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举一反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举一反三(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24 13:42: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节 光和颜色
考点一、光源
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①人造光源有:手电筒、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灯、日光灯、霓虹灯以及钠灯、汞灯、氖灯等。②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
典例1:(绍兴市柯桥区期中)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闪电 B.萤火虫 C.月亮 D.霓虹灯
【答案】C
【解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变式1: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答案】D
【解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目光、月光、湖面上映出的篝火,都是反射的其他光源的光,而不是自己发光,都不是光源,故A、B、C错误;燃烧的篝火自己发光,为光源,故D正确。
考点二、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及应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说明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105km/s。
说明:
①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②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③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
【能力拓展】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像的形状只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缩小的像;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放大的像;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等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等大的像。
典例1:在纸上剪一个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方形孔,关于地面上产生的光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孔较大,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B.若孔较大,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C.若孔较小,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D.若孔较小,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答案】D
【解析】如果纸片上的孔比较大,那么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相同,即是方形的,但不是太阳的像,故A、B错误;
当小孔较小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形成小孔成像现象,则光斑是圆形的,为太阳的像,故C错误,D正确。
变式1: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答案】B
【解析】日食是月球投射到地球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分析各个现象的原理即可。
A.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大量的小水珠时发生的折射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游戏 ,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合题意;
D.树下彩虹,是光沿直线传播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
变式2:(2022七下·柯桥期末)某校双减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中,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杆子,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2年3月22日正午时刻杆子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
(1)图中杆影OA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杆影从O到A指向  方。
(2)今天正午,该校天气晴好,此杆影长度将比55.7cm   (填“长”、“短”、“一样长”或“无法判断”)。
【答案】(1)直线;北 (2)短
【解析】(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影子、小孔成像等;在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南半球则相反;
(2)由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太阳直射角在周期性变化,春分3月23日后,太阳直射向北半球偏,到夏至6月22日这一天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此时影子最短。
【解答】(1)杆影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在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影子的方向指向北方;
(2)从2022年3月22日至夏至,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这一天的杆影应比2021年3月122日这一天的杆影短。
变式3:(2022七下·北仑期中)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像距s/cm 4.0 6.0 8.0
像的高度h/cm 2.0 3.0 4.0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   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   。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右表所示,则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结论是   。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答案】(1)A;便于比较像和光源的大小关系
(2)当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时,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合理即可)
(3)AB
【解析】(1)方格纸相当于光屏,圆筒的哪端插入易拉罐,则方格纸就要包在哪一端。方格纸上的格子相当于刻度尺,可以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2)将每组中像的高度与像距计算比值,根据比值的大小关系的得出结论;
(3)将这个光源和蜡烛火焰对比,寻找二者的不同点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圆筒的A端要插入易拉罐,则半透明的方格纸要包在圆筒的A端。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和光源的大小关系。
(2)将每组数据中的像高与像距作比,比值都是0.5,则得到结论:当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时,像的高度与像距成正比。
(3)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故A正确;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故B正确;
C.选用“H”形光源是对称的,无法研究像的“倒立”特点,故C错误。故选AB。
考点三、光的色散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色散实验,揭开了光的颜色的秘密。
(一)色散实验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 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这个现象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在最上边;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在最下边。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二)单色光与复色光
(1)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如光的色散实验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都是单色光。
(2)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如白光(太阳光是其中的一种 )。
典例1:某同学为了研究光的色散,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墙角放置一个盛水的容器,其中有一块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如图所示,一束阳光斜射向水面,经水面折射向平面镜,被平面镜反射再经水面折射后照在白纸上,该同学可在白纸上看到(  )
