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加油!
撰写读书报告
◆知识概要
何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写读书报告的目的在于增加新知、提升研究和表达能力。
1.类型划分
读书报告类型的划分是多样的,可按照作者对原著的褒贬态度,分为赞赏式、质疑式和辩证式;可按照关涉书本的数目,分为单本专书式、组合专题式和综合丛书式;也可按照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比例和评鉴内容,分为摘要式、简评式和书评式。一篇读书报告中,也可能兼顾不同类型的片段。
摘要式读书报告: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节或论述要点简要复述一遍,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能随心所欲的发挥,但是必须自己审题、构思、布局,按原文顺序,运用自己的话语将原著简述出来。
简评式读书报告: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也就是说,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
书评式读书报告:是一种专门体裁,常见于各类期刊、杂志。它篇幅较长,是针对出版的文艺作品、学术专著、科学著作、词典、全书等而写的。
2.文体特征
(1)语言风格
①亲切活泼,可读性强。读书报告的写作语言要可读性强,即有文采,表述明确、鲜活、生动。倘若是空发议论,或平铺直叙,便索然无味。
②适当引文,精简复述。为助读者了解原著作者的观点,在读书报告的语言中引用原文语句,是必不可少的;为让读者知晓书中内容,也免不了情节的复述。但要注意:在引文时,要选准句子,适当适度;在复述中,要归纳概括,精简表达。
(2)常用体裁
①议论体。采用议论文的形式,是围绕着原著内容或主旨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论述。
②叙述体。以介绍原著内容及其特色为主要目的,将评论寓于叙述之中,表达出见解和倾向性。
③抒情体。以散文和随笔的形式,寓精辟的见解于清丽秀美的文笔之中,娓娓道来,抒发情感。
3.结构形式
(1)标题
①单标题形式:可包含书名;可不包含书名;可客观叙述,简单朴素地采用“读”“有感”“读书报告”或者“书评”的字样;可直接评论,明确肯定;还可用诗化语言拟题等。
②双标题形式:双标题由正题和副题组成,正题往往概括阐发中心思想,可用诗句、成语、对仗的联语等形式,原著书名在副题中出现;个别标题中,正题是书名,副题进一步解说正题。
(2)首段
读书报告首段没有固定的内容格式,可简介原著和作者,提供书本信息;可概括情节内容,彰显写作主题;可肯定原著价值,铺垫读者印象。常见的开头形式如下:
①概括全书情节,交代基本内容
②介绍作品信息,彰显阅读价值
③肯定原著价值,梳理阅读所得
④发表自己看法,反衬原著之佳
⑤设置问题悬念,吸引阅读兴趣
⑥诗意语言描述,营造阅读氛围
(3)主体
评论著作,应因书而异,采取不同写法。可综合全书,整体着笔;可结合部分,聚焦定位;可缘书抒志,言在书外等。常见行文写法如下:(参考潘国彦《书评三十六计——看名家如何写书评》)
①跳出俗套,另辟蹊径:开阔思路,“不走前人路”,选取新颖的角度评述。
②介评作者,知人识书:从介绍和评论原著作者的角度,来解读原著。
③建议评议,破立相辅:有理有据地指出原著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
④结合背景,谈时说书:代入原著撰写的时代背景,不以当代视角主观臆断。
⑤升华主题,构建意义:将原著中人物的精神气概联系、上升到人民与国家。
(4)尾段
读书报告结尾内容多样,可记述作者写作时的环境,可展示某一问题的前景,可呼应、配合开头;从功用来说,可以总结收束全篇,可于高潮处戛然而止,可言舒缓意无穷。常见几种写法如下:(参考吴道弘《书评例话六“结尾的艺术”》)
①揭示主题,总结全文。以总结全文的方式进行结尾,使读者对原著或报告获得更深的印象。
②照应题目,解注说明。在结尾点明题目含蓄深刻之处,以首尾互文照应之法,使读者恍然大悟。
③引用名句,简要议论。在结尾引用谚语警句和诗词名句,加以简单议论,使读者生发遐想和共鸣。
◆技法例析
1.全面阅读
读书报告要客观反映原著,撰写之前要怀抱着了解作者和认识作品的真诚,认真全面地将原著读熟。在阅读时,通读与研读相结合,原著与评文、同类书籍相结合,也可借助作者传记及其他作品。同时,要善于问,一定要有“问题意识”。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撰写读书报告中,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要问中学,即带着问题学;要学中问,即带着思考学;要交流问,即遇到问题自己想不明白,就要主动交流虚心求问,这样也会开拓视野、打开思路,提高读书的效率。例如:阅读《乡土中国》时,可“制表格”对比中西格局;可绘制章节思维导图,与作者逻辑相碰撞;也可借自己困惑,“阐写”或“反写”书中理论,积累基础素材。
