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0.1《劝学》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方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0.1《劝学》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5:2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劝学》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本文的荀子、《荀子》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学生能准备流利地朗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3.学生能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准备流利地朗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学生能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那么,荀子是怎样一个人?他的《劝学》又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荀子,走近荀子的《劝学》。
文学常识
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以为轮,其曲中(zhòng)规。虽有(yò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 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āi)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xué)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不认识或者没有把握的字。
学生听课文范读,给课文注音。
师出示易错字音,简单讲解。
学生再次自读课文。
指名朗读,点评。
学生齐读课文,熟读成诵。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两个一组,一个翻译一个纠正。
师带领全班明确课文翻译(出示一个句子,由一组同学起来翻译,一个读,一个翻译,然后教师明确,具体翻译内容见课件)。
课堂总结
现代文艺理论家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间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希望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留心体会。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
整理本文文言知识点,完成相应的练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