A.上紫下红的彩色光带 B.上红下紫的彩色光带
C.外红内紫的环状光带 D.一片白光
【答案】B
【解析】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 蓝、靛、紫。
【解答】在深盘中盛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平面镜下部浸入水中,让阳光照射到水下的平面镜上,太阳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水中的光线通过水中的平面镜会发生反射现象;被平面镜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 中时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偏折情况不同,所以光线照射到白纸上,就可以看到红、橙、黄、绿 蓝、靛、紫, 上红下紫的彩色光带。故A、C、D错误,B正确。
变式1:(2022七下·江北竞赛)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答案】C
【解析】A.三棱镜对红光的偏折作用较弱,对紫光的偏折作用较强,则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故A错误;
B.AB之间为可见光,而AB之外还有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故B错误;
C.B的外面为紫外线,紫外线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故C正确;
D.A的外侧为红外线,它的热作用好,可以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
变式2: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答案】C
【解析】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共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也会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故D正确不合题意。
变式3: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用其中一种光照射钞票,可以使钞票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叫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答案】色散;紫外线
【解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考点四、物体的颜色
(一)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来自物体的光
(1)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2)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没有光进入眼睛,因此感觉物体是“黑色”的。
(3)我们能看到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二)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或透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如图甲所示)。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不透明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如图乙所示)。
(3)如果在屏上贴一张黑纸,不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射该地方均为黑色,这表明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如果在屏上贴一一张白纸, 在白纸上能看到各种色光,表明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即红光照射到白纸上呈红色,黄光照射到白纸上呈黄色。
(三)三原色原理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光,因此我们把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只要适当调配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比例,就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色光的混合规律是:红光+绿光→黄光;红光+蓝光→品红光;绿光+蓝光→青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如图所示。彩色电视机屏幕上显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典例1: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答案】C
【解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即绿色物体只会反射绿色光,而其它的色光都被吸收。由此可知,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绿光,故C正确,而A、B、D错误。
变式1:(2022七下·婺城期末)茶花是我市的市花,如图是茶花的一种——状元红,阳光下花瓣呈鲜艳的红色。其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红色光 B.花瓣反射了红色光
C.花瓣吸收了红色光 D.花瓣透过了红色光
【答案】B
【解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发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茶花的花瓣属于不透明体,它成呈现红色,是由于花瓣反射红光,故B正确,而A、C、D错误。
变式2: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
(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
【答案】(1)红;红;蓝;蓝;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黑色
【解析】(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2)白色透明体能够透过所有色光,而黑色透明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红色,说明只通过了红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蓝色,说明只通过了蓝光。这两个实验说明: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我们在白纸上会看到黑色。
变式3: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2)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3)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   ,吸收跟物体颜色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色光。
【答案】(1)蓝色 (2)绿色 (3)相同;不相同
【解析】(1)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1)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色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蓝色。
(2)绿色的纸屏只能吸收绿色光,其它颜色的光被吸收,那么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绿色。
(3)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颜色相同,吸收跟物体颜色不相同的色光。
考点五、看不见的光
(一)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它的频率范围在3x 1011赫~ 3.9x 1014赫,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1)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定向性好,用于红外遥控。家庭用的电视机和空调遥控器就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评估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等。
(3)由于不同温度的物体发出红外线的强弱不同,利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可以识别温度不同的物体。
(二)紫外线
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x1014赫~ 3x1016赫,位于紫光之外。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1)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紫外线验钞机就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2)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3)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于骨骼的生长和人体健康都有好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典例1: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淡红色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答案】B
【解析】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故B正确,而A、C、D错误。