2.勤于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加深对阅读内容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头脑建立资料库的过程。所谓勤圈点,一是要抓住关键点做摘录。面对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首要的是准确把握字里行间的内容,理清文章作者的主要思路,弄清楚文章的逻辑结构,把握住作者的主要思想、重要观点,从而厘清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通过读书摘录,实现书本由“厚”到“薄”的过程。二是要抓住共鸣点写批注。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感动,总有一些观点给予我们启迪,总有一些疑问引发我们深思。如果我们能坚持把自己瞬间的灵感、偶得的感言、真实的收获等随笔而录,积少成多,就会集腋成裘。
3.以小见大
读书报告篇幅毕竟有限,因此,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以小见大”。所谓“小”就是要在自己颇多的感受中,选取触动最大、感受最深、实践性最强、深度挖掘最有可能的问题,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通过局部看出整体、通过微观辐射宏观,作为进一步研究和阐述的方向,为下一步撰写读书报告时精准聚焦、集中发力做好准备。例如:可以从生活现象这一小切口展开,撰写《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借“结婚送彩礼的钱数”和“偏袒亲朋”等事例来评述“差序格局”。
4.知识拓展
在勤圈点的基础上明确写作重点之后,必须还要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知识拓展,进一步夯实问题意识的知识基础。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我理解,所谓看到纸的背后就是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阅读,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写出高质量的读书报告,还要掌握这本书的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要相关论述以及其他读者对于作者的评价等内容,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知识面”。这个知识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作者观点拓展“面”,即作者本身的意图、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写读书报告的过程首先是走进作者心灵的过程。然后是读者按照自身的“前理解”进行选择、梳理,并产生一个自身的价值、想法、观念与作者进行碰撞的过程。二是围绕他人评论拓展“面”,一本书总会得到其他人的关注,要注意收集他人的有关评论性观点或者文章,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帮助自己增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围绕自己观点拓展“面”。自己的观点更需要有关论据的支撑,从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进一步增强说服力。
5.谨慎辨析
我们在撰写读书报告过程中,无论是从原著中获得的知识思想观点,还是在拓展知识面的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各种观点,都不能简单地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全盘照收,而是要通过“火眼金睛”审慎辨析。一是处理好“赞”与“弹”。也就是说,哪些观点能够立得住,哪些观点需要批驳扬弃。二是把握住“真”与“伪”。在引用资料时,绝对不能只当“搬运工”,还需要慎重考察辨析。三是兼顾好“取”与“舍”。在读书过程获取的大量材料要根据读书报告自身问题意识的总体框架来抉择,切实做到材料服从于观点、论据服务于论点。
6.重视实践
读书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就是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的工作建议和体会。实践部分的缺失是读书报告结构上的断裂。所谓重实际,一是取决于书籍本身的内容,二是取决于个人的认识。由于每个人的体会、阅历和认识不同,不可能有什么统一不变的写法。在内容上,可以围绕本职工作提建议,可以围绕修身养德谈体会,可以围绕重大发展政策谈落实,针对热点难点问题谈改革,等等。总之,要把平常所学、所思、所得、所悟与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在总结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在现实中笃志践行。
◆片段练习
请选用适当读书报告类型,撰写《红楼梦》读书报告片段。
[参考答案]“阆苑仙葩”指瑶池仙境中的花朵,说它喻指黛玉是因黛玉前身是天上的绛珠仙草,然而绛珠仙草又如何能与阆苑仙葩画上等号?支持这说法的人多说没必要在花还是草的问题上计较,但《红楼梦》第一回明确写道“草胎木质”,硬说绛珠草是仙葩未免勉强。然而六十三回里群芳夜宴黛玉拈到芙蓉花签,若单就这一点来看,说“阆苑仙葩”指黛玉倒也未尝不可,只是这样来看,探春的“瑶池仙品”便更当得起这四个字了。(郜斯嘉《余香无尽——读〈红楼梦〉》)
