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8: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动前】
2022-2023学年五校期末线上联考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意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中运用得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依笔者看,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来说,未必是好事。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因此,有必要从本体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的命题是:“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无论如何引申理解,刘勰此语都是对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这是确定无疑的。整篇《神思》都是在讲作家创作思维的运行规律和过程。
关于“神思”,或者称之为“灵感”“想象”“构思”,无论何种说法,论者都是在艺术创作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分析的。笔者认为:“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括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它是一个动态的运思过程及思维方式,而非静态的概念。“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形象”是指体现在作品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而“文学形象”是专指作品文本所呈现出的形象,这恰恰是“形象”与“意象”的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这就是说,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包括抒情作品中的抒情主体)是一个形象,每个自然景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环境也可以是一个形象;而把这三者综合地进行描写,使人物、景物、场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还有,抒情性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虽然主观因素更浓、但往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意境实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十四院校本《文学理论基础》)这已经把“形象”的性质说得很清楚了。“形象”寓于作品文本之中,需待读者的审美阅读,可以呈现在读者的审美经验中。
笔者认为,体现在文本中的形象还是由“形象”这个概念承担它的主要功能,它的特定含义是“意象”无法全部承担的;而“意象”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的含义,也是“形象”所无力负荷的。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材料二:
1在《红楼梦》的人物创造中,诗化的意象思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书中常常围绕一个艺术形象出现许多对其性格命运身份起映带、点缀或暗喻作用的诗化意象。它们像艺术人物身上投射出来的一块块影子,可以局部或不同角度地透示艺术人物的气质、性情以及遭遇。它们在书中不是散漫化的随心所欲地放置,而似一面面小镜片,各有各的投射点,它们有规则地与人物形象的“本体”构成“对应”的艺术关系,产生比兴意义的互补互射的效应。
2譬如,书中有一类意象与艺术形象构成“类性联系”。为人物性格命运服务的诗化意象,一般都考虑到形象本身的基调特质,都从特质出发,往往构成相对的联系性或类同性。比如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围绕她出现了两个系列性的诗化意象:一个是由历史化的人物构成的诗化意象,如明妃、虞姬、湘妃、杜丽娘、红拂、绿珠等;另一个是自然意象,如斑竹、桃花、柳絮、秋菊、芙蓉等。两个系列的意象都含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悲剧性内蕴,所以这些意象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类性联系。
3但在人物创造中,随情节发展和场面推移,也出现一些随机拈来的诗化意象,它们对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性情、情趣也起到映带作用。把这些随机安设的诗化意象罗列起来,发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或外在的类性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与黛玉形象对应的意象除了上面列举的以外,还有仙草、司马牛、玉带、渔婆等。它们出现在人物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对人物的气性、命运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有具体的指示或暗寓。但是,若硬要寻找它们之间的“类性联系”,就不免附会了。
(摘编自王政《论<红楼梦>中“形象本体”与对应意象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论著中,有时可用“意象”取代“形象”但不能把二者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在该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象”这一词语。
C.读者若想获得作品文本中的形象,需要阅读作品文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阅读经验。
D.仙草、司马牛等几个意象之间虽无类性联系,但是对黛玉形象都有各自的映带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神思》中的语句以清楚阐释“意象”的内涵,据此可以判断,对文学作品而言,意象比形象更重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江水以及磅礴阔大的意境都是杜甫为后世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
C.《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诗化的意象思维。
D.《红楼梦》中的诗化意象有着透示人物性格命运作用,读者借助这些意象可以推断出对应人物形象的具体特征和遭遇。
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与意象不构成“对应”艺术关系的一项是( )
A.贾宝玉: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补天顽石
B.薛宝钗:牡丹花、冷香丸、金锁
C.贾探春:风筝、海船、杏花
D.史湘云:芍药、海棠、金麒麟
4.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意象”和“形象”?