变式1: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用其中一种光照射钞票,可以使钞票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叫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答案】色散;紫外线
【解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上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照射下识别这些标记,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
变式2:(2022七下·柯桥期中)用红色激光笔照射透明的红色、绿色两个气球,如图所示。我们观察的现象是(  )
A.只有红色透明气球会爆破 B.只有绿色透明气球会爆破
C.两个气球都会爆破 D.两个气球都不会爆破
【答案】B
【解析】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解答】红色激光笔发出红光,而红色透明气球能够透过红光,因此它不会吸收能量而爆破。红光透过红色气球后,由于绿色气球只能透过绿光,而吸收红光,因此这个气球会爆破。
变式3: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________(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________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________。
【答案】白色;色散;红外线;红外线灯(或红外线遥控器等合理即可)
【解析】(1)红、绿、蓝为光的三原色,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这三者颜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当三种色光按照1:1:1的比例混合时,我们会得到白光;
(2)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3)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和用途解答。
【解答】(1)当水滴滴到图中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著名的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红外线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红外线灯(或红外线遥控器等)。
1.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哪三种色光组成的(  )
A.红、蓝、黄 B.红、绿、蓝 C.红、橙、黄 D.绿、紫、橙
【答案】B
【解析】根据光的三原色的知识判断。
【解答】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将这三种单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可以呈现万紫千红的颜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
2.(2022七下·南浔期末)下列现象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镜中的人像 C.耀眼的铁栏杆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答案】D
【解析】A.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合题意;
B.镜中的人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耀眼的铁栏杆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即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现象,故D符合题意。
3.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然后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判断。
【解答】当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时,应该控制小孔的形状相同而改变小孔的大小,故A符合要求,而B、C、D不合要求。
4.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呈黑色,这是因为(  )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
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答案】C
【解析】①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②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解答】蓝纸反射出蓝光,而红玻璃只能通过红光,即蓝光通过红玻璃时全部被吸收,最终没有光线透过玻璃,因此看到的蓝纸呈黑色,故C正确,而A、B、D错误。
5.(2022七下·杭州期中)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黄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黄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黄色,香蕉呈黄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黄色,香蕉呈黑色
【答案】C
【解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色瓷盘反射所有色光,即可以反射黄光,则瓷盘为黄色。红色苹果只能反射红光,而吸收黄光,因此苹果为黑色。黄色香蕉可以反射黄光,因此香蕉为黄色。
6.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的光被灯笼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即灯笼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吸顶灯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灯笼影子的边缘是光线较暗的半影区,中间是没有光线的全影区,半影区与全影区没有明显界限。
7.(2022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   L2(填“>”“<”或“=”),原因是   。
【答案】>;黑色物体更易吸收热量
【解析】根据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分析解答。
【解答】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热量更多,于是烧瓶内空气温度更高,体积膨胀更大,液柱移动的距离更大,即L1>L2。
8.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直径为5 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 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 N筒,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倒立(2)直线传播;无关(3)变小
【解析】(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分析;
(2)根据小孔成像的特点解答;
(3)在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
【解答】(1)小孔成像时,上面的光线到达下面,下面的光线到达上面,左边的光线到达右边,右边的光线到达左边,因此成的是倒立的。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若直筒M、 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 N筒,此时像距不变而物距增大,那么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因此像变小。
9.(2021七下·余姚期中)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   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答案】(1)红色 (2)蓝色 (3)绿色 (4)透过色光
【解析】(1)(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根据前面的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即可。
【解答】(1)红色透明塑料薄膜只能透过红光,红光照到白纸上呈现红色;
(2)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蓝光,蓝光照到白纸上呈现蓝色;
(3)绿色的纸屏只能发射绿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纸屏上出现的颜色为绿色;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10.(2022七下·鄞州期末)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膜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
(2)【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
表二
大棚外膜的颜色 蓝色 无色 紫色
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 36℃ 36℃ 36℃
一天中棚内的最低温度 38℃ 50℃ 30℃
光的通过量 90% 98% 50%
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
(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是因为   。
【答案】(1)透过的色光(2)蓝色(3)红色半透明伞可以透过红光
