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3 17: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7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象比喻,也是对新时代搞好民族团结的明确要求。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1.知道辽、西夏政权的建立。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
3.学会辩证评价澶渊之盟、宋夏和议。
学习目标
契丹族与党项族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契丹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柔然部),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土河(今内蒙)一带。“契丹”一词(原意为镔铁)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一)契丹族简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1)契丹族:
(2)国号:
(3)建立者:
(4)时间:
(5)定都:
(6)治国措施:
契丹武士
游牧在北方的民族,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9世纪后期已有农耕等生产活动
辽(有时称契丹)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一)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文字
唐货币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做文字数千。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8
推广汉制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的兴起
西夏壁画(党项族)
李元昊
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增多。
党项羌……自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俗尚武……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穡,土无五谷。自周及隋,或叛或朝,常为边患。
——《旧唐书》卷198:《西戎传.党项羌》
李元昊,拓跋氏,后改称党项族,西夏开国皇帝。祖先在唐朝时因功再次被赐李姓。
政权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发展: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元昊
兴庆府
西夏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二)党项族的兴起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政权
10世纪初
元昊
11世纪前期
耶律阿保机
辽(契丹)
上京临潢府
西夏
兴庆
西夏

北宋
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
辽与北宋的和战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
农耕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
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
宋太祖
(927—976)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
宋太宗
(939—997)
数次攻辽
“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
——《辽史》
澶州之战
宋真宗
宋真宗
(968—1022)
第一次攻辽,御驾亲征,在幽州大败
第二次攻辽,轻率冒进,整盘计划崩溃
攻辽失利,改为防御

渊之战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35页,向老师作个战争报告吧!

北 宋
寇准
宋真宗
澶渊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关键人物
战争结果
交战地点
澶州(古称澶渊)
双方议和“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期
攻:

守:
北宋
寇准 宋真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

宋太宗
澶州之战
宋真宗
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宋史·寇准传》
寇准
(961—1023)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北宋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
议和对双方好。
人民反对战争;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
澶渊之盟——从战到和
澶渊之盟的影响
①保持宋辽百余年和平,
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消极
影响
积极
影响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知识拓展(36页)
榷场: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战争不断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影响?
冲突-----议和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关系发展——民族交融加强
960年
西夏归附北宋
1038年
西夏独立,
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
1040年
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1044年
“庆历和议”
916年
辽建立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澶渊之盟”
1125年
金灭辽
战:45年
和:120年
和:78年
战:6年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民族相处方式有战有和,但民族关系还是以和为主
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
——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
多元一体,共谱华章
课堂小结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东京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10世纪初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宋夏和议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课堂检测
1.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C】
2.“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B】
3.一位同学说:“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议和情况出现在以下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4.宋辽、宋夏之间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其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