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重难点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正月(zhēnɡ) 蜜饯(jiàn) 掺和(hé)
B.娴熟(xián) 唾沫(tù) 轻盈(yín)
C.机杼(zhù) 演绎(yì) 汤匙(chí)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盈盈一水间(形容饱满)
B.迢迢牵牛星(遥远)
C.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
3.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眨眼 奈何 点然 间断
B.浪慢 热情 王候 染缸
C.猜想 筷子 资格 分外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鲜红的对联映衬着大红灯笼,处处都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B.这个收纳盒不大,正好用来装这些零七八碎儿。
C.这伙凶残的歹徒已经身陷绝境,他们别无他求,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
5.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夸张)
B.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C.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疑问)
6.下列诗句按节日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③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①②③
7.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京味儿”十足,下列不能体现“京味儿”的句子是( )
A.孩子们喜欢买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C.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二、填空题
8.读拼音,写字词。
(1)王奶奶昨晚tōnɡ xiāo( )未眠,经她多次jiǎo bàn( ),áo( )了一夜的腊八粥稍显hè sè( ),nónɡ chóu( )、tián nì( ),用tānɡ chí( )舀起,入口即化。
(2)晚饭后,我和爸爸散步时从路边的shū tān( )上买了一本关于讲luò tuo( )的书。
(3)八儿看到腊八粥,想起了rǎn ɡānɡ( )里的脏水。
9.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 )孩子们要放鞭炮,( )要过春节了。
(3)( )除夕之夜要守岁,(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4)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10.补充成语。
①万( )更新 ②万不得( )
③截然( )( ) ④( )灯( )庙
(1)词语①中加点的字是个多音字,在此处读( )。它有以下解释:A.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B.经历。C.改变;改换。在此处它应选解释:( )(填序号)。
(2)词语③的意思是( ),与之意思相似的词语还有( )( )( )。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除夕真热闹:要做____、穿____、贴____、吃___,放___,还要____。
(2)《寒食》是唐代诗人_____创作的一首_____。此诗前两句写的是_____风光,描写了整个_____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______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_____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3)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国王的面具是____的,_____代表威严;______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______;巫女的面具是________的,象征其__________的性格。
(4)_____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
(5)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口语交际与运用。
(1)学校与社区联办的“传统文化知多少”的活动中,一副对联难住了大家,请你帮忙填写完整。
上联:端午品粽祭________,中秋________念嫦娥。
(2)重阳节将至,请你编辑一条短信问候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要求完成练习。
(1)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阅读《北京的春节》(节选),完成问题。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4.选文按照________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________,初一的特点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15.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鞭”字第8画是________,读音是________。“鞭”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鞭”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鞭子;②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③成串的小爆竹。“鞭炮”一词中的“鞭”应选( )(填序号)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________句,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18.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请你试着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木偶戏(节选)
①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 )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 )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②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稗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19.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0.给加点字注音。
傀儡( ) 稗官野史( )
21.解释下面词语。
屡试不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名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 ”画出来。
23.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5.习作。
多彩的民俗像一个万花筒,五彩统纷;丰富的民间活动像幕精彩的电影,时时呈现给我们惊喜……写次你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内容要具体、真实,语句要通顺。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
A.掺和(hé)——huo,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B.唾沫(tù)——tuò, 唾液, 为无色、透明、有泡沫、稍混浊的液体。
答案选择C。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有误。该句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句意: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盈盈:水清澈、晶莹的样子。
B.正确。该句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句意:看那遥远的牵牛星。迢迢:遥远。