【解析】(1)将观察到的颜色与膜的颜色比较,从而确定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色光的关系;
(2)在大棚内,一天中的温差越小,对植物的生长越有利;
(3)红色的半透明的遮阳伞只能透过红光,而红光照射在红色的瓜瓤上被反射,看起来西瓜更成熟鲜美,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一可知,绿膜只能透过绿光,红膜只能透过红光……,因此得到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2)根据表格可知,当大棚外膜为蓝色时,一天中大棚内的温差最小,则:我认为膜的颜色为蓝色时最好。
(3)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是因为:红色半透明伞可以透过红光。
11.(2022七下·余姚竞赛)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纸,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   传播的。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3)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但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
【答案】(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D
(3)缩小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
(4)树叶缝隙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同
【解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传播的。
(2)小孔成像的特点只与物体的特点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则: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还是蜡烛火焰的像,故选D。
(3)在小孔成像中,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即比值越大,像越大,因此: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缩小蜡烛与小孔之间的距离;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但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树叶缝隙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不同。
12.(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越大”或“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答案】(1)直线(2)越大(3)B
【解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根据表格可知,当小孔外径为10毫米,形状为△和□时,如果小孔到地面的距离小于或等于80厘米时,都不能成太阳的像。只有距离达到160厘米时,全部成太阳的像,那么得到结论: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越大,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根据表格可知,当小孔的外径为10mm时,小孔到地面的距离为160cm时,无论小孔的形状如何,都能正常成像,即地面光斑的形状为太阳的形状○,故选B。
13.(2022七下·宁波期中)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一组同学相互配合做了以下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
①如图2所示,找来5个同样的易拉罐,在每个罐的底部钻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了5个小孔成像仪器;
②如图1所示,用一个“F”形状的发光器作为实验光源;③将光源和小孔成像器固定在光具座上,保持光源与小孔的距离不变,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记录的现象和表格如下(d表示小孔直径):
孔径大小/mm 成像清晰度 亮度 像的大小
1 号 <1 很清晰 很暗 很小
2 号 1 比较清晰 比较暗 比较小
3 号 2 清晰 明亮 正常大小
4 号 3 模糊 比较亮 比较大
5 号 5 很模糊 很亮 很大
(1)由此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   (“清晰”或“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的孔钻的   一些(“大”或“小”)。
(2)做完这组实验以后,有的同学想知道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
猜想二:小孔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 猜想三:小孔与光屏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
为了验证猜想二,必须控制   相同、   相同,改变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实验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发现,随着光源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成的像越来越   ,说明猜想二是   (“正确”或“错误”)的;
(3)请你判断,小孔成像像的性质是   (“正立”或“倒立”)的   (“实像”或“虚像”)。
【答案】(1)模糊;小
(2)小孔与光屏的距离;孔径大小;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控制变量法;大;正确
(3)倒立;实像
【解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成像的清晰程度与孔的大小的关系;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当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据此分析解答。
(3)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答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的孔钻的小一些。
(2)根据猜想可知,小孔成像的大小可能与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与小孔的大小有关,则:为了验证猜想二,必须控制孔径大小相同、小孔与光屏的距离相同,改变小孔到物体的距离,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发现,随着光源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成的像越来越大,说明猜想二正确。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上面的光线到下面,下面的光线到上面,左边的光线到右边,右边的光线到左边,因此成倒立的实像。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节 光和颜色
考点一、光源
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①人造光源有:手电筒、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灯、日光灯、霓虹灯以及钠灯、汞灯、氖灯等。②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
典例1:(绍兴市柯桥区期中)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闪电 B.萤火虫 C.月亮 D.霓虹灯
【答案】C
【解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变式1: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考点二、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及应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说明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105km/s。
说明:
①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②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③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
【能力拓展】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像的形状只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缩小的像;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放大的像;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等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等大的像。
典例1:在纸上剪一个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射方形孔,关于地面上产生的光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孔较大,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B.若孔较大,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C.若孔较小,则光斑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D.若孔较小,则光斑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像
