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加油!
必修上第五单元同步测试
1.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续 鸿沟 倚赖 摇摇欲坠
B.凝合 抹煞 独裁 挑拨是非
C.隔膜 舆论 逆旅 荒诞不经
D.篮图 凋谢 陶练 怨声裁道
2.下面内容表明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一些不同看法,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请用反问句的形式简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超过50字)
孔子说,父母死要守孝三年。《弟子规》:“丧三年,长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有的同学对传统中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说,守孝时间三年,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不吃肉,缺营养,太迂腐了。(《弟子规》解说:失去亲人,我们应守孝三年,并时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三年中我们不要离开亲人过世的地方,并要戒掉酒肉。丧事我们要按礼操办,祭祀的时候一定要真诚。)
3.中国古代封建礼教要求男女有别,比如未出嫁的女子不得随意抛头露面,更不要说和男子私下见面。结合《乡土中国》第四篇至第七篇的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乡土社会中男女有别的思考,300字左右。
4.阅读以下选段,你觉得哪一段与《乡土中国》所描绘的“乡土社会”最契合?试说明理由,不少于100字。
选段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选段二: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选自鲁迅《祝福》)
选段三: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
“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祖父就说:
“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箪城!”
(选自沈从文《边城》)
选段四: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呜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
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最契合《乡土中国》所描绘的“乡土社会”的选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难”的原因在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文字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难以发挥作用,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而当代学者陈心想在《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阻止“文字下乡”的成因,一是乡村穷,孩子上不起学;二是缺乏教授文字的教师。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出两点理由。
6.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符合归谬逻辑的话。
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7.鲁迅先生曾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然而在长老统治的权力关系中,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年幼的人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这样的统治是否不利于时代的进步?是否不利于后人的创新和超越?我们是否该对长幼有序的观念保持警惕?试阐述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____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风霜
B.如火如荼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饱经沧桑
C.如火如荼 心驰神往 匠心独运 饱经风霜
D.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别开生面 饱经沧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9.这学期,同学们阅读了《乡土中国》这部书,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吧。
(1)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下列诗句与选段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 )
《乡土中国》中,作者记述了这样一个风俗:“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 孟郊)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 刘邦)
C.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 王安石)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 李白)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含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若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
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我已说过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这些人却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有删改)
(1)下列关于“血缘社会”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血缘社会是依靠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来维持其社会的稳定,它的稳定是指结构的静止。
B.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C.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为这种社会中不发生任何交易。
D.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血缘社会形成了一种缺乏变动的文化,年龄和辈分是确定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一个重要基础。
B.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这是血缘社会的特征。
C.契约社会里,从契约的订立到契约的进行、完成,人们的行为都是由理性支配的,不像血缘社会那样主要是由感情来支配的。
D.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这说明身份社会成为了现代商业发展和契约社会形成的阻力。
(3)文中说:“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怅然若失。《乡土中国》说,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D项,篮—蓝;练—炼;裁—载。故选D。
2.【答案】示例:若是身在守孝,心在忘恩,如何体现自己的孝心?只要谨记恩情,奉献社会,何愁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这是一道争议型新闻点评题,该类题目要点评的焦点往往集中而明确,无需概括事件,可单刀直入,鲜明地表明观点。传统文化“孝敬父母”的观点值得“肯定”还是“否定”,需要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表达时要注意题目中使用“反问句的形式”的具体要求,同时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3.【答案】示例:在当时的人看来,“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而任何男女之间的关系一旦稍有越界,很有可能引发一个波纹中心并向外推及,引起大范围内社会关系的改变,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这不仅仅是对“差序格局”表层结构的破坏,更严重影响了人伦关系。同时,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有一道天然鸿沟,而生育则在一定程度上使二者求同,恋爱不同于友情,是一次不会停止的探索,这势必造成双方精力的投入,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和社会基础的中国社会中,恋爱无法增加社会生产资料,反而因较多的精力投入会使得生产效率低下,因而恋爱作为一种无实际意义的行为,在传统中国社会看来毫无用处,或者更甚,动摇了农业社会的根基。为了抑制这一破坏社会生产力的行为,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的需要,使提出男女有别,即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将其作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可以理解为“微型写作”,微写作是短小而精炼的表达,是运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述观点、抒发情感的写作。不应该随意发挥,主要还是针对题目的要求来写作。
