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测试】必修上第六单元《如何阐述“学习之道”——学习思辨性文章的说理方法》(第三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测试】必修上第六单元《如何阐述“学习之道”——学习思辨性文章的说理方法》(第三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8: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如何阐述“学习之道”——学习思辨性文章的说理方法》
(三)
——同步测试
1.下面对《拿来主义》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背地一再表现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
首先,在理念上,告别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理念。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一厢情愿地认为受众会无条件地接受传播的内容,是不现实的。为此,需要尊重受众的接受期待,平等地与受众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灌输。盛气凌人的说教没有人愿意听,受众只会背你而去。所以,宣传工作就不能以“传者”为中心,而应充分尊重受者的权利和感受,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水平,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所要传播的价值理念植入到目标受众心中去。
其次,在传播框架上亟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框架问题。如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需要修正。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这就需要从受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二是主流价值观、非主流价值观、中国文化之间的秩序问题。三者完全重合显然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求三者之间的最大“交集”,这是文化整合需要破解的课题。将三者有效地整合起来,获得“共识”之后,构建一个立体的传播框架,将三个维度的价值理念有效地运转起来。主流价值观传播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非主流价值观传播处在中间层,文化传播应该是金字塔的基座。三个层面的传播是上下贯通的,尤其是主流价值观,它不是孤悬在金字塔的顶部,它应从非主流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基座中汲取最大共识,获得丰厚的民意支持和文化地气,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传播范围的最大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其三,创新传播方式。习近平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就是成功的文化传播案例之一。比如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设计者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复活了张择端笔下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生活,让原先静态的历史名画变成了生动的动态场景。场景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城市的祥和、热闹生活,智慧地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兼容的理念。
(摘编自张涛甫《中国文化如何输出》)
材料二:
最近,“90后”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李子柒的视频多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充满着浓郁的烟火味道和恬静的田园气息。
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大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大众文化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效率,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add oil(加油)”“guanxi(关系)”等许多中式英语词汇,先后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洲票房成绩亮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新渠道,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润物细无声”地日益凸显出文化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业内人士指出,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不输成熟的工业化纪录片。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
据抖音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在在海外有影响的文化视频作品质量都较高,“然而不足的是,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和器物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未能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故事里有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如果这些故事得到外国读者的喜欢,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
“文化传播要了解受众需求,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张颐武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
(摘编自《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怎么看?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中国的文化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在于文化传播理念有偏差,框架不清晰以及传播方式陈旧。
B.为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需要修正当下内外有别的宣传模式,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
C.设计者运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生活动态化,生动地表达了和谐、兼容的理念。
D.李子柒视频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顺应观众需求而选择了充满烟火味道和田园气息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中国文化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得益于国力的提升,也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不无关系。
B.大众文化一般具有感性化的特点,便于让外界接受,能够让外国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C.本文在充分肯定李子柒视频的同时,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
D.尽管人们对李子柒视频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讨论,这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中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院”。
B.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林语堂,用英文写了《生活的艺术》一书,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该书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
C.京剧文化海外推广者孙萍说,传播的目的在于接受,我们要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D.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包括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是上海的标志建筑群。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李子柒视频在全球走红的原因及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因为变脸被视为“国粹”,就让问题变得复杂并充满火药味。
B.作者认为真正的“国粹”和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相联系,值得维护甚至保卫。
C.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D.那些盲目反对国粹外流的人,一定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并产生了误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文章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 的骂名”,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国粹病”患者的表现是誓死捍卫国粹,已经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C项,D项内容表述正确无误,不能选。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枯燥的道理生动化。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鱼翅”有养料,可以吃,能使用,是文化中精华的部分;“鸦片”是有利有弊,比喻文化中有好有坏的部分,应该斟酌区别以待,可以放进药房供治病,但不能拿来当做引诱他人上瘾的工具;“烟枪和烟灯”是有害的部分,可以当做反面教材使用;“姨太太”是彻底完全有害的部分,是糟粕,应该毁掉。B项,“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错,是“将文化遗产中既有好处又有害处的比作‘鸦片’”,符合题干要求。故选B。
2.【答案】
(1)C (2)C (3)D
(4)①以设问开篇, 引出中心论点;②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
(5)原因:李子柒视频内容尊重受众需求,制作质量高,传播方式新颖。
意义: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框架不清晰”错,不能把“传播框架上亟须解决两个问题”等同于“框架不清晰”。B项,“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错,材料一第3段中说的是“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已经成为传播现实”没有提到要“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D项,以偏概全,从文中看,李子柒视频受追捧的原因不止一个。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也指出了它存在肤浅简单、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等问题”错,根据文中“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而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可知,文章只是介绍了不同的人针对李子染视频的不同观点,并没有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D项,“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指上海外滩矗立着的一片租界时期的房子,是洋为中用的典型事例,与材料一观点不符。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以设问开篇。“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一句以设问引出中心论点: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②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1段提出总观点“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呢?这需要在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以及方式等方面用心用力”,接下来分别从文化传播的“理念”“框架”“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内容演绎和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引用习近平的讲话等。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李子柒视频走红的原因有三点:依据“李子柒视频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说明中国文化可以通过创新手段发扬光大”可知,其视频内容尊重受众需求;依据“李子柒视频从专业性上看,作品质量较高……视频中充满了数天及数季度的跟拍,大量延时拍摄则被运用于展现时节变化之美,此外还有滤镜调色、微距特写、中远景切换等技术运用”可知,其视频制作质量高;依据“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更有着独特优势”可知,李子柒视频传播方式新颖。李子柒视频走红的意义有三点:“李子柒的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有积极意义”,即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依据“对外文化传播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就意味着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喜欢”可知,李子柒视频的走红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依据结尾张颐武所说“李子柒视频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兴趣,说明了传播题材的吸引力”可知,李子柒视频的走红为当下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
3.【答案】
(1)D (2)A (3)A
【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一定”过于绝对,原文为“大概”。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错误,这里是把“国粹病”当批驳的靶子。故选A。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根本与‘国粹 毫无关系”太绝对,“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说法也不正确。C“作者认为”有误,从文中“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看,这不是作者的观点;D“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语意过重。故选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