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节选)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寂静的春天(节选)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1 12:29:51

文档简介

6 寂静的春天(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6分)
A.啮齿(niè)  牲畜(xù)  森林(shēn)  塑造(sù)
B.稳健(wěn) 栖居(qī) 漂浮(piāo) 滞留(zhì)
C.急躁(zào) 螺旋(luó) 覆盖(fù) 步履(lǚ)
D.骨骼(gé) 隐秘(mì) 瞬间(shùn) 辐射(fú)
解析 “畜”读“chù”,“森”读“sēn”。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6分)
A.发端   倾泄   喷洒   恶性循环
B.流淌 衡量 神秘 屈指可数
C.适应 烟雾 成分 连琐反应
D.震惊 冲刷 拔弄 源源不断
解析 A项的“泄”应为“泻”;C项的“琐”应为“锁”;D项的“拔”应为“拨”。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6分)
A.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可非议的。
B.而环境有条不紊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
C.从我们的各个实验室会络绎不绝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投入实际使用。
D.人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
解析 A项“无可非议”应为“不可逆转”;B项“有条不紊”应为“一丝不苟”;C项“络绎不绝”应为“源源不断”。
答案 D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6分)
A.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致命甚至危险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B.难道有人不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继续使它适宜一切生物生长?
C.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
D.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危险甚至致命”;B项去掉“不”;C项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状态”。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由核爆炸释放到空中的锶-90以放射性尘埃的形式随雨水或漂浮物落到地球上,留在土壤里,进入地上生长着的草、玉米或小麦等植物体内,最后钻进人体,停留在骨骼里直到人死去。同样,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生物体;或者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至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毒死植物,使牲畜得病,对那些饮用原本纯净的井水的人们造成不知不觉的危害。正如阿尔伯特·施威策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②要生成现今栖居在地球上的生物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生物不断发展进化,种类越变越多,达到一种同其环境相适应、相平衡的状态。而环境一丝不苟地塑造和引导它所供养的生物,这环境既包含有利生物生长的成分,又包含有害的成分。某些岩石放射出危险的射线;即便在一切生物从中取得能量的日光中,也包含着有伤害力的短波射线。经过一定的时间——不是过了若干年,而是过了千百年,生物适应了环境,达到了平衡。时间是最基本的因素。但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
5.“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句话中的“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6.选文第②段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说“但在现代世界里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世界的急速变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最基本的因素,而这个适应时间不是若干年,而是若干世代、千百年的漫长时间,但人类总在不断制造新药物、新污染,人短暂的一生是不够的。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的污染。这种污染是无法救治的。
B.化学药品改变了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是凶恶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同谋。
C.人类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已经侵入到生物组织之中,改变了“生物的根本性质”,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
D.种类的增多,生物不断发展进化,需要一种与其相适应、相平衡的环境。
E.阿尔伯特·施威策的话,形象地描述了化学药品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
解析 A项范围不当,还有对海洋的污染,另外不是所有污染都无法救治;B项理解错误,应为“共同改变”;C项前后分句应调换才能符合原文的意思。
答案 DE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0题。
高新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80年代初日本地铁总线ATS自动停车装置因失控机率不为零而发生撞车事故,之后又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干扰使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这种负效应还表现在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巴洛克化”上。附加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许多理想化的机能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多不过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
高新技术的“绿色化”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有限空间,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极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同步缩小了宝贵的有限空间,“极值”再也不是想像中的数值了。诚如人言:“以马达和电子线路为武器的‘灰色技术’指挥人类向地球宣战,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只有当‘绿色技术’升帐后,才可能中和酸雨时代。”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 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至今外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残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
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6分)
A.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效应,人类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B.只有努力提高可靠性,提高使用价值,减少公害,才能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
C.将缺乏实用价值的理想化机能附加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可能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
D.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E.宇宙是无限的,但地球及其大气层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
解析 B项“提高使用价值”,文中未涉及。D项不合文意,文章最后一句说“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
答案 BD
9.就第一段来说,对文中“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6分)
A.高新技术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高新技术系统进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障碍。
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危害。
解析 “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在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作“正视”的宾语。A项说的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应该怎么样;B项谈的是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不属于“高新技术的负效应”;C项中的“尴尬局面”在第一段中就是风险事故。
答案 D
10.文中画线句子告诉人们什么道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有减少公害,才可能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的正效应。
课件43张PPT。哲思短章
90%的玄机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结果是59%。
如果抛开简单的数学意义,这个等式说明什么问题?