5.两则材料在提出论题之后,分别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美】马克·吐温
三十五年前,我曾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
我手拿着鹤嘴锄,带着淘盘,背着号角,成天跋涉。我走遍了各处,总想着找到矿藏发笔大财,却总是一无所获。
很多年前,这儿人烟稠密,而现在,人们早已消失殆尽了,富有魅力的极乐园成了一个荒凉冷僻的地方,他们把地层表面给挖了个遍,然后就离开了这里。
在那一带附近的乡间,沿着那些布满尘土的道路,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荒废了的住宅。这是在最早的淘金时代由第一批淘金人修建的,偶尔,这些小木屋仍然有人居住。
那么,你就可以断定这居住者就是当初建造这个小木屋的拓荒人;你还能断定他之所以住在那儿的原因——虽然他曾有机会回到家乡,但是他不愿回去,他感到羞耻,于是决定与所有的亲人朋友断绝往来,好像他已经死去似的。
这是一片孤寂荒芜的土地!
除了使人昏昏欲睡的昆虫的嗡嗡声,辽阔的草地和树林静寂安宁,别无声息;杳无人烟,兽类绝迹;任什么也不能使你打起精神,使你觉得活着是件乐事。
因此,在一天过了正午不久,当我终于发现一个人的时候,我油然生出一种感激之情,精神极为振奋。这是一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他正站在一间覆盖着玫瑰花的小巧舒适的村舍门旁。
村舍的前院是一个花园,繁茂的鲜花正盛开着,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当然,我受到了主人的邀请,主人叫我不要客气——这是乡下的惯例。
好几个星期以来,我日日夜夜和矿工们的小木屋打交道,那是一种艰苦的、凄凉的生活,没有欢乐,而这里,却是一个温暖舒适的栖息之地。
我内心的快乐从我的脸上表现出来,那男人见了很是欢喜。他把我带进一间卧室让我洗手,这样的卧室我是多年不见了:白色的床罩,白色的枕头,铺了地毯的地板,裱了糊墙纸的墙壁,墙上有好些画,还有一个梳妆台,上面放着镜子和轻巧精致的梳妆用品。
那男人心满意足地说:“都是她弄的;都是她亲手弄的——全都是。这儿没一样东西不是她亲手摸过的。”
“她过了十九岁的生日,我们就是在她生日那天结的婚。你见到她的时候——哦,只有等一等你才能见到她!”
“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在家?”
“哦,她探望亲人去了,他们住在离这儿四五十英里远的地方,到今天,她已经走了两个星期了。”
“你估计她什么时候回来?
“今天是星期三。她星期六晚上回来,可能在九点钟左右。”
“我很遗憾,因为那时候我已经走了。”我惋惜地说。
“已经走了?不,你为什么要走呢?请别走吧,她会非常失望的。”
我决定留下来。那天晚上,我们安安静静地抽着烟斗聊天,一直聊到深夜。
很久以来,我确实没有过这么愉快这么悠闲的时光了。星期四来了,又轻松自在地溜走了。黄昏时分,一个大个子矿工从三英里外来到这儿。他是那种头发灰白、无依无靠的拓荒者。
他用沉着、庄重的口气同我们热情地打过招呼,然后说:“我只是顺便来问问小夫人的情况,她什么时候回来?她有信来吗?”
“哦,是的,有一封信,你愿意听听吗?汤姆?”
“如果你不介意,我想我是愿意听听的,亨利!”
亨利从皮夹子里把信拿出来,他读了来信的大部分——这是一件她亲手完成的妩媚优雅的作品,充满着爱恋、安详的感情。
星期六下午,亨利已经是第四次拉着我沿着大路走到一处,从那儿我们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他总是站在那儿,手搭凉棚,眺望者。
当夜幕开始降临的时候,乔也来了。于是大家就动手用鲜花把屋子装饰起来。
时间快到九点了。亨利站在门口,眼睛直盯着大路,内心的痛苦折磨得他有些站立不稳。伙伴们几次让他举起杯来为他妻子的健康和平安干杯。他喝完酒,时钟开始敲九点。他听着钟敲完,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他说:“伙伴们,我很害怕,帮帮我——我要躺下!”
他们扶他到沙发上,他躺下去,像在睡梦中说话一样,他说:“我听见马蹄声了吧?是他们来了吗?”
话还没说完他就几乎睡着了。这些人马上灵巧地帮他脱了衣服,给他盖好了被子,就准备动身离开。我说:“别走呀,先生们,她不认识我呀,我是个生人。”
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乔说:
“她?可怜的人儿,可以说,她死了19年啦!”
“死了?”