变式1: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变式2:(2022七下·柯桥期末)某校双减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中,实践小组利用一根垂直插入水平地面的杆子,进行为期一年的“观竿测影”活动。2022年3月22日正午时刻杆子的杆影如图所示,并测得杆影OA长为55.7cm。
(1)图中杆影OA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杆影从O到A指向  方。
(2)今天正午,该校天气晴好,此杆影长度将比55.7cm   (填“长”、“短”、“一样长”或“无法判断”)。
变式3:(2022七下·北仑期中)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
像距s/cm 4.0 6.0 8.0
像的高度h/cm 2.0 3.0 4.0
(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   端(选填“A”或“B”),采用了半透明并带有方格的纸来做光屏的优点是   。
(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右表所示,则根据表中的数据能得到的结论是   。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
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
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
考点三、光的色散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色散实验,揭开了光的颜色的秘密。
(一)色散实验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 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这个现象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在最上边;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在最下边。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二)单色光与复色光
(1)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如光的色散实验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都是单色光。
(2)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如白光(太阳光是其中的一种 )。
典例1:某同学为了研究光的色散,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墙角放置一个盛水的容器,其中有一块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如图所示,一束阳光斜射向水面,经水面折射向平面镜,被平面镜反射再经水面折射后照在白纸上,该同学可在白纸上看到(  )
A.上紫下红的彩色光带 B.上红下紫的彩色光带
C.外红内紫的环状光带 D.一片白光
变式1:(2022七下·江北竞赛)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的外侧温度不会升高
变式2: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变式3: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用其中一种光照射钞票,可以使钞票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叫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考点四、物体的颜色
(一)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来自物体的光
(1)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2)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没有光进入眼睛,因此感觉物体是“黑色”的。
(3)我们能看到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
(二)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反射或透射的光的颜色决定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如图甲所示)。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不透明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如图乙所示)。
(3)如果在屏上贴一张黑纸,不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射该地方均为黑色,这表明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如果在屏上贴一一张白纸, 在白纸上能看到各种色光,表明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即红光照射到白纸上呈红色,黄光照射到白纸上呈黄色。
(三)三原色原理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光,因此我们把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只要适当调配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比例,就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色光的混合规律是:红光+绿光→黄光;红光+蓝光→品红光;绿光+蓝光→青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如图所示。彩色电视机屏幕上显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典例1: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
A.红光 B.黄光 C.绿光 D.紫光
变式1:(2022七下·婺城期末)茶花是我市的市花,如图是茶花的一种——状元红,阳光下花瓣呈鲜艳的红色。其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红色光 B.花瓣反射了红色光
C.花瓣吸收了红色光 D.花瓣透过了红色光
变式2: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太阳下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
(1)先后将红色、蓝色两种透明的塑料薄膜依次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蓝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   色,说明只通过了   光。这两个实验说明   。
(2)当把黑色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你在白纸上会看到   。
变式3: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2)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3)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   ,吸收跟物体颜色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色光。
考点五、看不见的光
(一)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它的频率范围在3x 1011赫~ 3.9x 1014赫,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1)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定向性好,用于红外遥控。家庭用的电视机和空调遥控器就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评估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等。
(3)由于不同温度的物体发出红外线的强弱不同,利用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可以识别温度不同的物体。
(二)紫外线
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x1014赫~ 3x1016赫,位于紫光之外。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1)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紫外线验钞机就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2)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3)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于骨骼的生长和人体健康都有好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典例1:冬天,在商店里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看起来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烤火炉电热丝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看见的淡红色的光不是红外线
