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5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5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6:04:31

文档简介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学习指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 (朝代)词人。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 》,奏疏《 》《九议》等。
2.人物轶事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3.了解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4.解题
补充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5.了解“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英雄无觅( ) 舞榭歌台( )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
2.解释词语
草草:
北顾:
神鸦:
社鼓:
译文: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思考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初识典故
1.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外积累明确词中一共有几个典故?
【思考2】赏析上阙
1.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2.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 为什么
3.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表达的情感。
【思考3】赏析下阙
1.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的用意。
2.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的用意。
3.分析“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的含义及作用。
4.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的情感。
【思考4】明晰“用典”
1.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2.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思考5】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思考6】对比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问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南宋]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①!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②!二十五弦③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④?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注)①神奇臭腐:出自《庄子·知北游》。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夏裘冬葛:出自《淮南子·精神训》。比喻世事颠倒。②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③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④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问题>: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在抗金情感上的异同。
四、技巧点拨—概括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括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糢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擔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鞀,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作,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大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大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 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牛刀小试, 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
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摘编《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相关链接]
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问题>: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七、辛弃疾诗句积累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4、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水调歌头》
5、何以箫声默,默声箫以何? 多情深许几,几许深情多。——《菩萨蛮》
6、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7、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虞美人》
8、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
9、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
10、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11、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玉楼春》
八、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南宋、幼安,稼轩,稼轩长短句,美芹十论。
4.明确 ①永遇乐,词牌名;②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③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 江东北的北固山上。④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二、(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英雄无觅(mì)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lí cí)
2.解释词语
草草:轻率。
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二)2.【思考1】明确 悲凉、悲壮、悲愤。
【思考2】明确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思考1】
1. 明确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在南京建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守卫住了家园。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思考2】
1.明确 ①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②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 明确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3.明确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思考3】
1.明确 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明确 通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3.明确 ①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②“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③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敌人修建的行宫前祭祀供奉。④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4.明确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5.明确 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思考4】
1.明确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2.明确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④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⑤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思考5】明确 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思考6】
(一)明确 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已老,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二)明确 相同点:陈词和辛词都表达了抗击金人的愿望和决心;不同点:①陈词侧重表达知音难觅的悲凉,对杀敌抗金的决心和信心;②辛词侧重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哀。
四、明确 ①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练,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②风格豪放悲壮。
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五、明确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六、明确 ①辛弃疾一生爱国,但遭受主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反复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成就了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八、明确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共51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09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登临古迹,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仿佛影片一样出现了脑海,浮现在了眼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辛弃疾面对往昔巨变时的情感。
导入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诵读感悟
02
文本研读
03
技巧点拨
04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了解词人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人物轶事
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①永遇乐,词牌名;
②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
③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 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④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补充: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解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了解“用典”
第二部分
诵读感悟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英雄无觅(mì)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lí cí)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草草:
北顾:
神鸦:
社鼓:
轻率。
败逃中回头北望。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祭祀时的鼓声。
预习检查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二)朗读感知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初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思考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 悲凉、悲壮、悲愤。
【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明确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思考1】初识典故
1.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外积累明确词中一共有几个典故?
