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能力拓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能力拓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14:21: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能力拓展卷-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是( )
A.理解(jiě) 白昼(zhòu) B.耕耘(gēng) 供不应求(gōng)
C.手绢(juān) 郑重(zhèng) D.巍峨(wēi) 渺茫(miǎo)
2.下列句子中与“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信”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信口开河 B.杳无音信 C.信誓旦旦 D.取信于民
3.下列句子中,没有与其他三项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的是( )
A.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D.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
4.“毛子人”在呼兰河指( )
A.本地人 B.外地人 C.京城人 D.外国人
5.下列诗句中,与送别有关的一项的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
A.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之类的句子,外公总要落泪。
B.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样样都有。
C.祖父戴大草帽,我戴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D.我终于知道了严监生为什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是故乡明。季羡林到过很多国家,看到的月亮确实不如故乡的明亮。
B.《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众多梁山好汉的故事。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句里的“河”指的是黄河。
D.《军神》一文中沃克医生手术中的“双手颤抖”“汗珠滚滚”,衬托出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二、填空题
8.看拼音,写词语。
wēng wēng bá cǎo chǎn dì yuán gǔn gǔn
( ) ( ) ( ) ( )
chú tou shuǐ piáo chéng rèn yīng táo shù
( ) ( ) ( ) ( )
9.辨字组词。
嗡 ( ) 蝴 ( ) 啃 ( ) 栓 ( )
翁 ( ) 糊 ( ) 肯 ( ) 拴 ( )
蚌 ( ) 瓢 ( ) 嘟 ( ) 樱 ( )
蛙 ( ) 飘 ( ) 都 ( ) 璎 ( )
10.我知道加点字的正确意思。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解:____傍:_____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磬:______穿:____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腔:_____信口:_____
11.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明月 一( )李子树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12.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不可( )数 ( )然大悟 碧波万( )
颇负( )名 ( )乡背井 美妙绝( )
塞罕坝草原是______的天然氧吧,放眼望去,一碧千里,绿意盎然,鸟儿婉转啼鸣,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这里的景色真是______。
13.填空。
①《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著名诗人________。杂兴是对不同景物抒发________的即兴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这首诗是第31首,写农家夏日________,是一幅________图。
②这首诗描述了________的劳动生活,从侧面反映了________。语言平淡自然,富有________气息。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①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②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要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4.“蝴蝶随意地飞”中的“随意”可以用词语______来替换;“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
15.选段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是“______”,体现了园子里事物的共同特征:______、______。
16.选段中①②两处画“ ”的句子分别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一段描写的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是( )
A.随意 B.美丽 C.自由
18.边读选段边想象画面,你的脑海中有了怎样的画面?照样子,用拟小标题的方式概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9.画“ ”的句子中,黄瓜的特点是(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 )的追求
A.鲜艳 B.自由 C.自由生活 D.物质生活
20.找出与句②写作手法相似的句子,画上“ ”。照样子,再写一种园中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想象“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活动,仿照选段将句子写完整。
我愿意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若我愿意_________________。
开心阅读。
伞的故事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们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没准走到半路就会下起大雨来,就会被浇成个“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想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妈妈摸着我的头,眼圈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不能体谅妈妈的难处,竟对妈妈说( )妈( )咱能买把伞吗( )有伞( )就不会被雨淋了( )妈妈沉思了一会儿( )买( )咱买一把伞( )妈妈一字一句地说着( )听了妈妈的话,我半信半疑,家里哪儿有钱给我买伞呀?可是今天妈妈的话是那样的坚决,我知道妈妈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晩上,妈妈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了。一平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妈妈怎么织了一夜的布?我想着,悄悄地走到妈妈跟前,“妈,您一夜没睡?”妈妈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您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妈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妈妈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她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笑着说:“看,你要的伞!”啊,伞!我喜出望外,从妈妈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崭新的用黄油布制成的八角大伞。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妈!”我一抬头,忽的,我看见了妈妈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我心里一酸,“妈!”泪水就从眼里涌了出来……
从此,这把伞伴随我,上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它仿佛母亲就在我的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忘不了母亲对我的那份深深的爱。
2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喜出望外”的意思是_________。从“_______” 可以看出我这种心情。
24.给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括号中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5.这篇文章以_______为线索,写了_____________的事。