C.红外线中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部分是淡红色的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变式1: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会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________,在彩色光带外侧有两种看不见的光,用其中一种光照射钞票,可以使钞票的荧光物质发光,这种光叫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变式2:(2022七下·柯桥期中)用红色激光笔照射透明的红色、绿色两个气球,如图所示。我们观察的现象是(  )
A.只有红色透明气球会爆破 B.只有绿色透明气球会爆破
C.两个气球都会爆破 D.两个气球都不会爆破
变式3:如图所示是一个彩色的手机屏幕,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手机屏幕上,透过水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当水滴滴到图中________(选填“红色”“绿色”“蓝色”或“白色”)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手机屏幕上丰富的色彩,就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著名的光的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太阳光也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太阳光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存在不可见光,其中的________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________。
1.彩色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哪三种色光组成的(  )
A.红、蓝、黄 B.红、绿、蓝 C.红、橙、黄 D.绿、紫、橙
2.(2022七下·南浔期末)下列现象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镜中的人像 C.耀眼的铁栏杆 D.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3.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然后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4.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呈黑色,这是因为(  )
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
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
5.(2022七下·杭州期中)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黄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黄色
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黄色,香蕉呈黄色
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黄色,香蕉呈黑色
6.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2022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把两只烧瓶的一侧都涂成黑色,另一侧都涂成白色,瓶口都用单孔橡皮塞连接有一段有色液柱,两个装置气密性良好,并同时甲涂黑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将乙白色的一侧正对太阳,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有色液柱移动的距离甲为L1,乙为L2,则L1   L2(填“>”“<”或“=”),原因是   。
8.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学将两个长度均为50 cm,直径为5 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套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动)。
(1)小孔成的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释。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3)若直筒M、 N位置不动,让物体远离 N筒,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9.(2021七下·余姚期中)探究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让太阳光透过硬纸板的圆孔,将红色透明塑料薄膜蒙在硬纸板的圆孔上,在下方白纸上看到的颜色是   。
(2)如图乙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3)仍用图乙实验装置,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4)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   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10.(2022七下·鄞州期末)某学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在黑暗的实验室里,对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一】:先后用不同颜色的膜对着不同颜色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照射光的颜色 绿色 红色 红色 绿色 白光
膜的颜色 绿色 红色 蓝色 红色 黄色
观察到的颜色 绿色 红色 黑色 黑色 黄色
(1)由表一可以得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
(2)【实验二】:用不同的颜色膜材料ETFE做大棚实验
表二
大棚外膜的颜色 蓝色 无色 紫色
一天中棚外的最高温度 36℃ 36℃ 36℃
一天中棚内的最低温度 38℃ 50℃ 30℃
光的通过量 90% 98% 50%
综合上述信息,你认为膜的颜色用   色更好。
(3)请你根据上述结论解释,水果店卖西瓜(红瓤)时,总喜欢撑一顶红色半透明的遮阳伞是因为   。
11.(2022七下·余姚竞赛)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纸,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   传播的。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影子 D.烛焰的像
(3)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
(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但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
12.(2022七下·诸暨期中)为研究小孔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在硬纸板上挖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小孔,进行实验,其结果记录如下:
分析表中数据,请回答: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
(2)当小孔的形状、大小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填“越大”或“越小”),地面上就越容易得到太阳的像;
(3)同学小明受到启发,改用形状为“☆”小孔进行实验,当“☆”外径为10毫米,小孔距离地面160厘米时,地面光斑的形状为 (填序号)。
A.☆ B.○ C.△ D.□
13.(2022七下·宁波期中)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一组同学相互配合做了以下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
①如图2所示,找来5个同样的易拉罐,在每个罐的底部钻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了5个小孔成像仪器;
②如图1所示,用一个“F”形状的发光器作为实验光源;③将光源和小孔成像器固定在光具座上,保持光源与小孔的距离不变,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记录的现象和表格如下(d表示小孔直径):
孔径大小/mm 成像清晰度 亮度 像的大小
1 号 <1 很清晰 很暗 很小
2 号 1 比较清晰 比较暗 比较小
3 号 2 清晰 明亮 正常大小
4 号 3 模糊 比较亮 比较大
5 号 5 很模糊 很亮 很大
(1)由此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   (“清晰”或“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的孔钻的   一些(“大”或“小”)。
(2)做完这组实验以后,有的同学想知道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
猜想二:小孔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 猜想三:小孔与光屏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
为了验证猜想二,必须控制   相同、   相同,改变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实验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发现,随着光源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成的像越来越   ,说明猜想二是   (“正确”或“错误”)的;
(3)请你判断,小孔成像像的性质是   (“正立”或“倒立”)的   (“实像”或“虚像”)。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