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耳和听觉
考点一、耳的构造及听觉的形成
(一)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三)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典例1:(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答案】(1)耳蜗 (2)不能 (3)C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F为听觉神经,当 F 受损时,反射弧不完整,造成的耳聋不能治愈。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
变式1:(2022七下·南浔期末)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6→5→2→3→④ B.一2一4→⑤一3→6
C.①→④→⑤→3→②→⑥ D.①→3→④→⑤一②一⑥
【答案】C
【解析】听觉形成的过程: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一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细胞)→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解答】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传递到人耳处,经过外耳道到鼓膜、听小骨,然后到达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把神经冲动传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
变式2:(2022七下·上城期中)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晕车与【4】对头部位复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答案】C
【解析】图中: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听神经6、耳蜗。
【解答】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鼓膜造成损伤,A正确。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不是在【6】耳蜗形成的,C错误。
D:【4】表示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晕车等有关,D正确。
变式3:下图为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示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耳的听力是由耳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由 和外耳道组成。
(2)中耳主要由[ ] 、鼓室、咽鼓管组成。鼓膜位于外耳和中耳之间,可以随声波振动,咽鼓管连通[ ] 和咽部。鼓室内听小骨功能是把声音 后传到内耳。 (3)当吞咽、打哈欠时,咽鼓管开放,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4)内耳的耳蜗内有液体和 ,能够感受声波信息。内耳中的[ ] 和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答案】(1)耳廓 (2)①;鼓膜;⑤;鼓室;放大 (3)平衡
(4)听觉感受器;⑦;半规管;前庭
【解析】考查耳的结构,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1)外耳分为耳廓和外耳道;
(2)中耳包括①鼓膜,鼓室,咽鼓管组成;咽鼓管连通⑤鼓室和咽部。听小骨把声音发大传入内耳;
(3)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考点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 响度、音调、音色的决定因素和表现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震耳欲聋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调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声音两个根本不同的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声音听起来沉闷;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典例1:(2022七下·越城期末)钢琴和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旋律的乐曲时,我们仍能辨别出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________,如图所示,两根金属丝的型号一致,长度相同,用相同的力弹拨A、B两根金属丝,则A、B发出的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砝码规格一样)
【答案】音色;音调不同
【解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2)当材料相同时,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宽窄和松紧等因素,都会影响它的振动频率,从而影响声音的音调。
【解答】(1)钢琴和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旋律的乐曲时,我们仍能辨别出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有不同的音色;
(2)根据图片可知,左右两边所挂的钩码重力不同,那么金属丝受到的拉力不同,它们振动部分的松紧程度就不同,于是振动频率不同,最终A、B发出声音的区别是音调不同。
变式1: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 B.曲高和寡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答案】A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解答】A.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符合题意;
B.曲高和寡,其中的“高”和“寡”描述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音调,故B不合题意;
C.悦耳动听,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C不合题意;
D.余音绕梁,描述的是声音的特点,即声音的音色,故D不合题意。
变式2: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1)瓶壁;低 (2)空气柱;大;高 (3)A
【解析】分析敲击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分析吹气时的振动的物体,它就是声源。音调由发声体的频率大小决定;
(1)敲击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子,因此发出声音的声源是瓶壁。盛水越多,瓶子的质量越大,它的振动频率越小,因此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若用嘴依次吹气,则振动的物体是里面的空气柱,即声源是空气柱。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水撞击水面引起空气柱的振动发声。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则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而空气柱的振幅逐渐减小,则响度越来越小,故A正确,而B、C、D错误。
变式3:(2021七下·柯桥月考)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答案】(1)材料;b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B;A
【解析】(1)①比较c、d两根弦的哪个因素不同即可;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琴弦;
③根据①②中的现象得出结论即可。
(2)根据音调与弦的粗细和长度的关系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①根据图片可知,c、d两弦材料不同,因此研究的是音调与弦线的材料的关系;
②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弦的材料和粗细相同而改变长度,故选bd;
③小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A、C两点弦的粗细,材料相同,A点的长度小,因此A点的音调比C点的音调高;
B、C两点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C点的弦更细,那么C点的音调比B点的音调高。
因此音调最高的是A点,最低的在B点。
考点三、噪声污染,超声波和次声波
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建造隔音墙等,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一)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二)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典例1: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人体内脏的情况,这是因为( )
A.B型超声波的频率很高
B.B型超声波的振幅很大
C.B型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型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答案】C
【解析】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人体内脏的情况,这是因为B型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故C正确,而A、B、D错误。
变式1:(2021七下·杭州期中)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备,它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声波。使用时将该设备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答案】C
【解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
(2)分贝是声音强度的单位;
(3)声波不但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传播能量;