26.文中画线句子中有两次对妈妈的呼唤,第一次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第二次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因为我______________。
27.“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中,“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 )
A.因为“我”很节俭,从来不舍得扔掉旧东西。
B.因为这把黄油布伞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我”对它的感情非同一般。
C.因为这把黄油布伞虽然款式落伍了,但还能为“我”遮风挡雨,“我”不舍得扔掉。
四、书面表达
28.习作。
《梅花魂》一文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下面我们也来写一写身边能代表一种精神的植物,如竹子、青松等。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字音辨析能力。
C.手绢(juān)——juàn
2.A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短笛无腔信口吹”中“信”的意思是“随意”,A项的“信”指的是“随意”;B项“信”指的是消息;C项“信”指的是真实可信。D项“信”指的是信任。
3.D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四个选项中, A、B、C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只有D项没有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本题选D。
4.D
【详解】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能力。《呼兰河传》中毛子人指外国人,主要是俄国人。东北人管外国人叫“毛子”、混血儿叫“二毛子”。”洋毛子”是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
5.C
【详解】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熟练掌握古诗词内容,分类识记古诗词。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6.C
【详解】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A.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之类的句子,外公总要落泪。改正: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类的句子,外公总要落泪。
B.这花园里密封,蝴蝶,蜻蜓,样样都有。改正: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样样都有。
D.我终于知道了严监生为什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改正:我终于知道了严监生为什么咽不下最后一口气。
7.A
【详解】此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这样解答时就很容易了。
A.之所以说月是故乡明, 因为故乡在我们心目中的位置是特别高的,故乡的任何风景在我们的眼里都比其他的地方更好,所以连月亮都比其他地方的要明亮。
8. 嗡嗡 拔草 铲地 圆滚滚 锄头 水瓢 承认 樱桃树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书写时要注意“嗡、圆、滚、锄、瓢、樱”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9. 嗡嗡叫 蝴蝶 啃老族 枪栓 老翁 糊涂 肯定 拴住 蚌壳 水瓢 嘟嘟囔囔 樱花 青蛙 飘荡 成都 璎珞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嗡和翁:部首不同,音同,义不同。嗡:拟声词。蜜蜂、苍蝇等飞动的声音。组词:嗡嗡叫。翁:年老的男子;老头儿。组词:老翁。
蚌和蛙:音不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蚌:软体动物。用鳃呼吸,有两扇坚硬的石灰质的壳。生活在淡水中。肉可食,壳可制装饰品或供药用。有的蚌,壳内能产珍珠。组词:蚌壳。蛙:两栖动物,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有益。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蛙等。组词:青蛙。
蝴和糊:部首不同,音同,义不同。蝴:从虫。组词:蝴蝶。糊: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组词:糊涂。
栓和拴:音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栓:器物上可以开关的机件。组词:枪栓。拴: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组词:拴住。
瓢和飘:音不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瓢:用来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组词:水瓢。飘:随风摇动或飞扬。组词:飘荡。
樱和璎:音同,义不同,都是左右结构。樱:樱花,落叶乔木。春季开鲜艳的淡红色花。可供观赏。组词:樱花。璎:似玉的石头。组词:璎珞。
啃和肯:部首不同,音同,义不同。啃: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咬。组词:啃老族。肯:表示同意。组词:肯定。
嘟和都:部首不同,音同,义不同。嘟:形容喇叭等的声音。组词:嘟嘟囔囔。都: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组词:成都。
10. 理解,懂得。 靠近。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穿过。 曲调。 随口。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是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解”的意思是理解,懂得;“傍”的意思是靠近。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意思是(小孩)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磬”指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穿”的意思是穿过。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意思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腔”的意思是曲调;“信口”的意思是随口。
11. 轮 棵 顶 粒
棵 朵
【详解】本题考查量词的运用。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头、匹、条等。
①本题可用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一轮明月。
②本题可用表示植物的量词,一棵李子树。
③本题可用表示穿戴用品和装饰品的量词,一顶大草帽。
④本题可用表示食物的量词,一粒谷穗、一把谷穗。
⑤本题可用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一棵狗尾草、一株狗尾草。
⑥本题可用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一朵倭瓜花。
12. 胜 恍 顷 盛 离 伦 颇负盛名 美妙绝伦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词语能力。平时学习中,要认清字形,了解词义,然后根据预警选择填空。
不可计数:形容数量非常多,无法数清。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碧波万顷:形容水面或天空或草原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颇负盛名:形容名人或名物名气很大。
离乡背井:离开家乡到外地。
美妙绝伦:形容风景美丽,无与伦比。
13. 范成大 不同感受 繁忙的景象 田园耕织 农家 农民的辛苦 生活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的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乡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首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景象。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的情形,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14. 任意 随心所欲 15. 愿意 自由 随性 16. 排比、拟人 拟人 句式整齐,将景物写活了,使景物充满灵性,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17.C 18. 倭瓜爬架 黄瓜生长 玉米长个儿 蝴蝶飞舞 19. B C 20.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园中的小树愿意长出碧绿的叶子,就长出碧绿的叶子,愿意长出枝条,就长出枝条 21.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22. 吃哪根黄瓜 吃哪根黄瓜 观赏哪朵花 观赏哪朵花 与蝴蝶嬉戏,也没有人管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和词语解释。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近义词有任意、随便、随心、随性等。任选一个即可。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与“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意思是一致的。
