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学习之道”——把握思辨性文章的观点》(四)
——同步测试
一、课内基础测试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B.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C.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D.秋天,我去公园看荷花,没想到荷塘里处处是残枝败叶,正大喜过望时,却意外发现在残枝败叶下,一朵粉红的荷花静静地开着。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比喻)
B.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排比)
C.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比喻)
D.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3. 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整合信息,给“公共图书馆”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字。
公共图书馆是免费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综合性的,读者成分也是多样的。它的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和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它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和参考书籍等)。这类图书馆也会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读书:目的与前提》,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 第一段文字阐述的中心是( )
A.世界文学是向每一位有志者敞开的。
B.获得教养不一定要读很多书。
C.获得教养必须要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
D.读书要仔细咀嚼,不要囫囵吞枣。
(2) 作者倡导怎样的读书观?试分条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怎样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上图书馆》,完成下列小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第一段引用西蒙·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七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八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选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基础测试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做好这类题,要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的感彩;第三,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D.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句子的意思在失望时有所发现,应用“大失所望”。故D错误。A.望洋兴叹,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使用正确,故A正确。B.孜孜不倦,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此处使用正确,故B正确。C.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此处使用正确。故选D。
2.【答案】 D
【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高考考查的常见修辞方法有八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平常要注意把握各种手法的特点、种类和表达效果,特别要结合课文记忆一些典型例句。这里考查的重点是比喻。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明喻通常有“如”“像”等明确的标志词,但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又不一定是比喻句,要结合语境仔细分析辨别。D是反问。故D错误。故选D。
3.【答案】 公共图书馆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所有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书籍并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的公共文化机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解答此题,第一步,明确要定义的对象“公共图书馆”。第二步,在所提供的材料里筛选关键信息,从第一句提取出要点“免费为市民服务”“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从第三句提取出要点“服务对象广泛”“所有的普通居民”;从第四句提取出要点“非专业的图书”;从第五句提取出要点“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第三步,将以上所筛选的信息整合成单句:公共图书馆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所有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书籍并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的公共文化机构。
4.【答案】
(1)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2)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抓住关键性的句子,然后提炼主要信息,同时关注限制,不要超过规定字数。此题注意“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等信息。
(2)此题考查写评述性文字的能力。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内容进行分析,对消息评述,可侧重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要注意消息中出现了数字化、有声阅读等与科技相关的词语。此题主要是说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
二、古诗文阅读
(一)
【答案】
1.C
2.①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要敬重知识,注重爱的阅读);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③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3.读书可能会挤占我们生活中很多宝贵的时间,但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心句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通多文段,抓住文段的中心意思,总结出文段的中心句。文中第一段阐述个性和人格的重要性。所以本段主要是说的教养与个性和人格的关系。“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是最能代表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通过阅读文段可知,从“问题不在于数量”“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可总结出: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从“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可总结出作者提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从“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可总结出要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本题句子为语段中内涵丰富、表达技巧多样的句子。关键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应从全文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丰富的内涵,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寻求正确答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一句的意思,从前文“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可知,作者反对“读书是浪费时间”的观点,而是认为真正的生活离不开书。在生活中花时间读书是必要的。
(二)
【答案】
1.为了引出自己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
2.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3.时间顺序。
4.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5.北平解放了,自己也完成学业可以回家了,因而感到喜悦。
6.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崇敬。
【解析】
1.本题考查散文阅读中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考虑,总结段的含义,强调了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揭示作者什么情感;也可以从篇章结构方面思考,看句段在文章的位置,得出相应的作用。本题中,文章第一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从段落所在的位置——第一段,恨显然,是为了引出下文,结合内容分析。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概括作答。结合文章第4、6、8、9段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的作用。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4.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把词语的意思解释透彻。本题根据后一句的“七七事变”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
6.本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引用在散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引用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写出了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
三、拓展阅读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原文第⑥段有“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这里“快餐式阅读”正是追求“各取所需、立竿见影”而“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说明不是“有重量的”阅读。故D错误。ABC均正确。故选D。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文章论述方法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立足文本,辨析正误。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找出有效信息并加以理解,着重看两者表述是否一致,看时间、观点、肯定否定以及范围是否一致。既要注意论点与论据的相关和统一,又要注意论证方法的类型、特点,防止张冠李戴。C.“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是比喻修辞,不是比喻论证。故C错误。ABD均正确。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再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最后通过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A.材料强调反复、细嚼慢咽的阅读,这正好是“有重量的”阅读。故A正确。
B.此处论述的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是本文观点,故B错误。
C.此处论证的是读书的作用,重点不是“有重量的”阅读。故C错误。
D.此处不是论证阅读,而是强调“苦练”。故D错误。
故选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