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学习之道”——把握思辨性文章的观点》(一)
——同步测试
一、基础测试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近谀(yú) 郯子(tán) 老聃(dān) 师襄(xiāng)
B.子蟠(fān) 苌弘(cháng) 贻之(yí) 句读(dóu)
C.巫医(wū) 经传(chuán) 嗟乎(jiē) 或不焉(bù)
D.愚人(yǔ) 大遗(yí) 而已(yǐ) 解惑(huó)
2.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烦躁(zào) 靛青(diàn) 跂望(zhì) 驽马十驾(nú)
B.鳝鱼(shàn) 舟楫(jí) 锲而不舍(qiè) 木直中绳(zhòng)
C.须臾(yú) 跬步(guǐ) 骐骥(jì) 輮以为轮(ròu)
D.槁暴(pù) 省亲(shěng) 蟹螯(áo) 金石可镂(lóu)
3.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1)《劝学》中,有时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5)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提出的择师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2.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3.下列各句加下划线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4.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三、拓展阅读(选做)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试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①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有改动)
【注】①兑:同“悦”。②硾(zhuì):在物体上系以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药名。即乌头,有毒。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 释: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苟可 其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 作《师说》以贻之
C.故师之教也 句读之不知
D.学者师达而有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贵贱贫富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基础测试
1.【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汉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再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运用。A.正确。B.“蟠”应读“pán”。故B错误。C.“传”应读“zhuàn”,“不”应读“fǒu”。故C错误。D.“愚”应读“yú”。故D错误。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汉字的读音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去把握;从词性上去把握;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关注一下常考的字。A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輮”应读“róu”。D项,“省”应读“xǐng”。故选B。
3.(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略
二、古诗文阅读
(一)
【答案】
1.A
2.D
3.C
4.(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一般要联系语境推断,将各个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看是否合理。再者还可通过其在文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A利:锋利的。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向/比。B......的人/......的原因。C表并列/表示顺承。D从这里,在这里。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分析错误,据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荀子认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疾、彰、寄托、用心。
(二)
【答案】
1.A.更加 B.以……为耻 C.丢弃 D.看不起
2.A.宾语前置句 B.判断句 C.介宾短语后置句 D.介宾短语后置句
3.C
4.B
【解析】
1.略
2.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常规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于蓝”是介宾短语后置。
3.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
4.ACD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说理的。本体考查内容要点的归纳及概括中心意思。
三、拓展阅读
【答案】
1.B
2.D
3.B
4.C
5.(1)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2)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B疾:努力。故B错误。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虚词考试大纲要求的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解答本类试题时要注意分析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不能脱离语境,根据句意分析该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日常学习中也要注意积累必考的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形成知识体系,做到熟练掌握,正确辨析。A代词,他们/副词,表推测,大概。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用来。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而”都表并列。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才能准确作答。A意思是“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B正确。C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召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D意思是“凡君主和老师相遇并能互相知遇的事,不一定能实现”,也不能从反面说明重学。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才能准确作答。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说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故C错误。
故选C。
5.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中要注意的关键字词:疾、魁士、显、怀腐、恶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