15.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章中“愿意”这个词语出现的最多,写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愿意”的意思是认为符合自己心愿而同意,文中多次使用“愿意"这个词语,体现了园子里的事物都是自由的、随性的,不受限制的。
1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将花开的行为比拟成人刚刚睡醒;将鸟飞的动作比拟成人在逛街;将虫子的叫声比拟成人在说话。“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愿意”一词让黄瓜有了生命。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花、鸟、虫、黄瓜生命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排比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文章富有感染力,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所以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句式整齐,将景物写活了,使景物充满灵性,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对关键词的查找。
通过“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知道这一段描写的景物的共同特征是自由。答案选C。
18.本题考查整体感知和创意运用的能力。
概括画面时,要仔细阅读选段然后进行概括。结合文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可以概括为倭瓜爬架;“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可以概括为黄瓜生长;“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可以概括为玉米长个儿;“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可概括为蝴蝶飞舞。
19.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可以知道黄瓜的特点就是自由,答案选B。
从“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可知,园中的那些植物、动物都是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约束的。体会到了“我”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答案选C。
2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愿意”一词让黄瓜有了生命,使语言生动形象。与其写作手法相似的句子有: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愿意……就……”的句式,学生选择一个事物,用上修辞和句式写句子,合理即可。
示例:园中的小树愿意长出碧绿的叶子,就长出碧绿的叶子,愿意长出枝条,就长出枝条
2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和相关的情节可以得出,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对园子的回忆,以及内心的一种甜蜜和温馨的情感。同时从对动植物的“愿意”中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答案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22.本题考查根据情景补充句子。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应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要求句子条理清晰。文章写了祖父园子里一切事物都是自由的,那“我"在祖父园子里也是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写出来即可。
示例:我愿意吃哪根黄瓜,就吃哪根黄瓜,愿意观赏哪朵花,就观赏哪朵花。若我愿意与蝴蝶嬉戏,也没有人管。
23. 原指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文中指妈妈给“我”买伞,让“我”非常惊喜 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24.:“ , ? , 。” :“ , 。” 。 25. 雨伞 妈妈熬夜织布卖钱为“我”买雨伞,“我”一直珍藏妈妈买的那把伞 26. 高兴、开心 得到了想要的雨伞 难过、心酸 看到了妈妈黄油布似的脸,想到了妈妈的辛苦 27.B
【解析】23.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相关的语境可以分析得出答案,“喜出望外”的意思是原指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文中指妈妈给“我”买伞,让“我”非常惊喜。从文章中的“我快活地拿起伞,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可以看出我这种心情。
24.本题考查的是给文章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前后句的关系,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即可。
2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线索的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得出答案,这篇文章以“雨伞”为线索,写了妈妈熬夜织布卖钱为“我”买雨伞,“我”一直珍藏妈妈买的那把伞的故事。
2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节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析得出相关的情节以及内容。根据题干的要求填入合适的答案即可。
2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析得出答案,“我”舍不得扔掉它是因为这把黄油布伞饱含着母亲对“我”的爱,“我”对它的感情非同一般。
28.示例:
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跟原在破岩中。”这千古流传的的佳句在歌颂谁?当然是我最情有独钟的——竹子。
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竹笋坚强地生长着,即使有泥土压着,它们也努力地向上钻。竹笋娃娃们吸着甘甜的雨水,慢慢地长大。夏天到了,一场雷雨过后,竹笋长得更高了,竹林更茂密了,看着真是青翠欲滴。远看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近看一节节的竹子竹节分明,一阵风吹过来,竹叶“沙沙”作响,好听极了!秋天来了,竹叶变黄了,但竹子还是碧绿碧绿的。风雪带来了冬天,竹子依然挺拔,迎接着风雪的考验,像一位位挺拔的战士。
竹子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竹笋鲜嫩可口,可以做出色香味美的菜肴;竹叶有清凉的作用,可以泡茶,煮绿豆,夏天还可以消暑解热。竹子有很坚强的品质,像人一样。地震时灾民和军人们一起面对困难,他们并不会退缩而是坚持面对;残疾运动员不顾自己的伤疤,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为国家赢得荣耀,这不正像竹子的品质吗?
我爱竹子,因为哪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石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而我,正要当这样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题目要求可知,本题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写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先写植物的整体特征,再写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叶、花、果等为序,重点写其中的一两部分。另外写的时候,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详细地描绘、刻画。例如描写树叶,就写它们的形状、颜色和给人的感觉等;描写花,就写它们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临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直至衰亡,每个时期的形态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3.托物抒怀,借物咏志:写植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外形和色彩的描写上,还应该在文章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这种方法,要借助例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态的同时,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