4.【答案】示例1:选段一。理由:乡村社会不流动,排斥“外边人”,同宗同族聚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已经过了汉魏,桃花源中的社会还保持先秦以来的格局,并不知世界的变化,血缘稳定,社会关系依靠血缘维护,社会结构几乎不变,存在长老权力。乡村是建立在泥土之上的,乡村中的人是靠农业谋生的,选段一中“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都表现了农业的发达。“率妻子邑人”一句,先“妻子”后“邑人”,“妻子”是家族,是血缘;“邑人”是血缘投射却又完全地发育到“商业的地缘”,因此仍是“血缘的空间投影”。而渔人只是“客”,因此受“客人的礼遇”。
示例2:选段二。理由: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社会,是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所以在祥林嫂的丈夫和孩子死之前,她与丈夫一家是有着血缘联系的,她算是那个村庄的,也有自己的房子;而丈夫与孩子的死,使她没有血缘关系来维护她与村庄的关系,她只是一个外乡人,因此被大伯收了屋,被赶走。“家”的主轴在父子间,夫妇是配轴,所以祥林嫂在众人眼中失去了价值,还必须讲稳定,讲效率,所以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亲子讲究服从。
示例3:选段三。理由:边城中的乡村充满淳朴的自然风情,似乎与外界隔离。在地域的隔离下保持着原有的风俗,人们之间谈钱谈交易伤感情,没有正常的商业形式,这是血缘社会的特征。老人帮忙摆渡是人情的要求,但给钱在老人看来是一种价值交换,不符合老人所处乡土社会的人情化,所以老人所处的环境是乡土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本题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示例1:同意费孝通的观点。理由:①文字是沟通交流的工具,能够口头交流就不需要文字。②有很多方言无法用文字写出来。
示例2:同意陈心想的观点。理由:①文字不仅有沟通的功能,还是学习知识的工具,因此需要有教授的教师。②学习知识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以前乡村地区经济落后,有些学生因为贫穷而辍学。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此类探究题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处费孝通的观点和陈心想的观点完全不同,答题时可以选择其一,明确观点后再阐述理由。注意要“写出两点理由”。
6.【答案】示例: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仿写时要注意例句的结构、句式、修辞、字数等,尽量保持一致。本题中,先假定是这种“人治”“可能发生的”,然后推出它的不合理性。据此仿写即可。
7.【答案】示例:乡土社会因其空间的稳定性形成了安土重迁的特点。这样的社会中,年长者由于掌握的经验足以解决大多数的问题,而使后人服膺,长老统治有其产生的原因和适用性。然而,现代社会的变迁速度超越了传统社会,破坏了长老统治赖以维系的根基,经验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可靠,甚至可能阻碍年轻人的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年长者的社会经验的确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借鉴,要尊老敬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消极的服从带来的弊端——处理问题的经验主义和被动等待的心理,都不利于自我和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应对变化和发展,同时也从长幼格局中吸取一定的智慧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写作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中,对于“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年幼的人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这样的统治,我们可以肯定它的优点,也可以否定它的不足,比如“年长者的社会经验”可以借鉴,而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的盲从,以避免犯教条与经验主义的错误。
8.【答案】(1)D
(2)C
(3)B
【解析】(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由下“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主语承前省略,不会为上句的“我国各地”,故根据语境此处的主语应转换为“乡土文化”,排除A、B两项。“时尚文化”和上文语境中的“乡土文化热”连接更加紧密。故ABC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符合合语境。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趋之若鹜: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含贬义,用在此处褒贬不当。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用在此处对象误用。匠心独运: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故“饱经风霜”符合语境。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保持……文化”搭配不当,排除A、D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9.【答案】(1)A
(2)D
(3)示例1: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2: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而记录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解析】(1)首先搞懂“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换句话说,在一个社群中所用的共同语言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的特殊语言“行话”。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是用声音来做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做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等,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题干要求选择“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B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恋人之间的眼泪传情,符合“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C项,“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中“名山、白鹿”是学道修仙的行话,属于“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D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处用“廉颇”的典故,是昔日战功赫赫被重用,而今赋闲被冷落的代名词。有落魄者惺惺相惜的“亲密社群”的语言特点。故选A。
(2)题干要求选择“下列诗句与选段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首先读懂文本《乡土中国》中,作者所记述了的一个风俗:“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A项,反映的只是浓浓的母爱。B项,反映的是志得意满,衣锦还乡。C项,反映的思乡情愫,是游子的共性,不是一方一俗。D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故乡水”三个字带有浓郁的乡土风俗特点。我们时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风俗。故选D。
(3)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等亲密。
10.【答案】(1)C
(2)B
(3)人与人在约定时,可以有选择的自由;在履行约定时,有信用和法律;在完成约定后,要精密计算得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用理性、规则,而不是用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概念的把握要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无中生有。根据文本内容“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可知,籍贯是血缘决定的,但不是血缘社会的特征。故B错误。故选B。
(3) 本题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性,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这类题目的命题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需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进行分析。
11.【答案】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材料的第一句话“有人用‘土’来形容不合潮流的事物,但当某些‘土’的东西渐渐消失时,人们又怅然若失”,是关于“土”的社会现象描述。“但……又”转折句同时表现了对某些“土”的东西的肯定。因此,应该正面立意。材料的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抽象升华,目的在于拓展思路:土生万物,土创文明,土蕴情感……
参考立意:①躲不开的乡土,抹不去的乡愁。②土地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美德。③“土”气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④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明。
1
学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