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如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时,可以听到水振动发出的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
【能力拓展】有些发声物体的振动不明显,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比如扬声器在发声时的振动。为了证明扬声器发声时是在振动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颗粒放到扬声器上面的纸盆里,打开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我们会看到塑料泡沫颗粒随着音乐上下跳动,这时可以证明扬声器发声时也在振动。这种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典例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
【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不能
(3)将不容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转换法
【解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振动消失,发声就会停止;
(3)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解答】(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则音叉会停止振动,则此时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将不容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这种研究方法叫作转换法。
变式1:(2022七下·湖州期末)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解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肯定在振动,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即大钟仍在发声,其原因是大钟仍在振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变式2:(2021七下·温州期中)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人的一种错觉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
C.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
【答案】D
【解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敲响小鼓时,周围的空气会传播声音,所以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空气的振动又引起了烛火的摇动,所以当敲 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D选项正确,A、B、C错误。
变式3:(2022七下·仙居期末)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答案】D
【解析】当手停止搓动后,“鱼洗”仍然能发出“滋滋”的声音,说明它仍在振动,故D正确,而A、B、C错误。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一)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探究活动1: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过程 现象 结论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听到敲敲击声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玻璃鱼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敲鱼缸上沿 金鱼立即受惊游动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探究活动2: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①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
②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③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你听到的电铃声又怎样变化
探究分析:刚开始能听到玻璃罩内的电铃声,随着空气逐渐被抽出,听到的电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 就完全听不到电铃声了。
(二)归纳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能力拓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声音也就不能传播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推理法)。
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
③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典例1: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答案】B
【解析】根据光的传播和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小,则听到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听不到音乐。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因此可以看到贺卡的闪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变式1:(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析】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水传播的时间:;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
在空气和铁中的时间差为:△t=0.053s-0.0035s=0.0495s<0.1s;
最快的和最慢的时间差都小于0.1s,
因此只能听到一次。
变式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答案】(1)变小(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析】(1)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空气越稀薄,则传声能力越弱;
(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则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变成真空,那么将不会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变式3:(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空气
(4)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的实验分析解答。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2)在桌子上放上一些轻小的物体,当桌子振动时,它们接收到能量会跳动起来,这可以间接反映发生的桌子在振动。
【解答】(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一)声速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二)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种类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为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第三次为空气传来的。
(2)温度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温每升高1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偏向低温方向,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的人更容易听到。
典例1:(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3)该金属中的声速。
【答案】(1)2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
(3)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t'=t-2.5s=3s-2.5s=0.5s;
则声音在金属管中的速度。
【解析】(1)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金属管>v水>v空气,则听到声音的时间t金属管变式1: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答案】(1)固;气
(2)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鱼;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解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声速度的大小分析;
(3)一般情况下,声音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固体、气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鱼,这是因为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变式2:(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写出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②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③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由题可知,把耳朵贴在金属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金属管,声音分别从金属、空气中传播,则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因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金属管传来,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3)解: = =3750m/s
(4)因为夜间和早晨的温度低,声音喜欢在温度低的介质中传播,所以人们接受的声波多,也就听得清楚。而白天温度高,声音不喜欢温度高的介质,会往温度低的地方走,会转弯,人接受到的声波不多,也就听不清楚,甚至听不见。
【解析】(1)从表格中寻找对比数据,从而找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大小规律;
(2)根据公式可知,声音传播的距离相等,由于声速不同,那么声音传到人耳时的时间长短不同,自然听到前后两个声音;
(3)根据计算出声速,然后与表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金属的种类;
(4)比较白天时的气温和早晚气温的不同,从而确定声音传播的不同,弄清传入人耳的声波强度的不同即可。
【解答】(1)①比较常温下的水、冰和碳棒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比较空气(15℃)、水和铁棒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中的大;
③比较第一列前三个数据可知: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变式3:(2022七下·杭州月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米/秒) 介质 声速v(米/秒)
空气(0 ℃) 331 蒸馏水(25 ℃) 1497
空气(15 ℃) 340 铝(25 ℃) 5000
空气(25 ℃) 346 铁(25 ℃) 5200
煤油(25 ℃) 1324 铜(25 ℃)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 15 ℃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1.00 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 0.50 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 340 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写出计算步骤)
【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反射;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 经过1s后听到第一次回声, 则听到第二次回声时的时间为:t=1s+0.5s=1.5s; 两个峭壁之间的距离为:。
【解析】(1)将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声音的传播速度的规律;
(2)根据回声测距的原理解答。在回声测距中,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
【解答】(1)比较第一列前三个数据可知,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比较空气(25℃)、煤油(25℃),铝(25℃)可知:当温度相同时,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