明确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在南京建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守卫住了家园。
问题探究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问题探究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问题探究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这一幕景象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问题探究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上阙
1.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①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②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上阙
2.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 为什么
明确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问题探究
【思考2】赏析上阙
3.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表达的情感。
明确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问题探究
【思考3】赏析下阙
1.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的用意。
明确 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问题探究
【思考3】赏析下阙
2.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的用意。
明确 通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问题探究
【思考3】赏析下阙
3.分析“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的含义及作用。
明确 ①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②“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③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敌人修建的行宫前祭祀供奉。④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问题探究
【思考3】赏析下阙
4.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问题探究
【思考3】赏析下阙
5.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的情感。
明确 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问题探究
【思考4】明晰“用典”
1.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问题探究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思考4】明晰“用典”
2.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明确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
问题探究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问题探究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问题探究
④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问题探究
⑤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问题探究
【思考5】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明确 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问题探究
【思考6】对比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问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明确 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已老,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问题探究
【思考6】对比阅读(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南宋]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①!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②!二十五弦③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④?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注)①神奇臭腐:出自《庄子·知北游》。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夏裘冬葛:出自《淮南子·精神训》。比喻世事颠倒。②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③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④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问题>: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在抗金情感上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陈词和辛词都表达了抗击金人的愿望和决心;不同点:①陈词侧重表达知音难觅的悲凉,对杀敌抗金的决心和信心;②辛词侧重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哀。
问题探究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明晰主旨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概括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括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练,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②风格豪放悲壮。
概括艺术特色
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概括艺术特色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糢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擔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鞀,汉箭朝飞金仆姑。”
拓展阅读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作,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大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大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拓展阅读
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牛刀小试, 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
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拓展阅读
[相关链接]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问题>: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明确 ①辛弃疾一生爱国,但遭受主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反复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成就了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拓展阅读
八、辛弃疾诗句积累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4、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水调歌头》
5、何以箫声默,默声箫以何? 多情深许几,几许深情多。——《菩萨蛮》
6、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7、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虞美人》
8、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
9、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
10、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11、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玉楼春》
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结 束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材定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选了三首宋词,在品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学习这首词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找到并把握整首词的主旨句。还可以,联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素养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中的典故,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怀古诗用典的手法,以及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3.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受用典、对比、借古讽今等手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登临古迹,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仿佛影片一样出现了脑海,浮现在了眼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感受辛弃疾面对往昔巨变时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2.人物轶事
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被朱熹“断过财路”的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3.了解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
4.解题
明确 ①永遇乐,词牌名;②京口:古城名,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 名,即今江苏镇江;
③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 江东北的北固山上。④怀古:怀古题材的诗词,怀古伤今。
补充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5.了解“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英雄无觅(mì)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lí cí)
2.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
【思考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 悲凉、悲壮、悲愤。
【思考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明确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文本研究
【思考1】初识典故
1.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外积累明确词中一共有几个典故?
明确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在南京建都,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守卫住了家园。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震惊朝野。“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否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思考2】赏析上阙
1.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①这两个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作者借此表达出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②上阕在塑造这两个人时,详写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 为什么
明确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3.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表达的情感。
明确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思考3】赏析下阙
1.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的用意。
明确 警告当朝,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的用意。
明确 通过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3.分析“可堪回首,佛狸神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的含义及作用。
明确 ①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②“可堪”:哪堪,怎能忍受。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③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敌人修建的行宫前祭祀供奉。
④面对此景,作者无限痛心,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4.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5.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的情感。
明确 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思考4】明晰“用典”
1.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明确
人物 典故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风流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败还 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 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 凭谁问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2.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明确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④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⑤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思考5】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明确 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枥的坚定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思考6】对比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辛弃疾闲居多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问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明确 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已老,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南宋]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①!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②!二十五弦③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④?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注)①神奇臭腐:出自《庄子·知北游》。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夏裘冬葛:出自《淮南子·精神训》。比喻世事颠倒。②生发:即胎毛。生发未燥:即胎毛未干,指婴儿时。③二十五弦:用乌孙公主、王昭君和番事,指宋金议和。④痴骨:指愚笨的内心。
<问题>: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在抗金情感上的异同。
明确 相同点:陈词和辛词都表达了抗击金人的愿望和决心;不同点:①陈词侧重表达知音难觅的悲凉,对杀敌抗金的决心和信心;②辛词侧重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哀。
五、技巧点拨—概括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整首词,辛弃疾选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括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 ①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练,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②风格豪放悲壮。
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对比 目的 作用
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 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 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
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 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六、明晰主旨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七、拓展阅读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糢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擔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鞀,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作,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大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大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 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扫平。牛刀小试, 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
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摘编《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相关链接]
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问题>: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明确 ①辛弃疾一生爱国,但遭受主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反复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成就了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八、辛弃疾诗句积累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4、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水调歌头》
5、何以箫声默,默声箫以何? 多情深许几,几许深情多。——《菩萨蛮》
6、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7、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虞美人》
8、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贺新郎》
9、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
10、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
11、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玉楼春》
九、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起笔便抒发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想起英雄人物刘寄奴,发出对他北伐赫赫战功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十、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