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南通一模诗歌鉴赏
寄梁先辈 齐己
寄梁先辈①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陈琳③笔砚甘前席,甪里 lù lǐ 烟霞待共眠。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
寄:指这诗词是赠送给远方的人,要通过书信寄过去的。这是一首寄赠诗,寄赠诗中一般有对友人情感,劝谏、赞美、期待等等。(赠、送、寄、答、酬、和、呈、上、献)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诗题释意:寄诗给梁震先辈,有感抒怀。
齐 己②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唐朝晚期著名诗僧。齐己的一生经历了唐朝和五代中的三个朝代。齐己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诗风古雅,格调清和,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与贯休、皎然、尚颜等齐名,其传世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又与郑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当时名士结为方外诗友,时相唱和。尝以《早梅》诗谒郑谷,谷改其“昨夜数枝开”为“昨夜一枝开”,遂拜谷为“一字师”。时人以其诗作高产且多佳作,又因他颈上有一痈(yōnɡ)瘤,戏谓之“此诗囊是也”。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全唐诗》收录了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
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
慈恩塔:佛塔名。即慈恩寺塔,现在的大雁塔。唐代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习俗,凡是去考进士的人,都要在慈恩寺塔下面题名,把自己的名字题在那里。
曲江:江名。即曲江池,汉为乐游原,隋更名为芙蓉园。是唐代长安人的游赏胜地。
多应:大概,多半是。梦到仙:指梦到您。仙,仙人,超凡脱俗的人,指对梁先辈的尊称。你我曾经在慈恩塔下、曲江之边携手同游。而与你离别以后,我曾多次梦到你这样神仙一样的人。
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时去:指曾经美好的时光逝去。乱来:指动乱的岁月到来。何处:哪里,什么地方。表反问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此处指同辈知己我们相遇时曾经美好的时光已经逝去,动荡不安的岁月已经到来,我能与谁再深谈我们相遇一起的这些事?我又能在何处寻觅到你这样无话不谈的知音?
陈琳③笔砚甘前席,甪里 lù lǐ 烟霞待共眠。③陈琳,东汉文学家。东汉末广陵人,字孔璋。初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典文章,曾为绍移书斥责曹操。绍败,归曹操,操爱其才而不究,拜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檄书,多出其手。官至门下督。为“建安七子”之一,尤擅章表书记。有《陈记室集》辑本。后以“陈琳檄”或“孔璋檄书”咏军府中有才能的文人。唐李白《江夏寄汉阳辅录事》:“君草陈琳檄,我书鲁连箭。甘前席:指心甘情愿虚心请教。前席:《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后以“前席”谓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前席:化用了汉文帝与贾谊的典故,语出(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文帝向贾宜谈事,不自觉地把身子欠起,上身向贾宜方向一点点前倾过去——听得很投入、很虔诚、很入神。这个典故表达了汉文帝礼贤下士、虚心好学的精神。甪里:指甪里先生,一般指周术。甪里先生,名周术,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你文才出众,即使是大文豪陈琳,也要向您虚心好学;你志存高洁,就连甪里先生一样的隐士也在傍晚的烟霞之中,期待与您共眠夜谈。
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麻衣:指粗麻布做成的衣服,此代指平淡的生活。唐 李贺《野歌》:“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王琦《汇解》:“唐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苎葛之类。”朱紫:指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或服饰。谓红色、紫色官服。此代指高官厚禄。唐白居易《偶吟》:“久寄形於朱紫内,渐抽身入蕙荷中。”你是如此地怜爱平淡而美好的生活,从不曾让高官厚 玷污了你身心的纯洁天然!【注】①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②齐己,晚唐诗僧。③陈琳,东汉文学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首联以“慈恩塔下”“曲江边”点明两人交往的地点,“梦”则突出了他们深厚的情谊。
颔联中“与谁论此事”“何处觅同年”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对知音难觅的遗憾与失落。
颈联化用东汉文学家陈琳文采斐然而“甘前席”的典故,高度称赞梁震的文学才能。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审视现实冷峻平和,抒怀兴感情意真挚,诗味与禅味相互渗透。解析:D(本诗是寄赠诗,而不是送别诗。本诗风格真挚深情,爱憎情感鲜明。“审视现实冷峻平和”言之太过。“冷峻平和”指“冷酷严峻、冷静严肃。”)
孙光宪在《白莲集序》中认为齐己的诗歌具有“平淡而意远”的特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答案:“爱惜”“未教”等词用语朴素、浅显;以“麻衣”代指平淡的生活,以“朱紫”代指高官厚禄,通俗易懂(2分),但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了对梁震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的赞美(2分),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言近旨远(2分)。
寄梁先辈①齐 己②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陈琳③笔砚甘前席,角里烟霞待共眠。爱惜麻衣好颜色,未教朱紫污天然。【注】①梁先辈,即梁震,唐末进士,始终不接受官职,自号荆台隐士。②齐己,晚唐诗僧。③陈琳,东汉文学家。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诗歌鉴赏试题赠赵伯鱼(节选)详解与翻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赵伯鱼(节选)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 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 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 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答案】15. B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B项,“劝诫”说法错误,根据诗句“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故选B。
16.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6. 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句内容的能力。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领悟,“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
赠赵伯鱼(节选)
诗题释意:赠诗赵伯鱼君,以之勉励。
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荆州:指湖北荆州。“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湖北历史文化名城。
早识:指早就深刻认识、了解、知道。
高与黄:高,指高荷,字子勉,自号还还先生。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江西诗派诗人。黄,指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诵:朗诵,此指深入学习,精通。
二子:指上句中的高荷与黄庭坚。
声琅琅:指读书声响亮、明朗、高洁,琅琅上口。
译文:伯鱼乃荆州高才,早就深刻了解高荷与黄庭坚学诗的美事,并已深入学习这两位大家的诗作,朗诵二贤诗歌声韵响亮、明朗、高洁,琅琅上口。(言语之中充满对伯鱼的夸赞)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后生:指年轻人、晚辈。
好学:指喜爱学习。
果:指果然。
可畏:值得敬佩。《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仆:指“我”,谦辞。旧时男子称自己。
常:指常常。
倦谈:指懒于讲话。
殊未详:指还很不详细。殊:还,很,极。
伯鱼年轻好学,深深让“我”敬佩。“我”却常常懒于讲解,还且还讲得很不详细,(还望伯鱼多多谅解)。(赞伯鱼后生可畏,而自谦说自己懒于讲话,并且讲得很不详细,夸赞伯鱼之意深。)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学诗:指学习诗歌。
当如初学禅:指就应该像刚刚学习悟禅、学佛一样。学禅:指学佛。
禅: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泛指佛教的事物。
未悟:指还未真正地体会、领悟。
且:暂且;姑且。
遍:指全面、到处。
参:指探究、领悟。
诸方:指各种方式和方法。
(愚以为)学习诗歌就如同刚刚开始学习悟禅、学佛一样,还未真正体会、领悟之前,就应该要全面地学习,参考探究各种方式和方法。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一朝:指突然间某一天。
悟罢:指领悟完了。悟,指体会、领悟。罢,指完了。
正法眼:一指正法眼藏。正法,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二指佛教中能照见一切法门的眼睛;泛指敏锐、深邃的洞察力。正法眼:此指清楚地体会、领悟写诗的要决与方法。
信手拈出:指信手拈来。拈,即“拈提”,禅师举古例来说法开示。“信手拈来”指随手引用材料,自如而不费力。
皆成章:指都成好文章。
等到有一天,突然间清楚地领悟到了写诗的要决和方法,随意信手拈来,都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