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阐述“学习之道”——学习思辨性文章的说理方法》
(一)
——同步测试
1.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试题。
赞 学
王 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 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 必先读其书。《易》曰: “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 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 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 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弊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日假之则为名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 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 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 有删改)
【注】①兑:同“悦”。②硾(zhuì):在物体上系以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药名。即乌头,有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也称作《周易》,它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为历代儒家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B.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索道于当世者, 莫良于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为什么能建立功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试题。
学校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B.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C.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D.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也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它还用于开国君主追尊的先祖庙号。
B.“朝廷”指封建社会(分封制)下,被王国、诸侯国拥戴为共主,共主建立的统治机构的总称。在这种统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称为皇帝。
C.“书院”是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
D.“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更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的事例,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试题。
【答案】
(1)C (2)C (3)B
(4) 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 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
(5) 君子能够坚持求学,最终穷尽学问之途; 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 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未必尽照”的意思是“未必能洞察一切”,语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聪明无蔽”“心智无滞”结构对称,分别单独成句,据此排除B项。故选C。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 文中的“学士”如果是掌管文学的官员, 则不能达到“以万计”的数量,后文“究涂者”译为穷尽学问之途的人,前后联系起来可知,这里的“学士”指的是学者,求学的人。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错,原文中“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意思是: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第2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是为了论证人需要学习。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耀:照耀。假:依靠。明:变得明亮。 索:寻求。索道于当世者: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为“于当世索道者”。第二个“于”: 介词, 比。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在文中的表述是“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这之前“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说明了大多数学士无法成名的原因在于不能坚持学习;这之后交代了直接原因“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 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也就是君子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老师的教导。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宝贵的是人,圣人崇尚的是道义,德行道义成就的是智慧,明智的人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圣明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智慧;虽然存在极有才能的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有了能力。极其圣明的人尚且要等到学习请教以后, 他们的智慧才渊博, 他们的德行才伟大, 又何况是平常的人呢?
因此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 就应当先磨利他的工具。士人想要宣扬他的道义, 就应当先读书。《周易》上说: “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 就如同东西需要修治一样。那瑚簋一类的祭器、朝拜和祭祀时的礼服,它们的原始材料只不过是山野中的树木、蚕茧的丝罢了。而技艺灵巧的倕给木头弹上墨线并用斧头来加工,女工们为蚕丝加上五彩并用织布机来制作,它们便成了宗庙祭祀的器具和色彩夺目的礼服, 可以供奉给鬼神, 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 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怀念阐发先人的好名声,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藏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如今的学者常常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几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计划,或者是因为丧乱错过了学习的年龄,这便是人们违背最初的志愿,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此,成就了功名、建立了业绩,其美德声誉流传四方的人,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 造父飞速奔跑, 一百步就会疲劳停顿, 凭借车马, 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 水兵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 解开系船的大绳, 就会被淹死, 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 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 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 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一定是由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此,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陷坑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等到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因此,在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了。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来进入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
2.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试题。
【答案】(1)B (2)C (3)B
(4)①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②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作出相应调整。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是”“为”“即”等。“其始也……其继也……”陈述“开始”与“后来”的情形,应单独断开;“学校与朝廷无与”意思是“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因此可以排除A、D两项。“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意思是“朝廷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显然应在“朝廷与学校相反”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C“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故选C。
(3)此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这类题,需学生仔细阅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征,然后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的分析理解是错误的,文中的“君安而国可保也”,可看出黄宗羲思想的局限性。故选B。
(4)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关键词:(1)句中,“拔”“草野”“无与”“养”。(2)句中,“危言”“隐”“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