(4)声音的强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声音人类能够听到,肯定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分贝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故B错误;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距离越远,声音越分散,这种武器的效果越差,故D错误。
变式2:(2019七下·台州月考)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Hz的声音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答案】A
【解析】观察图片,分别确定人和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与听觉范围,然后进行比较判断。
A.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人的发声频率范围:85Hz~1100Hz,因此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故A正确;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0Hz~120000Hz,不能发出频率为1000Hz的声音,故B错误;
C.人只能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范围:10000Hz~20000Hz,故C错误;
D.5Hz低于人的听觉下限20Hz,声音再大,也不能引起人的听觉,故D错误。
变式3: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C
【解析】(1)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2)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3)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而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4)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A.音乐虽然优美,但是在晚上人们休息时响起,也会影响大家,此时为噪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振幅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1.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答案】A
【解析】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解答】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振动。
2.(2021七下·诸暨期中)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
【答案】B
【解析】耳位于眼睛后面,它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我们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是因为耳中的位置感受器的原因,而位置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内;故B正确;
3.(2021七下·拱墅期末)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波长
【答案】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声音特点和原唱十分相似,因此指的是音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
4.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答案】B
【解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故D正确不合题意。
5.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答案】A
【解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4)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解答】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从而改变振动的频率,因此音调发生改变,故B错误;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琴弦的振幅越大,因此响度越大,故C错误;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但是如果在晚上大家休息时播放,会影响大家的休息,此时变成噪声,故D错误。
6.(2022七下·新昌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丁图:手机声控密码解锁时,只能由设置语音密码的人说出密码才能打开手机,这一设置利用了不同的人音调不同
【答案】D
【解析】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图:手机声控密码解锁时,只能由设置语音密码的人说出密码才能打开手机,这一设置利用了不同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7.(2020七下·余杭期末)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2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A
【解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前庭,A错误;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B正确;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C正确;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2鼓膜内外气压平衡,D正确。
8.(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答案】C
【解析】(1)(2)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响度,特点叫音色;
(4)根据人类听觉的范围确定。
【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引吭高歌”中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故D正确,不合题意。
9.(2022七下·仙居期末)如图是去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选填“音色”、“音调” 或“响度”)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
【解答】(1)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2)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音色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10.音乐小组的几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
【答案】音调;音色
【解析】在波形图中,波峰到波谷的距离表示振幅的大小,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波峰的个数多少,反应频率的大小,即音调的高低;波形图的形状反应声音的因素。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三个波形图中都只有三个波峰,即声音的音调相同。三个波形图的形状细节不同,则具有不同的音色。
11.(2021七下·越城期中)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箭头及相关文字表示)。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 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产生的。
(3)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 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答案】(1)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听觉感受器 (3)鼓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视觉的形成,首先要明确的是耳朵的结构。回答此题的关键:一、学会识图;二、听觉的形成过程;三、小脑的功能。
如图所示各部分的结构为:A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听神经;C耳蜗;D咽鼓管;E听小鼓;F鼓膜;G耳廓;H半规管;I小脑。
【解答】(1)听觉的形成路线为: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2)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震动;震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在耳的结构中,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鼓室内主要有三块听小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开嘴巴是为了打开咽鼓管,在遇到大声音时,口腔压力(外界压力)与耳朵内的压力不平衡,长期处于这种情况是会因为压力差而导致鼓膜被震破。
12.(2021七下·天台月考)如图是人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晕车,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3)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是影响了________(结构名称)。
【答案】(1)H (2)咽鼓管 (3)鼓膜
【解析】外界传来的声音经过耳郭收集,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便把声音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就容易晕车、晕船。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够正常振动。
(1)晕车最可能是前庭、半规管太过敏感。
(2)鼻咽喉感染,不及时治疗的话,病菌有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
