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是故乡明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月是故乡明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14: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3*月是故乡明(第一课时)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季羡林: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在祖国的土地上并捧起一把土,亲吻了一下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如果有特别难懂的字词或需要特别提醒自己的要在文中圈画出来。
徘徊 澄澈 篝火
巍峨 燕国 点缀
碧波万顷 风光旖旎
yǐ nǐ
[yān] (燕国)

[yàn] (燕子)
(当它作为国家、地名、
姓氏的时候读作第一声yān)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课文的阅读时,要懂得通过课题下面的导读提示来学习文章的阅读方法。
我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两类月亮?
忆故乡月和比他乡月
由月亮写了哪些童年往事和成年后的经历?请同学们把这一幅思维导图在笔记本上画下来,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填写完整。
抓关键词
课文的题目是“月是故乡明”,文中的哪些句子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作者故乡的月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2-4自然段,找一找。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故乡月色是那么的美,再由月亮想起了许多童年往事,数星星、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都与月亮有关。
同学们闭上眼睛,当数星星、捉知了这一幅幅童趣的画面出现你眼前时,你会是什么感受?
快乐的感受
季羡林爷爷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呢,我们哪句话里的关键词里可以体会到呢?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快乐
美好
思念怀念
在课文里,哪一句话直接把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抒发出来?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呀!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看看课文的5、6自然段,找一找那些作者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填入学习卡1,并批注你读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
看到文中的句子,作者说他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难道这些地方的月亮不美吗?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地方月亮的并完成学习卡2。
(三)2、比他乡月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即使这五个赏月圣地的月亮如此美丽,作者却仍说:“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我的小月亮,我永远也忘不掉你!”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句中的哪个关键字理解?
“小”字,更写出了故乡月亮的可爱和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这耄耋老人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爱恋。
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年事已高时住的燕园的月亮,每逢望月,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四溢,宿鸟幽鸣,是作者从五觉中的哪几方面描写的呢?你又感受到什么?
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描写,感受到了北京燕园的美丽月色,真不愧为赏月圣地。
对比,
感受到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怀,让我们朗诵出作者心底的呼唤。
(三)2、比他乡月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对比手法在文章中能突出文章中心,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也来学一学,写一写,请拿出学习卡3进行课堂小练笔,仿照课文里的对比句写一个对比句。
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家里妈妈爱的珍贵。
其实,你们知道吗,这样的一个课题,来源于诗圣杜甫一首诗里面的一个名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作者在异乡观赏秋月时,十分思念兄弟和家乡而写下的,用它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导读中建议我们再收集一些思乡的古诗,相信关于月亮你们还知道很多诗词,一起积累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清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走近季羡林老先生,课后找来作品读一读。
2.用手抄报的形式,画一画那苇坑中的小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