[点评]本片段选用议论性文体,围绕着“阆苑仙葩”是否指黛玉这一问题,结合《红楼梦》章回细节进行论述。
◆完篇练习
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侧重鲁迅内在的创作动机,为《呐喊》写一篇读书报告。
[参考范文]
在黑暗中寻求医治麻木和迷茫的良方
——《呐喊》读后感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在青年时代做过许多梦,可他偏偏不能忘却人民的疾苦,所以弃医从文,立志医好国民的心灵之伤。于是,他便将心中那份忧愁寂寞变成笔下的文字,在《呐喊》中疾呼。《孔乙己》、《药》和《明天》就是《呐喊》的代表作。
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当时那个黑暗麻木的社会。作为一个失意的文人,孔乙己是个穷酸底层人物,他软弱迂腐,偷窃成瘾,受黑暗社会压迫却不敢抗辩,从而受到世人的嘲弄和鄙视。孔乙己的情节是整个故事的高湖。孔乙己遭受丁举人残害,受到那么大的冤屈和欺侮,在熟识的成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由此可知人们的麻木、冷漠到了何等地步!作者借此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冷暖,进一步批判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指明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迫切性。
在《药》中,我看到了当时那种迷茫愚昧的人生。革命者耗费毕生精力去拯救贫弱的中国,他们的血却被用来作为治病的药引。茶馆里的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却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而幸灾乐祸;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夏瑜作为革命者,为国家无私奉献,最终被害,却不被理解,甚至连他的母亲夏四奶奶也认为他做的事令人羞耻。老栓是一个愚昧麻木的可悲可叹的角色。他对革命者冷漠无情,却对刽子手毕恭毕敬。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居然不惜用重金去买一个沾了革命战士鲜血的馒头当“药”吃,徒劳地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些都充分说明,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革命没有唤醒民众,民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又何以拯救旧中国?
在《明天》中,中国人依然没有找到医治心灵麻木和迷茫的良方。单四嫂子的求医问药实际上必然会使自己落入一个陷阱,成为有权势的人聚敛财富的工具,把美好的“自救”愿望变成“自残”的冷酷现实。这正是作者鲁迅所说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这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些被压迫者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在接连的悲惨命运面前只能感到茫然、无助而麻木。他们的人格在此过程中逐渐被奴化,习惯了被压迫而毫无自觉反抗之心。“迷茫”“麻木”二词,能够很好地形容当时的社会背景;“呐喊”一词,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耳膜。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人物命运也是毫不意外的。各类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汇集起来,产生了《呐喊》。鲁迅以文为药,写下这部短篇小说集,对愚昧麻木的世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声地呐喊,想治愈在铁盒子里沉睡的国人和被禁锢的灵魂,让他们懂得拿起武器反抗扭曲的黑暗。
现如今,那个愚昧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呐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在心底。任何人都有无知的地方,任何社会都有不公平之处,这个时候,便需要智者的指点和帮助。正如鲁迅在旧社会对愚昧无知的人们呐喊,我们也需要一针强心剂,撕开表面的光鲜亮丽,让丑陋恶行暴露在阳光下,让麻木迷茫无可遁形。生命中并没有如果,如果有,那就是无尽的呐喊。(孟令琨)
[点评]本文看似将原著拆开,论述了三篇文章里的各自事件,实际上却是言在内容,魂在作者。目的是以所选文章中,人们一以贯之的麻木和冷漠,反衬和褒奖作者鲁迅一成不变的热血心肠和不屈底色,从而彰显原著的创作价值。
1
学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