(3)“打哈欠”时,咽鼓管开发,使鼓室内气压增高,鼓膜外凸,引起听小骨与鼓膜之间传导声波出现障碍,所以听不到或听不清声音。
13.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 差”),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 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 控制噪声。
【答案】(1)小
(2)好
(3)响度;传播过程中
(4)音色;传播过程中
【解析】(1)离声源越远,则声音越分散,那么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2)吸音能力越好,则传出声音的响度越小,即隔音性能越好;
(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响度越小,对人的影响越小。减弱噪声的方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分析解答。
【解答】(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14.(2021七下·滨江期中)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答案】(1)空气柱 (2)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B
【解析】(1)对瓶口吹气时,引起瓶内空气不断扰动,从而使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2)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的音调越来越高,根据图片分析空气中的长度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进而得到对应的音调变化;
(3)敲打瓶子时,振动的物体就不是空气,而是里面的水和瓶子,据此分析水量多少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4)声音的大小叫响度,由振幅决定;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声音的特点叫音色,与发声体的特点有关,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空气柱振动。
(2)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D,四个瓶子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而四个音阶的音调逐渐升高,那么得到结论: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根据图片可知,从A到B,空气柱逐渐变短,而里面水量逐渐增大,那么得到结论:敲打瓶子,水量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4)三次实验中振幅相同,那么敲打的力度相同;波形不同,说明音色不同,即发声体不同,因此不是一个瓶子,故A错误,B正确;
甲和乙中,波峰的个数相同,说明瓶子振动的频率相同,但不是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故C错误;
丙的波形比乙的波形圆润一些,因此乙图中的瓶子发生的声音更尖锐,故D错误。
15.(2022七下·上城期中)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
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丙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 两端开口,C 处开一小口)和“活 塞”组成。将“活塞”从 B 处塞入,在 A 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 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答案】(1)响度;传播过程中
(2)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D
(4)B
【解析】(1)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高低叫音调,特点叫音色。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分析解答。
(2)突然遇到巨大声响时,如果鼓膜内外的气压不相同,那么鼓膜就会振破,因此此时最关键的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相等;
(3)分析各个选项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4)①根据声音的传播知识判断;
②根据声音的产生知识判断;
③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
④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解答】(1)噪声监测设备显示的是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大小,即响度。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捂耳朵闭嘴(或者张嘴)。
(3)甲:雄娃通过鸣囊振动发声,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的电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太空中宇航员用无线电交谈,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蝙蝠用超声波探测飞行,说明声音传递信息。
因此乙和丙用了相同的声学知识。故选D。
(4)A.哨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B。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耳和听觉
考点一、耳的构造及听觉的形成
(一)耳的构造及各部位功能
结构 功能
外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中耳 鼓膜 随着声波的振动而引起振动,将振动传到听小骨
鼓室 与耳道一起引起共鸣,并且起到平衡气压的作用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内耳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接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前庭 感觉头部位置变动,产生神经冲动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即: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三)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易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典例1:(2022七下·东阳月考)每年的 3 月 3 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外界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进入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听觉。
(2)当 F 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3)打瞌睡时,头部下垂会立刻惊醒,此过程中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前庭和耳蜗 B.半规管和耳蜗 C.前庭和半规管 D.鼓室和前庭
变式1:(2022七下·南浔期末)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①→6→5→2→3→④ B.一2一4→⑤一3→6
C.①→④→⑤→3→②→⑥ D.①→3→④→⑤一②一⑥
变式2:(2022七下·上城期中)每年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2】造成损伤
B.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C.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6】
D.晕车与【4】对头部位复变化过于敏感有关
变式3:下图为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示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耳的听力是由耳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由 和外耳道组成。
(2)中耳主要由[ ] 、鼓室、咽鼓管组成。鼓膜位于外耳和中耳之间,可以随声波振动,咽鼓管连通[ ] 和咽部。鼓室内听小骨功能是把声音 后传到内耳。 (3)当吞咽、打哈欠时,咽鼓管开放,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4)内耳的耳蜗内有液体和 ,能够感受声波信息。内耳中的[ ] 和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考点二、音调、响度和音色
(一) 响度、音调、音色的决定因素和表现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由声源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大:震耳欲聋响度小:轻声耳语
音调 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音调高:声音清脆、尖细音调低:声音粗犷、低沉
音色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 可以用来分辨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声音两个根本不同的特性,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声音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声音听起来沉闷;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典例1:(2022七下·越城期末)钢琴和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旋律的乐曲时,我们仍能辨别出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________,如图所示,两根金属丝的型号一致,长度相同,用相同的力弹拨A、B两根金属丝,则A、B发出的声音的区别是________。(砝码规格一样)
变式1:许多成语对声现象有着生动的描述。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响度的是( )
A.声如洪钟 B.曲高和寡 C.悦耳动听 D.余音绕梁
