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4-6课;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20分)
1.(本题1分)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 )
A.进行土地改革 B.开展三大改造
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本题1分)历史解释是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和客观评判。下列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
C.“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3.(本题1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2.5%~3.5%的增长速度。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 B.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
C.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 D.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4.(本题1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3年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到1957年提前完成,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列不是“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汽车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D.青藏公路通车
5.(本题1分)这次会议第一次以宪法——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本题1分)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它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
A.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本题1分)1956年初,毛泽东对秘书田家英说:“我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么高兴。”这是因为,1956年( )
A.土地改革完成,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B.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我国正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8.(本题1分)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由此推断她正在学习( )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 D.改革开放
9.(本题1分)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这一“划时代意义”指的是( )
A.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D.彻底改变了我国以农业为主、工业落后的局面
10.(本题1分)1954年,北京同仁堂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响应国家号召,率先进行改造,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改造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企业之一。当时国家对同仁堂进行改造的方式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通过公私合营方式
C.对同仁堂没收资产 D.给同仁堂更大的自主权
11.(本题1分)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致开幕词,他说:“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中国“八大”召开的背景是( )
A.土地改革完成 B.三大改造完成 C.第一部宪法通过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12.(本题1分)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农业合作化落后于工业化
C.土地改革存在严重不足 D.人民公社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13.(本题1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本题1分)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建设成先进工业国,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5.(本题1分)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是因为该会议( )
A.通过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B.客观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C.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D.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
16.(本题1分)这次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这次大会”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7.(本题1分)《变革中国》中记录:“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说,我国粮食亩产已达65000公斤(实际产量估计应低于500公斤)。”“全国范围内开展‘大炼钢铁运动’,进步导致粮食减产。”作者旨在阐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8.(本题1分)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严重的失误”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包括( )
①急于求成 ②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③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④严重践踏了民主与法制建设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本题1分)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20.(本题1分)幸福花园社区拟举行历史图片展,请你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A.开天辟地换新颜 B.团结抗战谋独立 C.保家卫国立国战 D.艰苦创业迎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25分)
21.(本题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中共中央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开始编制“一五”计划实施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十分薄弱,“一五”计划选择了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7年底超额完成,莫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我国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得以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材料三 2021年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习近平在参观成就展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特别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
(1)据材料一,指出促使我国实行“一五”计划的国际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并列举“一五”计划期间不同领域内取得的具体成就各一项。
(3)据材料三,分析十三五期间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22.(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的经济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改变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
材料二:
图一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图二递交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申请 图三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2)结合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可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图三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什么?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954年宪法
(3)材料三的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这次会议上我国确立了哪一政治制度?
23.(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
(1)依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2)材料二中我国基本完成的“历史任务”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56—1966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我国曾出现违背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面对国家的困难局面,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共渡难关。
——张岂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所指的“失误”具体有哪些?写出一位在这一时期为人民利益艰苦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
24.(本题7分)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
(1)宣传画一中“大会”与建国后哪一事件有关?宣传画二中的历史事件完成后,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宣传画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注意哪些问题?
三、论述题(共5分)
25.(本题5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下关键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请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条例清晰,表述完整。)
抗美援朝精神 雷锋精神 探月精神 劳模精神 奥运精神 抗疫精神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B
6.B
7.C
8.A
9.C
10.B
11.B
12.A
13.A
14.D
15.B
16.C
17.D
18.B
19.D
20.D
21.(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建设领域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任答一项即可);交通运输建设领域成就:新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任答一项即可)。
(3)党的正确领导;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22.(1)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水平很低;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3.(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等(写出一位即可)
24.(1)土地改革;由私有制转变成公有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工农比例严重失调②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③人民生活困苦;(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3)经济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经济发展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至少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5.多考答案:题目: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永流传)
内容:不同时期,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诞生了不同的民族精神。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朝人民英勇战斗,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等,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不断发展,我国广大医生护士、科研人员、解放军战士,闻令而动,迎难而上,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那就是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斗争,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中国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史实陈述任选两个方面内容即可,只陈述事件没有体现民族精神的不给分)
总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民族精神之光,将永远照耀看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道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