“或许比这更糟哪。她结婚半年后回家探望她的亲人,在回来的路上,就在星期六的晚上,在离这儿五英里的地方被印第安人抢走啦,从此以后就再没听到过她的消息。”
“结果他就神经失常了吗?”
“是啊,不过他只是每年到这个时候才更槽。在她要回来的前三天,我们就开始到这儿来,鼓励他打起精神,问问他是否接到她的来信,星期六我们都到这儿来,为迎接她做好一切准备。
19年来,我们年年都这样做。第一年的星期六我们有27个人,还不算姑娘们;现在只有我们3人了,姑娘们都走了。我们给他吃药让他睡觉,要不他会发疯的。
于是他又会乖乖地等着来年——想着她和他在一起,直到这最后的三四天,他又开始寻找她,拿出那封可怜的旧信,我们就来请求他读给我们听。上帝啊,她是一个可爱的人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方式,写了一个多年前到斯达尼斯劳斯河找矿,与那里的居住者交往中发生的故事。
B.那仅存的几个还居住在小木屋里的拓荒人之所以还没有离开这里,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赚到钱,便羞于回乡。
C.“我”和房主人聊天一直聊到深夜,体现出“我”很有亲和力,在短时间内就和亨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D.从陪伴亨利的由27人到后来只有3人,说明人们大多离去,这也印证了小说开头人们早已消失殆尽的交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覆盖着玫瑰花的小巧舒适的村舍”与“不时可以看到一些荒废了的住宅”形成鲜明对比,为“我”留下等女主人回来做了铺垫。
B.“使人昏昏欲睡的昆虫的嗡嗡声”衬托出“辽阔的草地和树林静寂安宁”,这让来到这寂寞荒芜的土地上的“我”有了闲适之感。
C.“从皮夹子里把信拿出来”这一细节,表现出亨利对信十分珍惜;“手搭凉棚,眺望着”这一细节,表现出他对妻子归来的期盼。
D.小说结尾处交代了亨利的妻子19年前的不幸遭遇与19年来汤姆等人对亨利的关照,虽然故事是悲剧性的,但却闪耀着丝丝亮色。
8.小说中对主人公卧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请结合本文中的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候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以降汉,如反复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生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距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与留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①直千金,佗送亦千金。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卷十二)
【注】①橐(tuò)中装:囊中所装裹之物,指珠宝财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形似簸箕的坐姿。它不合礼,尉佗以此表示对汉使的轻慢。
B.剖符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剖信符为二,君臣各一。尉佗如受符,意谓愿为臣。
C.蛮夷在古代泛指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称呼含贬义。尉佗用以放低姿态,表示歉意。
D.人众车舆的“舆”原指车上装物的厢体,后泛指车。车、舆连用,形式与“舆马”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是有口皆碑的能说善辩之人,被高祖信任,不仅担任他的侍从,还经常代表他出使诸侯。
B.陆贾提醒尉佗南越内部并不安定,汉朝也非无力征伐;一旦征伐,尉佗在南越怕是自身难保。
C.面对陆贾强硬的态度,尉佗并不很服气,但他能审时度势,调整对汉策略,换来南越的安全。
D.尉佗两次赠与陆贾丰厚财物的性质不同,前一次以南越主身份“赐”,后一次以私人身份“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2)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14.陆贾对尉佗的先后两次说辞都运用了“扬汉”的策略,请分析其角度和意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
范仲淹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
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②
[注] 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
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
D.两首诗写出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仿若画境,语言质朴却又清雅,不流于浅俗。
16.范仲淹在诗中与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同样化用了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但两人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表达了“有”能给人方便,是因为“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来的诱人墨香,我第一次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可我当时__①_,最后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了书。
回家的路上,我暗暗下了决心,我一定要凭自己的力气,挣够这份买书的钱。我算了算,只有每天割上七八十斤青草,才能在半个月内把买书的钱挣足。盛夏季节,太阳当空,火辣辣地晒在背上,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每次背起七八十斤的筐子,吃力地往生产队走,路上要走半个小时,两根背绳使劲往肉里勒,火辣辣地疼。可每当拿到当天挣的三四毛钱,那个辛苦劲儿马上就__② 。