(2)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
经过1s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则听到第二次回声时的时间为:t=1s+0.5s=1.5s;
两个峭壁之间的距离为:。
1.(2020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答案】A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根据有关声音传播的实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
B.无论能否听到声音,真空罩内的闹钟始终在振动,因此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只能说明声音传播的条件,故B错误;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内没有了传声介质空气,故C错误;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因此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故D错误。
2.(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
A.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D错误。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音的四幅图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图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B.图b表明月球上的航天员能直接交谈
C.图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图d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据此分析判断。
A.图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故A错误;
B.图b表明,月球上的航天员不能直接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故B错误;
C.图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图d中,当音叉发声时,紧靠在音叉上的乒乓球不断跳动,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4.(2021七下·临海期末)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挂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激光笔,F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发生变化。
请写出这个现象中包含的三条科学知识或科学方法。
① ;
② ;
③ 。
【答案】发声的物体会振动;光的反射;空气会传声
【解析】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A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音叉B接受,B也振动发声。B音叉带动上面的平面镜C振动,于是激光经过两次反射后成在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不断改变。
则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为:①发声的物体会振动;②光的反射;③空气会传声。
5.(2021七下·温州期中)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如图乙,两只音叉完全相同,敲击右边的音叉,我们却看到左边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断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________(“会”或“不会”)弹起,这是因为________。
【答案】(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空气能够传播声音(3)不会;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 , 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 , 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 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 ;
(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不会弹起,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6.(2021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答案】(1)小(2)塑料袋(3)粗糙多孔
【解析】(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分散,距离越远,分散的越厉害,自然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2)材料的隔音性能越好,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越短;
(3)衣服和袜子的隔音性能较好,而报纸和塑料袋的隔音性能较差,二者比较确定影响隔音性能的因素。【解答】(1)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塑料袋隔音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最远,则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塑料袋。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粗糙多孔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
7.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答案】(1)振动 (2)光速比声速大 (3)1035
【解析】(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大。
(3)烟花爆鸣处距人的距离:s=vt=345m/s×3s=1035m。
8.(2021七下·浙江月考)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选填“甲”或“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选填字母)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换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放大微小的振动 (2)空气能传播声音
(3)甲 (4)B
【解析】(1)乒乓球的振动是由于音叉振动引起的,据此分析声音的产生条件。音叉的振动幅度很小,借助乒乓球将它的振动放大,从而使我们感知到它的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将它的能量传递给左边的音叉,音叉左边的音叉也振动起来。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根据月球上的情况分析判断。
(4)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的作用:放大微小的振动。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3)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音叉乙图中的音叉旁边的乒乓球不会弹起,故选甲。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类比法,故选B。
9.(2022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分栏筒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A;B;D (2)放大实验现象
(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析】(1)根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2)橡皮膜的振幅很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借助乒乓球的振动,可将橡皮膜的振动放大,从而感知橡皮膜的振动;
(3)乒乓球的振幅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越小,根据题目描述确定变化的因素,从而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这个因素的关系即可。
【解答】(1)A.拉开甲的橡皮膜,橡皮膜振动而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乙的橡皮膜接收到声音的能量后开始振动,从而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传递能量,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故选A、B、D。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实验现象;
(3)根据描述可知,乙的橡皮膜到声源的距离不断增大,乒乓球的振幅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减小,那么得到: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10.(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答案】(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
(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4)双层
【解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步骤 ② 中的操作应该是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实验误差;
3、实验原理:橡胶球敲击玻璃板,玻璃板振动将玻璃球弹开;
4、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玻璃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小,反之大。
【解答】(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
(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3)由实验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
11.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C -20 -10 0 10 20 30
声音每秒传播距离/m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音每秒传播距离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 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C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边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答案】(1)如答图所示:
(2)温度低时
(3)声音到右边山崖的距离:s= × 340 m/s×0.3 s=51 m,
声音到左边山崖的距离:s'= ×340 m/s×0.5 s=85 m,
山谷的宽度为:s宽=s+s' =51 m+85 m=136 m。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依次在方格纸上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即可。
(2)根据表格中声速的数据分析;
(3)人到山崖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即,据此分别计算出人到左边山崖和右边山崖的距离,最后将它们相加的点山谷的宽度。
【解答】(1)方格纸上横轴表示温度,纵轴表示声速,根据表格中每组数据在上面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如下图所示:
(2)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声速越小,越容易实现超音速飞行。根据表格可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如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往盛水的盆中倒水时,可以听到水振动发出的声音;吹笛子时,空气在笛子内振动发出声音。
【能力拓展】有些发声物体的振动不明显,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比如扬声器在发声时的振动。为了证明扬声器发声时是在振动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小塑料泡沫颗粒放到扬声器上面的纸盆里,打开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我们会看到塑料泡沫颗粒随着音乐上下跳动,这时可以证明扬声器发声时也在振动。这种证明发声体在振动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或“放大法”。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再振动,但是几秒钟后,我们仍能听到回声。
