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语言应用:细读课文,认真体会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思维能力:熟读课文,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审美创造: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内容 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1、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 ABC )A.烧掉文件、书籍。B.张作霖要派人搜查。C.工友阎振三被捕。D.李大钊早出晚归地工作。2、词语辨析“严峻”和“严重”【相同】都可作形容词,都含有厉害的意思。【区别】“严峻”着重表示严肃、严厉,多用来形容人的表情和态度。“严重”指程度深,影响大(多指消极的)。例句:虽然形势十分严峻,但他却非常镇静。如果这次任务完成不了,他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二、整体把握课文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三、品读释疑(一)研读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1.本文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叙述方式 这样的叙述有何好处 第一人称 课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前后的一些事情而写成的,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样叙述,使内容真实可信,有很强的史料价值。第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总起全文。开篇点明十六年前那一天正是父亲的被难日。全文则都是围绕这一沉痛的记忆展开的。(二)研读课文第2部分(第2-7自然段)3.父亲每次都会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这次却回答得这样含糊 这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谋篇布局 照应照应是指行文中使文章前后意思关照呼应的方法,前面写到的内容,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内容,前面要有所铺垫。照应能使文章结构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如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是照应第6自然段“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什么父亲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父亲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明白形势危急,虽然个人处境万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三)研读课文第3部分(第8-18自然段)5.本文主要是写父亲的,但是为什么还要写“我”面对凶恶的反动派的恐惧 对比“我”的恐惧与父亲的表现形成对比,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 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 对比从“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挤满”“像一群魔鬼似的”“满脸横肉”“冷笑”等处可以看出敌人的凶狠残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的“不慌不忙”“惯有的严峻态度”,突出地表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无所畏惧、沉着冷静的高大形象,也反映出他对敌人的极度蔑视。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本文中对便衣侦探的外貌描写饱含着对他的厌恶和憎恨。为什么要描写阎振三的头发和脸 从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工友阎振三经历了严刑拷打。但是他依然没有供出父亲,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也从侧面突出敌人的凶残。研读课文第4部分(第19-29自然段)“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请结合当时的情况,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想象一下“我”会想些什么。都十几天没见父亲了,他怎么样了 敌人会怎样折磨他呢 但愿我的父亲一切平安。从“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没戴眼镜”“乱蓬蓬”说明父亲受过刑。“平静而慈祥”表明父亲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为什么“我”要说“我”是父亲最大的孩子 “我”是为了保护哥哥,所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机智的斗争态度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配合父亲同敌人作斗争。“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象一下,父亲会在心里说些什么。我的好女儿,你懂事了,你长大了。女儿,我为你感到自豪,感到欣慰。我可能很快就要被害,你们一定要接着我的工作做下去。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 李大钊患于革命事业,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不顾局势严峻,坚决留在北京,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 安全和生命更重要;面对敌人坚贞不屈,镇定从容地与敌人作斗争,具有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他是一位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革命先驱。(五)研读课文第5部分(第30-33自然段)13.家人的悲痛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家人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李大钊的遗志 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看到噩耗,“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等处表现出家人的悲痛。从母亲让“我”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和“我”“咬紧牙”等处,可以看出家人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难点探究课文是怎样表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的 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表现了李大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②通过语言来表现。如“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③通过行为来表现。如“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乱,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④通过神态来表现。如“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亲人深深的爱。五、知识拓展刘胡兰,山西文水人。她出生在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13 岁进入中共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担任妇救会秘书。14 岁被破格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1947年,15岁的刘胡兰英勇就义,毛泽东专门为 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六、课后作业及课堂演练
作业 完成一课一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