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14:3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无言之美》同步练习题
一 、单选题
1.下面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胡 笳(jiā) 着想(zháo) 颦蛾眉(pín)
B. 惨 戚(qī) 寂 寥(liáo) 顷刻(qīng)
C. 倘若(tǎng) 擒住(qín) 狗 吠(fèi)
D. 呼 号(háo) 相 称(chèng) 譬如(p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呈露 怆然 信手捻来 瞬息万变
B. 飘缈 意蕴 铢两悉称 丝毫不爽
C. 尽致 深巷 轻描淡写 不舍昼夜
D. 鼓瑟 凄凉 心旷神怡 惟妙惟宵
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窗,注定要与诗词______的。古诗词中_______,就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毛滂的“窗破月寻人”……因此,人们一般都与窗十分_______.但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绝无半点诗意的“_______”。人如遭牢狱之灾,失去了自由,那就连窗也变得硬邦邦、冷冰冰的了,此时的窗,就有了某种_______的意味。
A. 邂逅 信手拈来 亲密 窗棂 警世
B. 结缘 信手拈来 亲近 铁窗 警世
C. 结缘 信口雌黄 亲近 铁窗 警告
D. 邂逅 信口雌黄 友好 窗棂 警告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蓥山新建的几个风景区和老风景区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B. 曾经有一位美术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是轻描淡写,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 一年一度的四川武胜龙舟节拉开了帷幕。远远望去,嘉陵江畔巧夺天工。
D.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一样,初三(1)班的同学将话剧《屈原》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班主任喜出望外。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美好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记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
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 ③④⑤①② B. ②③①⑤④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③④⑤①
6.下面说法与课文《无言之美》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无言”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B.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C. 作者认为雕刻塑像中的金刚怒目比菩萨低眉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D. 作者认为音乐音调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才会让人体会出音乐上的无言之美。
二 、综合性学习
7.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见字如面》受众调查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将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⑴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⑵根据材料三,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分句,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三 、现代文阅读
8.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混沌的,意是散碎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⑴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⑵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⑶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⑷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观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于转穿时, 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所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半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经过雾,观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周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现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点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⑴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⑵第①段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⑶举例说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⑷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闸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
⑸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

A.“着”应读zhuó;故A项错误。
B.“顷”应读qǐng;故B项错误。
C正确。
D.“称”应读chèn,故D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时要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
A项中的“捻”应为“拈”;
B项中的“飘”应为“缥”;
C项书写完全正确;
D项中的“宵”应为“肖”。
故选C。
3.【答案】B;
【解析】语境开始表达“窗”与“诗词”的亲密联系,这层意思可用“结缘”表达,而不是表达“相见”;信手拈来,指写文章时,随意纯熟的运用词语或典故;而“信口雌黄”则指不顾事实乱说;前面列举了诗例后,表达了诗词作家与“窗”的亲近感情,不是一般的“友好”,也不是过度的“亲密”;结合后面的语境理解,第四空处与“窗”有关的词语是“铁窗”;警示有告诫示意的意思,而警告则有告诫、使离开的意思.
答案: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此题作答,可结合读理解语段,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各选项词.
4.【答案】A;
【解析】A.成语使用恰当;
B.错误,“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所以用错对象;
C.错误,“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属于用错对象;
D.错误,“喜出望外”是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属于语境不符。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5.【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与句的衔接与排序,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方法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③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④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第②句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第③句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第④句假设论证,进一步阐明观点。第①句举例论证,同时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进一步说明。第⑤句得出结论,收束全文。②③④①⑤衔接最恰当,故选C。
6.【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句子或段落去概括。
阅读全文后发现,A、B、D三项的表达与课文内容相符。作者认为低头闭目的神像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C项错误。
故选C。
【答案】(1)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⑵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 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⑶示例一: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示例二: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及图(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材料一,并认真观察材料二中的图表,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作答即可。本题要求借助材料二,而材料二是一个带数字比例的统计图,故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应带有数字比例。借助材料二,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为: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其中23岁以下的占33%(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或29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较多)。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本题属于续写式仿写。解答仿写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本题续写时要注意句式、语言色彩和句子的连贯性。示例:书信里封存着鲜活的时代,书信里粘连着遥远的文化。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题,理清题意;然后细读本题,搞清其答题要求;最后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谈出自己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即可。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或: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它既体现在使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上,又体现在对我们精神的升华和对视野的拓展方面,还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答案】⑴D
⑵①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②白居易
③《蒹葭》
⑶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⑷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解析】⑴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三项所表达的道理与文本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相关。
D.“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处事方式;无关。
故选D。
⑵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理解文中“言不尽意”的意思,“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分析三首诗歌,根据提示填空。第一首《登幽州台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二首是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倾诉了诗人的离乱之苦。第三首《蒹葭》,曲折表达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⑶本题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言”与“意”这个核心话题来归纳概括。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⑷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提取。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根据上下文,“无言之美”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体验获得美的感受。
9.【答案】(1)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2)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4)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5)D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文章开篇便举海边种田人的事例,根据“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观给他的世界”,以及“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句,即可知他审美的标准在于“可效用于生活需要”,即事物的实用性。
(2)此题主要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画线句子,写的是夕阳照射下长安街上的建筑、人物所表现出的不同美景,运用的是生动的描写。结合前句“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可知这里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同一事物,既有它的实用性,也有它美的一面(艺术性)。从而引出“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这一观点。
(3)此题主要考查论据的概括。概括论据注意说清事件的主体与内容。文章所举的事例主要在第一、二、四段,选择其中的两个加以概括即可。比如第一段举了两个事例,一是: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还有一个是:“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
(4)此题主要考查古诗句的理解与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哪个诗句都可以,关键在于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解说出诗句中“美”点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一句,表现早春远望一片绿色,但到近处却看不到绿色,这足以表现出“距离产生美”。
(5)此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判断。
ABC.正确;
D.有误,根据文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一句,可知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美的所在,关键在换一种寻常待物的方法去看待它。
故选:D。
这篇文章先以两个事例引出话题,指出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然后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得出结论,我们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就要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常规习惯的联想。
表达方式有五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作用:交代了什么。(插叙就是补充说明了什么。)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写与刻画。它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作用: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理解。
第 页,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