13天后,买书的钱终于挣足了。我急不可耐地跑到乡镇那个商店,女售货员微笑地将那部书交给了我。回家的路上,我的脚好像安了弹簧,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回到家。
那个夏天,我几乎沉浸在这部书里。在树荫下,在灯光下,我废寝忘食地读书,那是一段回味无穷的时光。等到这部书读完了,我的大学入学通知书也来了,看到自己读的是中文系,感觉这辈子_③ 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多次运用数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历史上,黄河在兰考多次改道和泛滥,加上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含碱量大,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兰考数百年不绝的“三害”。 ① ?雷新庄老支书雷中江告诉记者,“那时耳朵眼里能有半盅沙土”。当地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10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足有63个。1962年冬,焦裕禄来兰考赴任时,眼前是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和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他内心十分沉重, ② 。于是他走村串户寻找良策:他听说沙土地能种泡桐,泡桐长得又快,既能挡风又能压沙,于是他决定,种植以泡桐为主要树种的生态防护林。历史的回馈,常在不经意间。如今,焦裕禄为治理风沙带领兰考人民种下大量的泡桐,不仅改变了兰考历史, ③ 。当初为防风治沙栽下的泡桐,如今成了兰考的“绿色银行”。一棵棵开着花儿的泡桐树,竟是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正为兰考带来丰厚收益。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C.芦柴棒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D.“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5页,共11页
高二语文试卷 第11页,共11页
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意象”是连通作家创作过程的基本元素,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属于作家内在艺术思维的范畴。②“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 5.①材料一:先指出区别“意象”和“形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借助《文心雕龙》和《文学理论基础》相关论述对“意象”和“形象”的内涵进行阐释,最后强调两个概念因含义不同而不能相互替代。
②材料二:先指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其诗化意象存在对应关系,再结合具体例子分别对构成“类性联系”与不构成“类性联系”的两类情况进行分析说明。
6.C 7.B 8.①从表现人物上看,这里的描写体现出卧室的女主人是一个勤劳、洁净、热爱生活的人,而男主人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陈设,是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的体现。②从小说的叙事上看,这里的描写是“我”决定留下,等候女主人归来的原因之一。③从表达主题上看,这一描写彰显了女主人公美的形象,而她的被摧毁,更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9.主人公亨利的妻子19年前遭遇不幸,他在遭受沉重打击后精神失常,但他对妻子的爱却始终不渝。他保持卧室的原貌,每到妻子该回来的那个星期六就去瞭望、等候。亨利的朋友们一到每年他要发病的时候,就为他编织一些善意的谎言,给他药吃,让他睡觉,以便度过这一难关,而且一坚持就是19年。小说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所以高尔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是有道理的。
10.B 11.D 12.A 13.(1)但是汉王从巴蜀起兵,用武力驱使全天下的人。震慑住其他诸侯,最终诛杀项羽,消灭了他的势力。
(2)(我在)越地之中没有(跟他)能谈得来的人,直到陆先生到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以前听不到的事。 14.前一次:重在形势分析,意在恐吓;
后一次:重在力量对比,意在抑越。
15.B 16.①范诗借陆机诗句反其意用之,是说自己不信京城风尘会染黑自己。诗人怀“素心”,爱“云水”,结句用典表明自己本性纯朴、情操高洁,有坚守自我心志的底气和宠辱不惊的豁达超脱。②陆诗化用陆机诗句则是说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诗人壮志难酬,长期得不到重用,结句用典表达自己对仕途之路已不存希望,只能在寓所等待召见的郁闷落寞之情。
17.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18. 身无分文(不名一钱、不名一文、囊空如洗、囊中羞涩) 烟消云散 冥冥之中 19.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来的诱人墨香,使我第一次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
或第一次在书店翻阅《约翰·克里斯朵夫》时,书页散发出诱人墨香,我第一次领略了书香醉人的奇妙感觉,产生了购买这部书的强烈欲望。 20.“半个月”,强调凑钱时间之短,完成难度之大:“七八十斤”,强调每筐草的分量之重,背草很吃力:走“半个小时”路,强调了路途之远,任务之艰巨;“三四毛钱”,突出钱不多,来之不易。所有这些数字的运用,都突出了“我”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付出的努力,表达了“我”对它的深切渴望和由衷喜欢。
21.B 22.①风沙有多严重 ②决心为民除“三害” ③而且正改变着兰考的当下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