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写作
◆知识概要
1 逻辑知识
(1)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例如:
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与大项和小项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与大项之间关系的结论。
(2)假言推理
逻辑学考察的事物间的条件关系有三种,即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
①充分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
②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A而未必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简称必要条件。
③充分必要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
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前提中有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并根据充分条件关系所进行的推演。例如:
如果天上下雨,那么地面就一定会湿;天上下雨了;所以,地面湿了。
如果天上下雨,那么地面就一定会湿;地面没有湿;所以,天上没下雨。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规则一: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规则二: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前提中有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根据必要条件关系所进行的推演。例如:
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规则一: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规则二: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前提中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并根据充分必要条件关系所进行的推演。例如:
当且仅当一个数能被2整除,这个数才是偶数;3不能被2整除;所以,3不是偶数。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规则一:肯定前件必须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必须肯定前件。
规则二:否定前件必须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必须否定前件。
(3)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①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个选言支。例如:
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理不符合规则。
②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它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如:
一个词,要么是褒义的、要么是贬义的,要么是中性的。“结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钝角三角形。
(4)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指由个别例子推导出普遍规律,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例如: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5)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例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2 驳论方法
(1)反驳论点
反驳对方的论点是驳论中最常见的形式,或揭露其论点本身的虚假错误,或揭露其论点的不合逻辑,或揭露论点违反客观事实……总之,必须抓住对方论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进行反驳。例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只是个比喻,它是说,长期从事某项工作, 乘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是难免的。果真如此吗 ?可以举廉洁奉公的事例加以批驳:
“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5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义务植树20多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架设了4千多米的输电线路。在他去世前,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通过这个例子,证明有人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承认这些都是事实,敌论自然也就驳倒了。
(2)反驳论据
论点是建立在论据之上的,如果论据虚伪或荒谬,那么其论点也站不住脚了。因此,驳倒论据,犹如釜底抽薪,对方的论点不攻自破。例如下面这则材料作文:
俄国十九世纪的作家赫尔岑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主人播放流行音乐,他捂上了耳朵,主人很奇怪地说:“这是流行乐曲呀!”赫尔岑说,“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主人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反问:“流行感冒不也很流行吗?”
这位主人用以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凡流行的都是高尚的。赫尔岑抓住这点进行反驳,姑且承认对方观点是正确的,而后顺着对方的思路加以推理,终于得出了荒谬的结论:“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于是他那“凡流行的乐曲都是高尚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3)反驳论证
论点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与论据之间必然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因此,倘若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即从分析对方论证入手,也能达到驳斥的目的。例如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开头: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敌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本文的论据又是“事实”,都是“真”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其推理过程是错误的,其论点是“单据一点现象”推论出来的。而后作者对这些事实加以分析,指出那帮信“地”信“物”的中国人其实并没有信过“自己”,而信“国联”也只能说明他们只有“他信力”,而相信国联破产后,就连这点可怜的“他信力”也失掉了。鲁迅就抓住这几点反驳了论敌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从而驳倒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
(4)归谬法
归谬法是指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归谬法主要用于驳论文章中,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花边文学》中从对方错误的论点引申归谬:
“以此类推,防止男女同吸空气就可以用防毒面具,各背一个箱,将养气由管子通到自己的鼻孔里,既免抛头露面,又兼防空演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凯末尔将军治国以前的土耳其女人的面幕,这回可也万万比不上了。”
这里运用的便是“归谬法”论证。文章借助归谬法对1943年7月国民党广东舰队司令张之英等向广东省政府提议禁止男女同场游泳的主张,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批判。
3 篇章结构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破”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对方的观点,“立”就是摆明自己的观点。“先破”指先指出对方观点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后立”指在此基础上再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技法例析
1 审清题意
(1)题目中含有“驳、斥、评、批、析、辨”等一类标志性词语的,通常写成驳论文
“评”、“析”是对某一种观点作鲜明的立场的评判;“辨”往往是对某一事物或分辨正误,或区分事物性质;“驳”、“斥”、“批”,更是如此,摆事实,讲道理,驳斥错误观点。可见,题目中含有这一类词语的,通常写成驳论文,很少有例外。
(2)题目如果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需写成驳论文
“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吗?
