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必修上第六单元《理解“学习之道”——把握思辨性文章的观点》(第三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测试】必修上第六单元《理解“学习之道”——把握思辨性文章的观点》(第三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8:1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理解“学习之道”——把握思辨性文章的观点》(三)
——同步测试
一、课内基础测试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自诩(xǔ) 混淆(yáo) 磕头(kē) 故弄玄虚(xián)
B.国粹(cuì) 蹩进(biě) 古董(dǒng) 冠冕堂皇(miǎn)
C.给与(jǐ) 毛厕(cè) 脑髓(suǐ) 剔除糟粕(pó)
D.譬如(bǐ) 吝啬(lìn) 孱头(chàn) 残羹冷炙(zhì)
2.下列关联词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________,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________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但是 尽管 可是 因而 B.可是 纵使 然而 因此
C.因为 不管 然而 当然 D.然而 虽然 但是 所以
3.下列对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尚:崇尚,重视)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 (诩:夸耀)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学艺:学习艺术)
D.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炙:烤肉)
4.下面对《拿来主义》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一再表现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5.根据课文的观点,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去”:指国民党反动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B.“拿来”:指对文化遗产进行鉴别后进行独立自主地选择。
C.“抛来”“抛给”:含义一样,都是对方不要的、施舍的东西。
D.“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句,从性情、方法、心胸等方面论述拿来的条件。
二、课内阅读。
阅读《拿来主义》(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结构是: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论: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试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基础测试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汉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再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A.“淆”应读“xiáo”,“玄”应读“xuán”。故A错误。B.“蹩”应读“bié”。故B错误。D.“譬”应读“pì”,“孱”应读“càn”。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细读所给句段,准确判断语句的语法关系,是并列、递进,还是因果、转折等等,并且能用恰当的关联词准确表达出这种关系。第一处为转折。用“然而”较好;第二、三处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关联句,即“虽然……但是……”;第四处表因果,用“所以”较好。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C学艺:泛指学术文艺。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C项,D项内容表述正确无误,不能选。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道理生动化。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鱼翅”有养料,可以吃,能使用,是文化中精华的部分;“鸦片”是有利有弊,比喻文化中有好有坏的部分,应该斟酌区别以待,可以放进药房供治病,但不能拿来当做引诱他人上瘾的工具;“烟枪和烟灯”是有害的部分,可以当做反面教材使用;“姨太太”是彻底完全有害的部分,是糟粕,应该毁掉。B项,“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错,是“将文化遗产中既有好处又有害处的比作‘鸦片’”,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5.【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词语和句子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C“抛来”是指把自己不要的给别人;但“抛给”是指别有用心地把自己不要的东西扔给别人,指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侵略。故C错误。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
【答案】
1.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说,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
2.“送去”是“送去主义”,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国家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拿来”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地、有批评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变为新文艺。
3.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以尼采的自诩和结局作对比,意在表明国民党政府的自夸与尼采的自诩一样,实际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并以尼采的结局暗示如此自夸的可悲结局。
4.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论: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要自己来拿。
【解析】
1.此题考查了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要关注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等。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从说话的内容上看,“进步”一词是反语,是对愈演愈烈的卖国行为进行的嘲讽。
2.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的能力。考查重要句子中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理解。需要精读文章,仔细比较。“送去”“送来”与“拿来”形成对比,“送去”是媚外的表现,“送来”是侵略的手段,“拿来”是“新人”批评地继承的做法。根据“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把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一种讨好的工具,“送去”的实质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到卖国,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自欺欺人,结果是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重点在“送”,专门“送”来给你,主体是洋人,把他们不要的东西,甚至于以次充好的东西硬塞给我们,让我们无法拒绝,送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可能是不想要的,甚至是反对的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拿来”,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的做法,结果是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根据第一段“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用尼采的自诩和结局对比,在于表明国民党的自夸和尼采的自诩一样,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是运用类比论证(同类事物相比较)的手法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
4.本题考查逻辑推理的能力,要对文意准确理解,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根据课文中的内容“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还得‘拿来’”,根据“原因:或A,或B,或C,或D”模式,分析出原因应是: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根据文章论述“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闭关主义是实行不通,“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论述送去主义的结果是沦为乞丐,如果听凭别人送来,结果是大受其害,从而得出结论,要实行拿来主义,结论是“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自己来拿。
三、拓展阅读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有助于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观。A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与“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之间没有条件关系,故A项错误。C项,“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误,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另外,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理解时代的依据”。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原文为“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 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2.本题考查论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D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选项将“以精品奉献人民”曲解为“正面人物的塑造”。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品质。D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错误,文章指出了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然后论述了艺术家的创作要出精品的问题,并没有说“少”的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