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黄山记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1 12:20:1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1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6分)                  
A.卓(zhuó)越 煞(shà)费心机
悭(jiān)吝 倏(shū)来倏去
B.缥(piāo)缈 汹涌(yǒng)澎湃
剑戟(jǐ) 万仞(rèn)之巅
C.陡峭(qiào) 喘息甫(fǔ)定
铺砌(qì) 喑呜叱咤(zhà)
D.摄(shè)身光 笙(shēng)管齐鸣
狭仄(zè) 载(zài)沉载浮
解析 “悭”读音qiān。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6分)
A.高风俊骨 鼎足而立 前拥后簇 高矮参差
B.善于攀援 菡萏芙蓉 狼狈不堪 卓绝云际
C.削璧千仞 云气氤氲 拾级而登 临虹款步
D.光采异常 千变万化 漂泊无定 矫健多姿
解析 A项俊—峻;C项璧—壁;D项采—彩。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6分)
A.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B.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C.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
D.在这次联赛中,广东队和北京队势力相当,经过几番较量,最终鼎足而立,打成平局。
解析 “鼎足而立”形容三者之间对立的局势,不合句意。
答案 D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6分)
A.李白逸兴横飞,登上了大约海拔1 860公尺左右的黄山最高峰的绝顶——莲花峰。
B.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C.这里虽然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D.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
解析 A项“大约”和“左右”重复。C项“虽然”移到“这里”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D项“热爱自然”和“亲近自然”互换。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奖赏,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是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5.这段文字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运用拟人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如“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选中皖南山区”、“前拥后簇”、“高风峻骨”、“毫不悭吝”、“委托”等,这些词语赋予黄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的赞美之情。
6.文中第一段中说“它是大手笔”,这里的“大手笔”如何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画画的术语,突出了黄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把黄山当做一幅图画来描绘。
7.最后一段中“这件艺术品”指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黄山。文章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0题。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像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耶!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么?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么?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么?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度,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成就了不凡,成就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做愣小子胖妞,比做举重选手,比做……多么地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今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文章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有你的心是否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达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8.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8分)
(1)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创作必须突破文化、知识和套路的遮蔽,做到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意思对即可。)
(2)我不敢确认自己能否像李白那样敞开心扉去看柴达木山,是否真的领略到柴达木山的独特之美。
9.从全文看,柴达木的山有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外形粗壮憨实;②品格谦逊;③本自天然。
10.文章开头交代黄山、武夷山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黄山、武夷山的奇、险、怪衬托柴达木的山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同时为下文描写柴达木的山作铺垫。
课件50张PPT。哲思短章
避开“本格拉寒流”在非洲国家纳米比亚的海岸线上,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等优美的滨海风光,而是一片长达1 600公里的纳米布大沙漠,形成了“一边是大海,一边是沙漠”的特殊景观。
按常理,越接近海洋,空气越湿润,环境也就愈优美。在纳米布沙漠地区的真实情况是:由于沿岸有一股强大的“本格拉寒流”经过,导致海水蒸发缓慢,所蒸发的水分也不易达到高空,形不成降雨条件,从而造成毗邻大海的荒漠出现。
纳米布沙漠的存在情形与人生的某些境遇类似。有很多人天生资质聪明,条件优越,好比靠近大海的陆地,可谓天时地利,前程一片坦途,是足以创造辉煌的外因;但同时,正因为条件太优越、顺畅,容易使其沉溺享受、不思进取,如同看不见的“本格拉寒流”,制约了成功。这种日积月累的“本格拉寒流”会将现实的优越条件化为乌有,使原本充满希望的滨海沃土变成平庸荒芜的纳米布大沙漠。
大海与荒漠原来毗邻,别让内心的“本格拉寒流”侵扰,使原本美丽的景色风化成沙漠。让内心永存激情,这样心灵才会拥有一片温暖湿润的天空。 修身名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的。”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赏读: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赏读: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赏读:孔子说:“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使用礼教来整顿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徐迟(1914-1996),浙江吴兴南浔人,当代作家,著名报告文学家。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
2.写作背景
安徽黄山,古称黟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明代徐霞客赞誉其“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篇游记,把黄山放置在宇宙形成发展的极其辽远广阔的背景上来描写,豪放雄奇,堪称“大手笔”。3.审美视窗
十年沧桑忆故人 ——徐迟他是一位诗人,也是驾驭报告文学的能手。他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等报告文学作品诗意浓烈、豪情四溢,像抒情诗一样叩响亿万人民的心弦,使读者赏心悦目,激动不已。人是刚直不阿,文是黄钟大吕,尤其是他兀兀垂暮的晚年,更是心性明澄,妙契生死因缘,慧解宇宙真谛,对庄严净土的执着追求,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患,使他整个人格文格都散发着感人至深的“上求天道、下化众生”的浓郁魅力。
1996年12月12日深夜,这位天才的《歌德巴赫猜想》的作者,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选择了一个逸出常规的惊世骇俗的死法——坠楼身亡。”他的死,“亦成了永恒的谜永恒的猜想”。天才作家的生命结束了,但它还紧紧占据着人们的心灵……
他,徐迟,一个勤奋的歌者,一个热情的歌者!一个肩负着时代使命的歌者!他那些传世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灵魂了。预习作业
答案 (1)①shà ②cēn cī ③qiān lìn ④zhǒng  ⑤hàn dàn ⑥zhuó záo ⑦lì ⑧yīn yūn ⑨móu ⑩yīn ?zhě ?pán
(2)①cān cēn shēn ②chà shā ③qiáo qiào ④shè shí答案 (1) 荣誉 誊写 (2) 回溯 晦朔 (3) 铺砌 沏茶 (4)眼花缭乱 穷困潦倒3.近义辨析
(1)简洁·简捷 “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简捷”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
