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兴趣导学
蔗糖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一杯水里它是不是可以
无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杯水里,如果蔗糖放得太多,在杯底就会剩下溶解不了的蔗糖,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目 录/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PART 0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链接课本【实验7-5】
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无
未
有
已
概念解读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当描述某饱和溶液时,要明确以下三点:
①“一定温度”:在不同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的溶解限度是不同的。在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后可能就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②“一定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可以形成饱和溶液。增加溶剂的量,饱和溶液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③“这种溶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中,A物质不能继续溶解,但不一定所有物质都不能继续溶解,可能B物质还能继续溶解。则该物质对A物质而言是饱和溶液,对B物质而言则是不饱和溶液。如室温下,某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但能继续溶解氯化钠,因此该溶液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确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拓展
(1)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根据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溶质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若溶液底部有稳定存在的固体溶质,且该固体不再减少,则该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②在溶液中加人固体溶质判断:向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还能继续溶解,表明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指一定量溶液中溶质含量的相对多少,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对于同种溶质,在相同温度下其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链接课本P201观察活动
【 目的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7-6】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约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
结论
加水升温可以使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
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
课堂练习
1.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均一稳定
B.B表示溶剂
C.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表示均一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B表示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C.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D.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2.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加水 B.不断搅拌
C.升高温度 D.加入氯化铵固体
【解答】解:A.加水,溶液能继续再溶解该溶质,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B.不断搅拌,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C.升高温度,氯化铵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D.加入氯化铵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故选:D。
3.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增加 B.溶剂的质量不变
C.溶液的质量增加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解答】解:A.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B.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C.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D.20℃时,通过增加溶质的方法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