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3 16:3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十五夜望月
作者
介绍
王建(约767—831后),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其诗题材广泛,爱憎分明,生活气息浓郁。
主要作品:《凉州行》《海人谣》《宫词》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词语解释
初读
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写作
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原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品读诗歌,感受诗中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诗人看到了,听到了,又感受到了哪些景物的存在?在诗中圈划出来吧。
庭院 月光
树 乌鸦
露水 桂花
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白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这幅画面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



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中秋之夜?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澄澈、寂寥清冷的中秋之夜,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寂、惆怅的心情。
齐读诗的后两句,思考诗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字新颖,将抽象的“秋思”具体化,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更加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月色
望月怀人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的传统习俗。
(课后选做题)
中秋节赏月
板书设计
景物: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十五夜望月
主题归纳
《十五夜望月》一诗,诗人通过表达自己于寂寥清冷的中秋之夜在庭院中仰望明月的情景,表达了思念朋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