例句:①这在世界的文学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但经林琴南的那种____________的古文译出来 ,却增加了不少的光彩。②“还不是和详林嫂?”那短工____________的说。
(2)虚无缥缈·变幻莫测 “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令人无法捉摸。
例句:①春节放假回家是民心所向,值得赞赏,遗憾的是还有一部分民工因为种种原因,回家团圆梦依然如水中花镜中月般________。②今年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将更加________,鉴于此,有专家称,最近几年将是“美伊对抗年”。
答案 (1)①简洁 ②简捷 (2)①虚无缥缈 ②变化莫测
4.词语解释
(1) 煞费心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风峻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扑朔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逸兴横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大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一苇可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化险为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拾级而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形容费尽心思。煞:极,很。
(2)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行为的完美。
(3)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4)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
(5)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6)有一叶小船,可以渡河。
(7)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8)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登上。 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发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新时代的热爱。
同时,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登山之容易,表现了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本文在构思方面与一般游记有何不同?提示 一般游记的写法:时空线索,从登山写起,由远及近,由下而上。本文却非如此。
(1)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邃的思想意义。
(2)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的模式,运用古今对比手法,来突出中心,并且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
(3)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四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 考点链接游 记
游记就是记游的概念,在记叙游览行程的过程中,穿插描写一些大景小景,再抒发一点感想情思。《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象、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仰慕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大不相同。《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来写,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对景物特征的状写结合起来表现。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自然推移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可以。游记可以写活,写得令人大喜大悲,作为散文的一种,它一样需要一个“情”字统率,只是记游的对象固定,特征必须准确,结构文章的逻辑线轴要十分清晰。 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提示 不是。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把黄山的形成写成是大自然的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第二部分写到黄帝飞升的“传说”和李白等人的诗文,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提示 (1)神话传说的神奇色彩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也与后面的诗文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2)引述李白等人的诗文不仅佐证了诗人登山的经历,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还以优美的诗文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内容。(3)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第三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的记叙具有哪些特点?提示 (1)题旨句:“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2)①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②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中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1.文本审美
(1)构思选材
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自然之景、人文之景),详略得当。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3)语言句式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多用短句和排偶句(叙述、描写)。
(4)联想丰富
因果联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关系联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对比联想(如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相似联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等等,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2.写作迁移
【角度】 游记
题目: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示例】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梆陵。清凌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深。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地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漫漫古典情】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唐·白居易《夜筝》
“紫袖”“红弦”,分别代称弹筝人与筝。“紫袖红弦”不但点出弹筝者的身份,也表现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次句“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涌来时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传达得惟妙惟肖。诗人继而集中笔墨绘出一个无声的“弦凝”顷刻。这无声是如泣如诉的情绪达到顶点所起的突变,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因而听者由此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夜筝》对音乐的描写只取一瞬,便使人从一斑见全豹,不但感受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瞬间让人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从侧面落笔,言有尽而意无穷。盐一样的智慧
罗 西
有这么一个故事:老族长带领村民日夜兼程,要把盐运送到某地换成大麦过冬。有一天晚上,他们露宿于荒野,星空灿烂。长者依然用世代祖先所传下来的方法,取出3块盐投入火中,占卜山间天气的变化……大家都在等待长者的“天气预报”:若听到火中盐块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那就是好天气的预兆;若是毫无声息,那就象征天气即将变坏,风雨随时会来临。长者神情严肃,因为盐块在火中毫无声息。他认为不吉,主张天亮后马上赶路。但族中另一位年轻人认为,“以盐窥天”是迷信,反对匆忙启程。第二天下午,果然天气骤变,风雪交加,坚持晚走的年轻人这才领悟到长者的睿智。其实,用今天的科学解释,老族长也是对的,盐块在火中是否发出声音,与空气中的湿度相关。换句话说,当风雨欲来,湿度高,盐块受潮,投入火中自然喑哑无声。
年轻人往往看不起老人的哲学,片面地认为他们都是过时的、无用的。其实,一些人生理念如同海盐,它再老,仍然是一种结晶,并且有海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