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了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整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根据第一部分表达的感受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是本诗的主要特色。
二、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教学时应把握诗歌教学的特点,重视朗读,将朗读和学生的自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应该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课文围绕“鲁迅是怎样一个人”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实施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鲁迅形象。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反复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创编诗歌。
3.通过讨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难点:了解诗歌中对比、反复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并尝试创作诗歌。
五、教学准备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鲁迅》;课堂使用PPT。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受鲁迅形象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课前看的电影、课外阅读等与鲁迅相关的资料,说说对鲁迅的了解,感受鲁迅的形象。
汇报交流,相机板书。
2.与鲁迅从未谋面,从来没有通过信的臧克家,却在鲁迅逝世后13周年,参观他的故居归来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诗中的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诗歌,梳理结构,初步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回忆朗读诗歌要注意的问题。(标点的停顿,诗行和诗节之间的停顿,节奏感)
2.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3.指七名学生分节品读,互相评价。
4.默读并思考:诗歌写了哪两种人?这两种人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
5.分工品读,师读第一节,女生读第2-4节,男生读5-7节,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大体结构:第1 节写了有哪两种人,第2-4节写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的人生观,第5-7节写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6. 顺势而导:想想用什么方式品读表达出你对诗歌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领读、同桌合作的方式,体会反复、对比的表现手法,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悟读诗歌,自主探究,感受鲁迅形象
1.结合课题,边读诗边找出描写鲁迅的诗句。
2.结合找到的诗句,小组探究讨论:从诗句中,你了解到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3.学生汇报诗句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下面诗句,教师要资料引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句。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出示:鲁迅《自嘲》一诗中相关的名句及其名言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个句子,你感受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出示:鲁迅《野草》的“题辞”中写的话。
自主阅读理解,汇报感受,相机板书。
小结:由此可见,臧克家不仅熟悉鲁迅的所有,更是深研了鲁迅的作品;由此可见,鲁迅的作品正代替鲁迅永远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齐读)。
3)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引领学生借助学过的课文和看的电影,从而感受鲁迅关心劳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而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补充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小结:由此可见,鲁迅精神在代替鲁迅的肉体永远活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齐读)。
4.指导朗读赞扬鲁迅的诗句。
5.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写的,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5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借助所有的资料,再结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仿写诗节。
2.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颂鲁迅先生一个人吗?找找我们身边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说说,以后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
2.读读鲁迅的作品,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也可以借助资料,帮助自己理解。
七、板书设计
资料 我对鲁迅的了解
《少年闰土》 怀念纯真……
《好的故事》 理想主义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关心劳苦大众……
电影《鲁迅》 一心为民 ……
《有的人》 虽死犹生 鞠躬尽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