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0.1《劝学》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方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0.1《劝学》第二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5: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教学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以及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劝学》情境课文,学生跟读。
整体感知
1.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为什么要用“君子曰”引出来?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3.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了学习之道?
明确:
作者主要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态度来论述学习之道。
具体分析
过渡语:学习的意义是怎样的,学习的作用、方法、态度又分别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1.学生齐读课文的第2段,思考:在作者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使人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道理。从蓝到青,从水到冰的过程,比喻人不断学习的过程。“青于蓝”“寒于水”比喻学习的结果,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及“金就砺则利”这三个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的道理。直木通过“輮”,可以改造成“中规”的轮;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可以变直;金属制的刀斧等通过“砺”,可以变锋利。因此,人通过学习、检查和省察,就可以改造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没有过失。
2.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2段。
3.学生齐读课文的第3段,思考:在作者看来,学习的作用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
作者认为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首先,作者通过“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并用“跂而望”
和“登高之博见”的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形象地说明了只有明确“思”和“学”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
然后,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而能获得这种效果,并非因为人本身固有的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样,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并非因为其天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4.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3段。
5.学生齐读课文的第4段,思考:文章的论述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明确: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作者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之所以有这样的功效,是因为“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通过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作者先将“骐骥”与“驽马”进行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好坏并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坚持不懈;接着将“朽木”与“金石”进行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区别关键在于“舍”与“不舍”。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一曝十寒,时学时辍,那么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再艰深的知识也能学会。荀子认为“积”必须是日积月累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作者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将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正反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6.学生结合刚才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的第4段。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完成下列提纲。
明确:
布置作业(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