C.正确。该句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句意: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C
【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
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词义,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点然——点燃:(动)使燃烧,点着。
B.浪慢——浪漫:(形)充满幻想,富有诗情画意。
王候——王侯:指王爵和侯爵,也泛指显赫的爵位。
故本题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都改变了面貌,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句中形容大红灯笼显示出的气象,运用恰当。
B.零七八碎儿:零碎而杂乱。句中用来形容收纳盒里收的东西,运用恰当。
C.别无他求:除了这个要求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要求,句中是形容此时身陷绝境的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用“别无他法”,故运用不恰当。
故本题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正确。“喜得快要发疯了”将喜的程度夸大化,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正确。“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把花生拟人化,使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
C.有误。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所用的修辞方法是反问,用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意思是: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6.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含义。
①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一个人独自漂泊在他乡作异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这里的节日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意思是: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这里的节日是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③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意思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这里的节日是元夜,元宵之夜。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节日先后顺序排序是:③②①,选择A。
7.C
【详解】本题考查对地方性方言特点的理解。
A.“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的儿化音能体现浓浓的“京味儿”。
B.“闲在”意思是清闲自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体现“京味儿”。
C.“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是正常使用的书面语言。
8. 通宵 搅拌 熬 褐色 浓稠 甜腻 汤匙 书摊 骆驼 染缸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注意掌握生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本题要注意“通宵”“熬”“褐”“稠”“腻”“匙”的书写。
(2)本题要注意“摊”的书写。
(3)本题要注意“缸”的书写。
9. 因为 所以 之所以 是因为 因为 所以 虽然 可是 而且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关联词的运用。
(1)句子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
(2)句子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果因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
(3)句子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
(4)句子前半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后半句与前面是递进关系,故用转折关联词“虽然…可是…而且…”。
10. 象 已 不 同 残 末 ɡēnɡ C 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大相径庭 天渊之别 迥然不同
【详解】考查了补全词语、选字词填空。补写词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不要把字写错误,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写。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残灯末庙:比喻事物临近尾声,快要结束了。
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天渊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11. 年菜 新衣 对联 团圆饭 鞭炮 守岁 韩翃 七绝 白昼 京城 夜晚 走马传烛 红色 红色 王妃 柔顺 半黑半白 两面三刀 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古诗词的理解和默写。
(1)语段选自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有人认为这首诗选取典型的意象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是诗人借古讽今,含蓄表达了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的嘲讽。也有意见认为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语段选自《藏戏》。
原文“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全诗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2. 屈原 赏月 亲爱的爷爷奶奶你们好,重阳节将至,我想说:“爷爷奶奶,你们辛苦了!”我希望爷爷奶奶身体永远健健康康!有时间我会去看您二老的,请你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1)根据对联对仗工整、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的要求。上联中“端午”指的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横线上可以填“屈原”。下联中“中秋”,指的是中秋节,中秋节要赏月,所以横线上可以填“赏月”。结合题目中上联的内容,填写如下:上联:端午品粽祭屈原;下联:中秋赏月念嫦娥。
(2)根据题目要求,妈妈让“我”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给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发一条不少于30字的短信问候。重阳节要敬祖、敬老、感恩。所以短信内容可以是对爷爷奶奶的感恩和敬爱。
如:亲爱的爷爷奶奶,“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清风捎去我轻轻的问候,愿白云寄去我甜甜的祝福,愿您们的暮年平安幸福,愿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
13. 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提到腊八粥,谁都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对转述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转述句需要将句子中的人称进行改写,比如说句子中的“你”是与对方沟通交流时所用的人称,则应为“妈妈”。除此以外,转述句是不需要用“引号”去引用所说的话的,因此要删去“引号”,并且将“冒号”改为“逗号”,进行叙述,那么正确的句子应为:八儿对妈妈说,要不然他吃三碗半,妈妈就吃两碗半。
