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年 级 四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能用书后的词语造句。
学习重点 理解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 设问导读:
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组织审题,同学们,从题目上看,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课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些什么问题?
请同学带着问题认真读读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各是怎样的人自学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
导学过程 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再读课文,感悟欣赏。巩固练习1.进行描红,抄写本课生字词语。2.完成课后第三题。拓展延伸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各是怎样的人?
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裹 鬼脸 蓬乱 纳闷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 拖鞋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导学反思
导学案
年 级 四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二)
学习目标 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不同特点;
学习难点 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 温故互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互相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设问导读: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导学过程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巩固练习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拓展延伸请大家以《伟大与平凡》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设计 21.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一次 撞(相撞)
第二次 遇(相遇)
第三次 等待(相邀)相处
导学反思
导学案
年 级 四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 总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三)
学习目标 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学习重点 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学习难点 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
集体备课 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 温故互查: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设问导读:
1、听第四段课文录音。
2、讨论主要写了什么?(概括写两个人的交往)?
3、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4、指导用“只好”造句
导学过程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读出文中感受最深的语句,畅谈心中的爱因斯坦。小组合作: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总结: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爱因斯坦巩固练习谈谈你的学习收获。拓展延伸搜集爱因斯坦的资料和关于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设计 21.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潜心科学研究 天真可爱
不拘生活小节 有礼貌
谦虚好学
导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