摘译自埃及历史铭文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是神在人间的代表,王权神授,用“法老”尊称神化王权,体现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古埃及社会阶层示意图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2)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和文学故事。
②文字:
③历法: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④建筑:
⑤造纸:莎草纸
⑥宗教:
法老作为神权象征
象形文字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
金字塔体现了法老至上的权威和埃及人建筑和数学的较高水平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
“事死如生”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思考点: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善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全球通史》
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大雨常引起特大洪水。河水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不可预见。对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外族人入侵的威胁,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埃及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与两河流域不同)尼罗河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全球通史》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尼罗河中的植物。尼罗河还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古埃及政权比较稳固,重视死后世界……
两河流域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出现与大洪水斗争的文学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频遭外族入侵,两河流域重视法律
同:大河文明。君主专制,君权神授。重视天文历法、数学等应用科学。
问题探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三)古印度文明
1、地理环境
①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②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2、发展历程
古印度文明诞生于
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种姓制度形成。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3千纪
恒河流域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铁器时代来临
3、政治:种姓制度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时空观念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人生而不平等
掌管祭祀
地位最高
保卫国家
地位次之
普通劳动者
少数富有商人
为前三等级服务
地位最低
众生皆平等
种姓制度
冲
击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又称如来。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终极解脱。
贵贱、等级分明
法律地位不平等
职业世袭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思考:印度神话中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何寓意?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种姓制度自人类产生之初就出现了,强调其神圣不可变动的特性。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①宗教:佛教
②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
③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创造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的方法。
4、文明成果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四)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的典范
1、地理环境
2、发展历程
3、文明成果
公元前2千纪
公元前8——前6世纪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城邦: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斯巴达和雅典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岛,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1)政治 ① 寡头政治:斯巴达;少数人掌权
② 民主政治:雅典;多数公民掌权
【史料阅读】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贵族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时空观念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民主政治:
a.表现:
公民都有 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b.局限性: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 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
奴隶制
妇女、外邦人和奴隶
成年男性公民
如何看待城邦民主政治?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利:公民直接参政;
弊: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
史料实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核心素养落实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
②史学: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文化
太阳神阿波罗的爱情故事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
——人文色彩
古希腊三贤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创立了逻辑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理想国”,追求智慧、正义、理性;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能力提升
材料 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分立,又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一元化”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治水、对外征战等公共事务的需要,导致氏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责,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血缘组织与国家形态熔铸一体的格局。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要史论结合)
问题探究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深度学习高阶思维能力提升
论题:地理环境对文明的类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论述:
(1)濒海居民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冒险的民族性格,以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主,如希腊文明。
(2)而大陆居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和安土重迁的民族性格,以农耕经济为主,如中华文明。总之,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拓展延伸规律总结
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等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因素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洲和非洲的文明古国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创造了杀伐奔袭的游牧文明。
(2)地理环境:
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的自然环境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
西亚文明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相邻,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中国、印度文明的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
认识提升
人类文明的产生
标志: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形成、
文字的出现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前提:农耕畜牧
的产生
生产力发展
苏美尔及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和
恒河流域
爱琴海地区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比较完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种姓制度
城邦制度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文明
区域
制度
文化成就
各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非决定性),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表现出文明多元特征。
大河文明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经济:农业发达
海洋文明
政治:民主政治
经济:工商业发达
本课小结
唯物史观
典型例题
D
1、考古发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的宽敞,有的狭小,墓中的随葬品有的丰富,有的很少或几乎没有。这反映了( )
A.定居生活的开始
B.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C.早期国家的形成
D.私有制和阶级产生
根据材料中原始社会后期出现贫富分化,可知这反映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故D项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定居的开始时间,故A项错误;
从材料中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不能体现早期国家的形成,故 C项错误
2、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近哲学的基础。这说明( )
A.希腊文明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B.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的文明
C.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材料反映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营造出宽松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故选D项
古希腊是古代,文艺复兴是近代,时空错位
材料没有将古希腊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论,排除B项;
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