(2)本题考查句式转换,意思不变。
首先将否定词“不是”改为肯定词“都是”,然后将疑问助词“呢”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改为:提到腊八粥,谁都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3)本题改为陈述句。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④问号改为句号。
改为: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14. 时间 热闹 休息 15.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16. 横 biān B 革 ③ 17. 过渡 承上启下 18.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分析】14.本题考查了对描写顺序的辨析及根据语段内容填空的能力。
结合“除夕”“初一”这两个词可知,选文是按时间的顺序,分别描写除夕和初一的特点。结合“除夕真热闹”“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可以得出,除夕的特点是热闹,初一的特点是休息。
15.本题考查了对描写内容的辨析。
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四、五句话可知,本语段具体写了除夕时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16.本题考查了查字典的能力。
“鞭”的笔顺是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竖、撇、竖、横、竖、横折、横、横、撇、捺。所以第八画是“横”,“鞭”的读音是biān,部首是“革”,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B”,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革”部,“鞭炮”指成串的小爆竹。所以“鞭”的意思选择③
17.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作用的辨析。
划线句子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是一个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积累。
描写春节的诗句例如有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9.因为 所以 20. kuí lěi bài 21. 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文中指梁炳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取。 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文中指梁炳麟表演木偶戏深受欢迎,钟声大振。 22.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23.秀才梁炳麟屡次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 24.梁炳麟用手表演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分析】19.本题考查关联词填空。
作答时要先分析分句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结合句意及语境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
“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与“称‘布袋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20.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意,要求我们注重识记与积累。
“傀儡”一词的正确读音为:kuǐ lěi;“稗官野史”一词中“稗”的正确读音为:bài。
21.本题考查解释词语的含义。
作答时可以根据日常所学与积累,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中义。
“屡试不第”本义指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结合文中“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分析可知,“屡试不第”在文中指梁炳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考取。
“声名鹊起”本义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结合文中“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分析可知,“声名鹊起”在文中梁炳麟表演木偶戏深受欢迎,钟声大振。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文章可知,本文第一自然段中“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详细地写出了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文章,根据文中“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分析可知,秀才梁炳麟屡次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
24.本题考查学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文章,结合本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内容分析可知,秀才梁炳麟屡次名落孙山,于是断绝仕意,在乡里说书为生。偶见提线傀儡戏,便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后发展为布袋木偶戏。梁炳麟用手表演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功名在掌中”在文中指梁炳麟用手表演木偶戏,从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
25.
端午节赛龙舟
端午节那天,家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只见岸边人山人海,到处彩旗飘扬,人们击掌喝彩,热闹非凡。只听见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枪声,几十条龙舟便像离弦的箭一般“飞”了出去。条条龙舟都你追我赶,不甘示弱。
船头都站着一名鼓手,井然有序,不慌不乱的击打着锣鼓。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观众的心也激情澎湃,奋力的呐喊助威,为自己的队伍加油打气。而桨手则专心致志,用尽全身力气划船。只见他们个个汗流浃背,豆大般的汗珠挂在额头,但仍不叫苦叫累,奋力拼搏。站在龙舟后面的便是舵手,龙舟的方向都是由舵手来掌控。每个舵手都聚精会神,双目紧紧的盯着前方,丝毫不敢怠懈。
不知不觉中,赛程已过半了,每次队伍都争的面红耳赤,不分上下。只看马上就要到终点了,人们的心都悬了起来,目不转睛的盯着江面。每只龙舟都飞快的从大家的眼前划过,如脱缰的马儿,一窜而过,还没反应过来,所有龙舟都经过了最后一个弯道。鼓手的击鼓声越来越响亮,那声音仿佛盖过了人们的欢呼、打气声。而桨手便拼尽全力,进入冲刺。舵手也没闲着,一个急转弯就靠他们的反应力。只见龙舟离终点越来越近,观众们激动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只听一声令下,比赛结束。大家都欢呼雀跃,无比高兴。为胜利的队伍而感到开心!
就这样,在开心的氛围中,赛龙舟比赛结束了,可我的心还回荡在阵阵锣鼓声中……
【详解】本次习作考查话题作文。
仔细阅读作文题干,要求我们围绕“你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写一篇作文。学生仔细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想一想自己家乡都没有什么风俗,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事情进行叙述,内容详略得当,语言通顺即可。
开头:开门见山式开头或抒发感情式开头引出下文。
中间:这是本次作文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讲述你参加家乡活动的经历。注意:
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⑤要加入一些修辞,使内容更生动。
结尾:点题,收束全文。抒发自己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