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类型 A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高 二 语 文
2014.0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共36分)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两栖/蹊跷 砖坯/胚胎 关隘/方兴未艾
B.浸渍/睚眦 伫立/住持 妊娠/莘莘学子
C.湮没/殷红 饯别/僭越 讥诮/不屑一顾
D.菲薄/扉页 倜傥/孝悌 跌宕/长歌当哭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撕杀 噩耗 上档次 厉行节约
B.邮戳 蛰伏 打水漂 天之娇子
C.跟帖 绿洲 条形码 炉火纯青
D.揣度 追溯 动慢节 出神入化
3.在下面一首诗的空格处填上相关诗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书 边 事
张乔(唐)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 。
, 。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①大漠无兵阻 ②白日落梁州 ③春风对青冢 ④穷边有客游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4.对下面一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槲叶”句仍紧扣“早行”。“叶落”反衬出山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5.对下面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 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 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②, 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③。
【注】①此诗为安禄山占领长安,诗人被困于城中时所写。②绿,这里代指酒。③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A.首联起笔写战事,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诗人的悲苦之情。诗人对比叙述,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
B.颔联正面扣题目写眼前之景,既真实地描写了隆冬的奇寒大雪,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焦虑、苦闷、悲凄的心理状态,情景交融。
C.颈联写诗人贫寒交困的境况,面对奇寒大雪,家中无酒御寒,只能靠残存的炉火取暖。诗人内心虽悲,但红红的炉火里寄寓了希望。
D.尾联和首联呼应,描写了冷酷的战争现实。一个“愁”字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始终,深刻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6.在下面一首词的空格处填上相关词句,正确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 轼(宋)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A.窗湿青红 刚道有无雌雄 B.窗湿青红 刚道有雌雄
C.窗户湿青红 刚道有无雌雄 D.窗户湿青红 刚道有雌雄
7.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 “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8.对下面一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上片前四句写诗人对春的热爱。春经受不住风雨袭击而消逝,诗人万分留恋而产生了宁愿让花晚开的心理,“惜春长怕花开早”是诗人爱春的细腻体现。
B.上片后四句写诗人对春的怨恨。诗人极力留春而“春不语”,加上 “画檐蛛网”仅凭借殷勤手段而“尽日惹风絮”,让诗人心生怨意却又无可奈何。
C.下片抒发诗人无尽的内心悲愁。前几句用典写个人遭遇,后三句着意刻画暮春景色,与上片“春又归去”相呼应,包含着诗人浓厚的感伤情绪。
D.全词表面写暮春之景、惜春之情,实借“春归”“斜阳”等物事喻指国事衰微的现实,抒发词人对国家前途暗淡的忧虑和自己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山东省中学联盟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吾丘子行者,太末人也。其先为宋太学生,遂家钱塘。至子行,比三世。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于篆、籀,其精妙不在秦唐二李①下,而于音律尤精。然性放旷,不事检束。眇左目,右足跛,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对客辄吹洞箫,或弄铁如意,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僦②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未成童者坐之楼下。宾客谈笑,喧动邻舍,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或与为礼矣,送之,弗下楼也。东平徐公子方,海内大老也,所蓄古器物款识,多莫能辨,咸以为非子行无能知者。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徐公未尝不叹服其精敏。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
子行为诗不纯守法律,而喜著书。其修辞立论,皆识见超诣,人所弗及。故用是自负,藐视一世。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永康胡汲仲、穆仲三人,于他诗人文士,悉少许可,动加讥刺,不顾人喜恕。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
初,子行年四十未娶,买卖酒家孤女为妾,不久即死。死且久,人或诬告子行妾,尝为己妻。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居他州,及来,死子行所。又逮妾母后夫,后夫来,复舍子行,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知情,子行惧,后三月,乃知子行已投水死。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为说者曰:篆、籀之学,自宋季,其弊极矣。国朝以来,始子行倡其说,以复于古,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其学乃大明。子行可谓博雅之士哉!子行既殁,得其学以名世者,宛丘赵子期、濮阳吴孟思。
(取材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十一)
【注释】①秦唐二李: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②僦: 租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行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 嗜:爱好
B.其所称许者,惟钱唐仇仁近 称:称赞
C.有司逮妾母,而妾母已再适人 适:到……去
D.而坐伪钞事觉,竟连子行 坐:犯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楼上下之徒常肃然 而吴兴赵文敏公实和之
B.而于音律尤精 于他诗人文士
C.子行为一一鉴定之 其弟子为招魂以葬
D.乃知子行已投水死 其学乃大明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子行“性放旷,不事检束”的一组是
①而风度特蕴藉,一言一笑皆可喜 ②或援笔制字,旁若无人
③僦居陋巷中,教生徒常数十人 ④或从楼上遥与语,弗为礼
⑤徐公即命驾访子行,子行为一一鉴定之 ⑥及来,死子行所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行教学有方,他的学生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严肃认真地学习。
B.子行精通音律,写诗不完全受格律的限制,喜欢著书立说,见识高远。
C.子行被人诬告在先,受人牵连在后,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祸不单行。
D.宛丘人赵子期、濮阳人吴孟思继承了子行倡导的篆、籀之学,享名于世。
第Ⅱ卷 (共114分)
三、(36分)
13.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达官贵人闻子行名,款门候谒,非其意,斥弗与见。(4分)
(2)于是人皆谓徐公能下士,而子行非果于傲世者矣!(4分)
(3)不知者,不堪其谑侮;知者,以其类乎滑稽,不恤也。(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中学联盟网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柳宗元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贬为柳州刺史。而一同参加革新运动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此而分别贬至更荒远的漳州、汀州、封州、连州任刺史。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有什么用意?(4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尾联中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1)娖:捉。(2)胡簶:箭袋。
(1)从两首词的语言和内容判断,《鹧鸪天》的作者是 ,《蝶恋花》的作者是 。(2分)
A.范仲淹 B.辛弃疾 C.苏轼 D.陆游
(2)两首词的内容有相近之处,上阙都是 ,下阙都是 。(2分)
(3)结合作品,比较分析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4分)
16.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把下片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出来。不少于100字。(8分)
祝英台近 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他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的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又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风凉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选自2013年第1期《小说月报》)
17.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4分)
18.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19.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的“千叶瓶”,主人公为什么把它当作“无价之宝”?(4分)
20.读完这篇小说后,你从主人公对待“千叶瓶”的态度和做法中获得什么启示?(6分)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