“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人生就是一场交易”、“雷锋精神过时了”等等都是反面论者的观点,题目以反问的形式出现,表明拟题者本身就是对这类观点持怀疑、否定和反对态度,因此,这类题目应写成驳论文。
(3)题目如果以否定句的形式出现,往往也写成驳论文
如“切莫今朝有酒今朝醉”、“让江湖义气要不得”、“小事不小”等,应写成驳论文,其理由与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相同。
此外,有的题目没有明显标志,但只需细加辨析,审清题意也并不难。例如《“自愧弗如”可以休矣》,说明社会上某些人由于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不如他人之处,于是产生了悲观自卑心理,该题就该对此作辨析,表明观点:自傲要不得,自卑不必要,人需要自强。
2 确定中心
议论文题目如果以论题形式出现,常可写成驳论,也可写成立论。一旦确定写驳论,那就要找出反面论点,而后确定自己的中心论点。如《谈吃喝》,题目本身只有范围而无明确的结论,可以从“人活着离不开吃喝,但是人活着不能光为吃喝而活着”入手来写立论。如写成驳论,就可以从批驳“人不吃喝何必活,大吃大喝才快活”入手。再比如《谈“实惠”》,“实惠”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的流行语,有它特殊含义,文题加上引号,有否定之意。虽然本题范围较广,写驳论、立论均可,但文题主要针对目前社会上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倾向和作法而设,所以以写驳论为宜,着重批判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实惠”说,剖析这一思想的实质。
驳论文的题目如果以反问的形式出现,那论点的确定不难。例如《学理科不用语文吗》,“学理科不用语文”的提法主要没有弄清学好语文与学好数理化之间的关系,而且错误地把它们对立起来了。写作此文,就要抓住这一要害,确定中心。
驳论文的题目如果以否定的形式出现,题目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江湖义气要不得》、《千万不可讳疾忌医》、《幻想不等于空想》、《常在河边走,不一定会鞋湿》等便是。驳论文写作同其它文章写作一样,立意要深、新,在确立论点时要新颖、深刻,尽量做到发前人之所未发,从多角度考虑,切忌陈词滥调。
3 编拟提纲
(1)当审清题目、确定中心后,要把脑中出现的有用或有关的材料先用极简短的语句全部记录下来。
(2)再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加以归纳、提炼和组合。
编拟提纲实际上是理清思路、理清文路的过程,内容一般包括确定文章的中心,安排段落结构,明确每一部分具体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等。
4 树好靶子
驳论文文章一般在开头就将反驳的错误观点摆出,以使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地批驳。这就是常说的“摆敌论、树靶子”,它是写好驳论文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1)集中目标
所谓“目标”就是论敌的错误观点,要做到集中,就要做到准确理解,不能歪曲原意,敌论不要引得太多,要抓住关键性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话对错误论点加以概括。
(2)抓住要害
在树敌靶子后,批判时一定要抓住错误观点的本质,要击中要害。所谓“打蛇打七寸”,击中要害方能致胜。
(3)选择突破口
对论敌的观点进行周密的分析后,要找出对方在论点、论据或论证上的主要错误,并选择对方观点最薄弱之处施行强大的攻击。
◆片段练习
仿照下面的语段运用假言推理和归谬法,通过直接驳斥论点批驳“所有的欺骗都是非正义的”这一观点。
①笔者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位骄傲的人,严重地脱离群众。②脱离群众总该不是什么优点吧?③然而不然,当别人批评他脱离群众时,他居然用这样的话来反驳:只有羊呀、猪呀才是成群结队,狮子老虎总是独来独往的。④“请看,何等狂妄!把自己比成狮子、老虎,把别人比成猪羊。⑤其实狮子老虎固然有时是独来独往,刺猬、癞蛤蟆、蜘蛛又何尝不是独来独往。”⑥所以独来独往并不值得骄傲。
(选自马铁丁《骄必败》)
[示例]①并非所有的欺骗都是非正义的,②如果所有的欺骗都是非正义的,那么为了治疗孩子的病骗她吃药;对年迈的母亲隐瞒儿子已战死沙场的消息;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用战术欺骗敌人,这些都是欺骗,也都是非正义的。③可是显而易见,这种欺骗的动机和结果都是好的,是为了保护他人或国家的利益而进行的“欺骗”。④说这样的欺骗是“非正义”的,这显然是荒谬的。⑤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欺骗都是非正义的。
[简析]①直接驳斥论点,②③④运用了归纳推理、假言推理和归谬法证明为了保护他人或国家利益而进行的“欺骗”是善意的,而不是“非正义”的。⑤结论,照应开头。