从小到大,无数次应对过各种考试的我们都知道,60分是及格线,100分似乎比较难,而90分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分数了。工作中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把工作做到60%太危险,会被公司炒鱿鱼;做到100%太辛苦,也不太现实;把工作做到90%就很不错了。”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个一个细微的环节串联而成的,每个环节都以上一个环节为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乘法为基准最终产生结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简单叠加。
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0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90%×90%×90%×90%×90%=59%,这个简单的等式数学之外的意义就是——执行过程不能打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赏读:孔子(在与弟子子路议论卫国政事时)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修身名句?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赏读:(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县当地方官后,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时)孔子说:“(有时候,你不踏实工作)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代表作有《寂静的春天》 。2.写作背景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卡森回忆说:“作为一位自然主义者,所有我感到最重要的事物都受到了威胁。我一定要写一本书,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1962年,卡森的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nng)出版。在书中,她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寂静的春天》当年即销售5万册,成了轰动全国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反响,至今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3.审美视窗
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者—— 雷切尔·卡森
卡森具有两个决定性的力量: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现实已经证明,她的警言是言简意赅的。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当写作《寂静的春天》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卡森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且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森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是整个世界。
答案 (1)①zhì ②luó ③shùn ④qī ⑤niè ⑥lǚ ⑦fù ⑧yú
(2) ①piào piāo ②chù xù ③liáng liàng ④xuán xuàn答案 (1)唢呐 繁琐 连锁 (2)幅员 辐射 副食 (3)曼妙 谩骂 漫画 (4)洗澡 噪音 急躁3.近义辨析
(1)轻率·草率 二者都有随便之意。“轻率”指说话做事随便,未经过慎重考虑。“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例句:①俄罗斯外交部负责朝鲜半岛事务的大使表示,朝鲜“不应该采取________的言行”,暗示朝鲜要进行自我克制。②他在记者会上,承认自己办事处的账目出现了错误,但否认有违法行为,称只是会计工作________所致并为此道歉。(2)倾泻·倾注 “倾泻”指(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倾注”指由上而下地流入;(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例句:①屋顶奇妙的倾斜设计加上开的那扇小小天窗,让阳光在午后________进来。②画家们以适合自己的语言形式,把对自然、对民族、对生活的爱________在画面上,让人们观后颇有感触。
答案 (1)①轻率 ②草率 (2)①倾泻 ②倾注
4.词语解释
(1) 屈指可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可逆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连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丝不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形容数目少。屈指:弯着手指计算数目。 (2) 不可改变方向。
(3) 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4)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寂




主旨归纳
本文记述了杀虫剂,特别是剧毒化学药品对鸟类及整个大自然造成的毁灭性危害,呼吁人们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为推动环保运动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阅读全文,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提示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进入20世纪后,人类加速了对大自然的改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作者以大量的事实来说明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品所带来的危害。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作者否定了愚昧幼稚的控制大自然的论调,并指出人类应该善用科学。 本文的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什么警告?
提示 (1)“寂静的春天”是指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所有的一切都成了寂静。
(2)作者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再次到来,正视这个现实,来改变这个现实吧。 考点链接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基本方法就是提纲挈领,即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全文之纲,挈各段之领”,进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所谓“纲”,是指文章中能总领全文或对全文内容有概括或暗示作用的语句;所谓“领”就是指能统领一段或对段落内容有概括作用的语句或词语。提纲挈领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抓住或者概括出对理解文章内容最重要、最关键的语句或词语,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的概括不是求全,不要求囊括文中的所有内容,而是举其要,这样才会使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至于被细枝末节引入岔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提纲挈领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抓主旨句段,提全文之纲,一要注意其文体,二要注意其位置:一般情况下,此类句子多在文首或文尾,对全文内容、主旨有揭示或暗示的功能。
2.抓语言脉络,提取要点,挈各段之领,语言脉络在文中通常表现为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句子或提示、概括性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内容的分析理解,提取出各段的要点。
3.归结要点,确立中心。将从文章中摘录的要点聚合在一起,归结出文章内容的大意,从而确立自己对所阅读文章的中心的理解和把握。 多种说明手法综合运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特别是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找出两三处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提示 (1)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对比。
(2)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与自然界稳健的步履对比。
(3)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
这些对比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突出了人类滥用化学药品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
提示 (1)除了化学因素外,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的因素还有:水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技术危机等等。
(2)人类需要做的是:保护环境、爱护地球;遵从发展规律,不急躁轻率,不破坏环境;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等。1.文本审美
(1)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作者通过富有感彩的句子来感染读者,让读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唤起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如“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等。
(2)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
为了加强说明效果,作者综合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写作迁移
【角度】 为儿孙留一片净土
题目:近几年来恶劣的气候情况频频出现,厄尔尼诺、温室效应、风暴、沙尘暴、洪涝、干旱、荒漠化等,为此,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请以“为儿孙留一片净土”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给儿孙们留一片净土
——读《寂静的春天》
美国生物家、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写道:“人类对环境的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它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示例】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通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生物的根本性质。”“单是在美国,每年就有约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去与之适应,它们完全超出了生物学经验的范围。”“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人们使用所有这些药品消灭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多么可怕的情景啊!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爱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一场海湾战争,将碧波万里的地中海几乎变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盖着人类生命的摇篮,扼断了海鸟们的生存之路。一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漏给人类留下难以医治的后遗症,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正是由于人们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国的本溪市曾为浓烟所笼罩,被世人称为“从卫星上观察不到的城市”。这样的教训举不胜举。环境污染以每周一种的速度在灭绝着生物!我们从猿人进化而来,一天天地适应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视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在进一步走入深渊:地下水面临枯竭,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南极洲的冰层有融化的趋势,大气层中的臭氧洞渐渐扩大,甚至太空也难逃厄运,“太空垃圾”四处游荡。
古代中国,人们推崇“天人合一”,人既非自然的主人,又非自然的奴隶,人与自然应是朋友,应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能扮演一个可憎的破坏者的角色吗?不,我们绝不能!否则,我们将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大自然已被人们掠夺得千疮百孔,我们听到的是流离失所的动物悲鸣,我们看见的是枝头的小鸟哀怨地远去。难道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只有冰冷的机器、污浊的空气的世界中吗?