变式2: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变式3:(2021七下·柯桥月考)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则应选择 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 点,最高的是按住 点。
考点三、噪声污染,超声波和次声波
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建造隔音墙等,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一)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碰到猎物后返回的超声波来辨别猎物的方位及距离,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二)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不能被人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典例1: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人体内脏的情况,这是因为( )
A.B型超声波的频率很高
B.B型超声波的振幅很大
C.B型超声波进入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型超声波进入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变式1:(2021七下·杭州期中)我国“海警3901”号所携带的非杀伤性定向声波武器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定向声波武器是一种远距离声波设备,它可以发出高达150分贝的高能声波。使用时将该设备对准目标,集中施放高分贝警告音,令目标感到极度不适、头痛甚至休克,从而失去对抗能力。对此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定向声波武器施放的是超声波 B.分贝是声音频率的单位
C.该例子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距离远近不影响武器效果
变式2:(2019七下·台州月考)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大 B.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 1000Hz的声音
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D.5Hz的声音只要响度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变式3: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收音机中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D.关掉收音机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1.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2.(2021七下·诸暨期中)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在坐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
A.耳蜗和前庭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鼓膜 D.鼓膜和听小骨
3.(2021七下·拱墅期末)近段时间一首名叫《惊雷》的喊麦歌曲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惊雷这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同学们争相模仿,其中小乐同学的模仿受到大家的称赞,堪比原唱。“堪比原唱”称赞的是他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波长
4.在科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形容发出的声音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形容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音”是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的是声音响度大
5.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的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6.(2022七下·新昌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小明能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乙图:笛子发声是靠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见闹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丁图:手机声控密码解锁时,只能由设置语音密码的人说出密码才能打开手机,这一设置利用了不同的人音调不同
7.(2020七下·余杭期末)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结构7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11耳廓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2内外气压平衡
8.(2022七下·杭州月考)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9.(2022七下·仙居期末)如图是去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 (选填“音色”、“音调” 或“响度”)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10.音乐小组的几名同学自己动手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可以知道:三种乐器具有相同的 ,不同的 。(均填“音色”或“音调”)
11.(2021七下·越城期中)下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写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用图中字母、箭头及相关文字表示)。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 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产生的。
(3)一位战士的耳被枪炮声震聋, 损伤部位最可能的是 ,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嘴巴,以避免耳被震聋。
12.(2021七下·天台月考)如图是人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一位小朋友要晕车,最可能的是________(填字母)太敏感所致;
(2)如果鼻咽喉感染,应及时治疗,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发炎。
(3)当你在〝打哈欠〞时,会听不清别人对你说的话,主要是影响了________(结构名称)。
13.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鞋盒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鞋盒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 大”或“小”)的原理。(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的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 差”),其原因是粗糙的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的材料强。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描绘出诗人对林泉美景的喜爱。“蝉”和“鸟”的叫声是根据声音的 区分的,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能在 控制噪声。
14.(2021七下·滨江期中)小闻同学按如图所示将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辨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就能探究出“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闻同学对瓶吹气时会引起 振动。
(2)小闻同学分辨出A、B、C、D四个瓶子中发出的声音分别对应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改用筷子敲打瓶子,那么音调的排序和贴着瓶口吹气时的音调排序刚好相反,请说明理由。 。
(4)小闻同学利用同一个声音传感器将实验过程中三次敲打瓶子产生的波形图拍了下来,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小闻是用不同大小的力度敲击了同一个瓶子
B.三次实验小闻是用相同的力度敲击了不同的瓶子
C.甲、乙两图对应的实验中,小闻敲击瓶子的快慢相同
D.丙图对应实验中,小闻的敲击的瓶子发出的声音尖锐
15.(2022七下·上城期中)
(1)现代城市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如图,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目前,隔壁小区进行施工,白天总能听到一些声音,这对上课的大家来说属于噪声,老师会让同学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
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2)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听力下降十分严重。为了保护耳和听觉,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遇到巨大声响时,正确的做法是 。
(3)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丙
(4)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 两端开口,C 处开一小口)和“活 塞”组成。将“活塞”从 B 处塞入,在 A 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 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