◆完篇练习
以“进和退”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面对这一关系型话题,首先要从辩证角度出发思考“进和退”的多种关系。例如:①对立关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②目的关系:进是目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的进;③条件关系: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④包含关系: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⑤转化关系:进而不当可导致退,退而过度可失去原有的进;⑤“进”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贯穿人生始终;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能适量,不是无休止……其次,将上述这些关系与自己的经历或是熟悉的素材加以连接,选择一个较有把握又能出彩的角度立意。再次,根据立意和材料迅速确定文体。
[参考范文]
退一步,有时也很美丽
江苏省如东中学徐明丽
处于国家命运转折关头,我们必须“进”,于是人民解放军毅然吹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进军号;面对汶川处于生死线的骨肉同胞,人民子弟兵必须“进”,于是空降兵飞越险情密布的崇山峻岭;脚钻心地疼,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于是从北京奥运跑道退出的刘翔又钟情于“进”,投入七步上栏新技术的艰苦训练……
“进”是生气、大气、勇气、正气,当然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有人因此而断定:生活只能唱“一往无前”歌,“停一停”就是“畏缩不前”,“退一退”更是“落荒而逃”。
事实果真如此吗?“退”是否该让它们绝迹人生之路?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退,有时也很美丽,也是一种智慧。退有三种境界:退而待进、为进而退、以退为进。
“退而待进”,极端恶劣环境下收敛锋芒、忍耐退却以求东山再起也。“文革”时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铡草,多年后动乱结束,人们都以为他已被折磨得毫无生气了,他却又神采奕奕地投入音乐创作。问及原因,他说:“退呀,忍呀,等呀!我铡草的时候都是按4/4拍铡的。”如果当初他不懂得“退”,只知硬顶,或许他已经以结束生命来验明自己的清白,或许已经在怨天尤人时被沉重的劳动压垮,哪有后来源源不断的新作问世?
“为进而退”为第二境界。如前一阵红遍全国的超女黄雅莉,她没有趁自己人气旺而在娱乐圈内一路高歌猛进,而是选择了先学习,考艺术学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图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如此为进而退者,实为明智之人。
“以退为进”是第三境界。退之本义为隐、让、舍己之利。以退为进者却能从“退”中化出“进”来,表面看似做了忍让退步,而实际上他从中获得了比他让出的多得多的益处。春秋时,晋、楚兵遇中原。晋兵后退九十里,谓之报楚王相礼之恩,却在地形、人心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最终大胜。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处。晋军对阵前后退,看似会降低士气,振奋敌军,让楚军占便宜,实则退九十里是麻痹楚军、以逸待劳之高招。退中获进,这才是大智慧。
退而待进,为进而退,时机成熟以退为进。是的,“退”有时是高超的处世哲学,美丽的处事智慧。“进”“退”两难之时,为了更好地“进”,何不选择一次“退”呢?
[点评]这篇驳论文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先“进”后“退”,亮出观点。开篇以人民解放军和刘翔之“进”为例,说明“进”是生活的主旋律,接着用“有人断言”引出对方论点,然后用“事实果真如此吗?”“‘退’是否该让它绝迹人生之路?”连发两问,亮出中心论点“退,有时也很美丽,也是一种智慧”。“有时”一词体现立论的准确和思维的严谨。
二、先总后分,逐层递进。三个分论点“退而待进”“为进而退”“以退为进”体现三种境界,呈递进渐升之势,丰富多彩的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三、选例典型,善于分析。例如选老音乐家例证“‘退而待进’有时也是智慧”就很有说服力。叙例后用一句“如果当初他不懂得……”转入分析推论,运用反证法体现论证过程;又如论证“以退为进”时,先界定“退”之本义,后通过“退避三舍”例论述“以退为进者”以逸待劳、退中获进之“大智慧”。如此透辟的说理,令人颔首称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