人们常常留恋郊外,徜徉在乡间小道,寻找温情脉脉的小溪、清新的风、和煦的阳光、柔软的草地,甚至月光下蟋蟀的吟唱、萤火虫的点点灵光……它们都能让你获得一种久违重逢的欣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风光,不正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写照吗?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与污染形影相随。人们必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干净的家园。而最要紧的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环境的保护者。 【漫漫古典情】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新婚之夜,洞房的红蜡烛一直燃着,“停”不是歇止而是留续之意;等到天明,新娘子要由新郎陪同,到正厅去拜见夫家的家人,彼此见了面,才算是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新娘子精心妆扮一番,希望给夫家人一个完美的印象,可最后还是不放心,就低声忐忑地问新郎:我的眉毛画成这样的款式,符合你们这里的潮流吗?
这完全是一个娇媚可爱的新嫁娘在即将第一次亮相时兴奋、忐忑的心理写照,诗人将这番“闺意”献给张水部有什么意义呢?原来,诗人是用类比的方法“投诗问路”,向时任主考官之一的张籍打探即开的考试情况。低声一问“入时无”,道尽了天下学子临考时忐忑不安、渴望提携的情态,一首普通的闺意诗,喻化成了一段趣味横生的文坛佳话。
90/10法则
尹玉生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似乎从没有快乐过:倒霉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糟糕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烦恼无休无止,终日忧心忡忡,愤怒、暴躁影响着亲情、友情。多么讨厌、多么残酷的生活!如果恰巧你就是这样的人,请别气馁,你能改变这一切,如果你了解并熟练运用了“90/10法则”!那么什么是“90/10法则”呢?简要的说就是,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90/10法则”的内在含义是:我们确确实实无法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10%,比如我们无法阻止我们的轿车一天天变旧,也无法不让飞机晚点,一个偶尔的事故就让我们遭遇令人恼怒的堵车。这些都属于那10%,我们控制不了。但另外90%就不同了。你完全能决定这另外的90%。让我们举个例子吧。你正在和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儿碰翻了咖啡杯,咖啡弄脏了你洁白的衬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取决于你的反应了。一种反应是:你严厉地责骂了女儿,她泪流满面。你又转向你的“那一位”,埋怨他(她)不该将杯子放在桌子边上,一场口舌之争就这样开始了。你怒不可遏地跑到楼上,换下衬衣,再回到楼下,发现女儿只顾哭了,没有吃完早饭,也错过了校车,而这时你的“那一位”也必须马上去上班,你只好急急忙忙地开车送女儿去学校,因为晚了,开车超速,又延误了15分钟,并交了60美元违章罚款后,你们到了学校。
20分钟后,你来到办公室,你发现,你忘记带公文包了。你倒霉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糟。等你下班回到家中,你发现,你和你的“那一位”以及女儿之间别别扭扭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么糟糕的一天呢?有四个可能的原因:A.咖啡;B.女儿;C.交通警察;D.你自己。
答案是D。你对咖啡洒了这件事没有掌控好你的反应。你的反应导致了你糟糕的一天。
不妨换一种反应。咖啡溅在了你身上。你女儿吓得快哭出来了。你温和地说:“没事,宝贝,你下次小心就是啦!”你随手拿起一条毛巾,边擦衣服边跑到楼上,换了衬衣,拿上公文包后,你下楼来,看到女儿上了校车。你和你的“那一位”上班之前亲切地吻别。你提前5分钟来到办公室,你高高兴兴地跟同事们打招呼,你的老板说,你将有开心的一天。
同样一件事,却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反应。你控制不了所发生的10%,但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反应决定剩余的90%。如果有人说了你一些负面的话,你千万别像海绵那样全部吸收,而要让那些话像玻璃上的水珠那样,自行滚落。“90/10法则”,让你保持乐观的情绪。
如果开车时,有人挡住了你的路,你与其大发脾气拍打方向盘,咒骂他,甚至去撞他,不如使用“90/10法则”,保持冷静,不做过火的事情。
如果你突然被解雇了,为什么要失眠或者怒火冲天呢?把你用来忧虑的精力和时间来找另外一份工作吧。
使用“90/10法则”,你的生活将因此阳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