典例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用小锤敲击音叉,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如果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3)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叫作 。
变式1:(2022七下·湖州期末)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声 B.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现象 D.大钟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变式2:(2021七下·温州期中)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人的一种错觉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
C.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
变式3:(2022七下·仙居期末)有一种叫做“鱼洗”的铜制容器。“ 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滋滋”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看见这种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人的听觉发生了“延长” B.声音仍在传播,故带动水的运动
C.“鱼洗”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D.“鱼洗”仍在振动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一)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探究活动1: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过程 现象 结论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的桌面上,堵住另一只耳朵 能听到敲敲击声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玻璃鱼缸中盛有水,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敲鱼缸上沿 金鱼立即受惊游动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探究活动2: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①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
②用抽气机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③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你听到的电铃声又怎样变化
探究分析:刚开始能听到玻璃罩内的电铃声,随着空气逐渐被抽出,听到的电铃声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人玻璃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 就完全听不到电铃声了。
(二)归纳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能力拓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如果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则声音也就不能传播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推理法)。
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空气越稀薄,传声效果越差,真空不能传声。
③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效果最差。
典例1: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变式1:(2022七下·杭州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裝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变式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
变式3:(2022七下·杭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铃声逐渐减弱,并由此推理可知: 。
考点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一)声速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
(二)影响声速的因素
(1)介质种类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为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第三次为空气传来的。
(2)温度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温每升高1 ℃,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偏向低温方向,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处的人更容易听到。
典例1:(2022七下·义乌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若金属管内装满水则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是第几声? (选填1、2或3)
(2)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3)该金属中的声速。
变式1:根据你学习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分析并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 体、 体的振动发出的。
(2)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简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3)将一颗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这是因为 。
变式2:(2022七下·临海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单位m/s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钢棒 375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在长为7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
(1)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先后听到两个声音的原因。
(3)从敲击到听到第一个声音用了0.2秒,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写出过程)
(4)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
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式3:(2022七下·杭州月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米/秒) 介质 声速v(米/秒)
空气(0 ℃) 331 蒸馏水(25 ℃) 1497
空气(15 ℃) 340 铝(25 ℃) 5000
空气(25 ℃) 346 铁(25 ℃) 5200
煤油(25 ℃) 1324 铜(25 ℃)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 15 ℃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1.00 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 0.50 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已知声速为 340 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 ?(写出计算步骤)
1.(2020七下·椒江期末)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2.(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音的四幅图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
A.图a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B.图b表明月球上的航天员能直接交谈
C.图c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图d表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4.(2021七下·临海期末)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同的音叉,C是粘在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D为挂在竖直墙上的平面镜,E为固定的激光笔,F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击音叉A,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位置发生变化。
请写出这个现象中包含的三条科学知识或科学方法。
① ;
② ;
③ 。
5.(2021七下·温州期中)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中:
(1)如图甲,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如图乙,两只音叉完全相同,敲击右边的音叉,我们却看到左边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断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3)如将上述乙装置由宇航员带到月球表面做同样的实验,则泡沫小球________(“会”或“不会”)弹起,这是因为________。
6.(2021七下·嵊州期末)小明学了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明设计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选填 “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上述待测材料隔音性能最差的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结果,可以作出一个推测:表面 的材料隔音性能较好。(选填“平整光滑”或“粗糙多孔”)
7.晚上,小李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烟花很响的爆鸣声。
(1)爆鸣声是由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的 产生的。
(2)小李同学觉得看到烟花与听到烟花的声音并不同步,总是先看见烟花绽放然后才能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 。
(3)小李同学看到烟花后3 s才听到烟花的声音,已知当时气温为2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5 m/s,那么烟花爆鸣处距人 m。 (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8.(2021七下·浙江月考)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兵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试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3)若在月球上做上述两个实验, (选填“甲”或“乙”)实验乒乓球会弹起。
(4)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选填字母)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换
9.(2022七下·武义期末)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分栏筒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
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0.(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
(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
(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
11.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C -20 -10 0 10 20 30
声音每秒传播距离/m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音每秒传播距离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 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C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边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