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1 13:5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黄河颂》 授课人 王颂华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锻炼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师问:全诗共有八个乐章,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他的第七章《保卫黄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怒吼吧,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板书:黄河颂 光未然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配乐《黄河颂》)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三、 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序曲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读朗诵词板书:序曲 赞美黄河伟大坚强 主体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二)主体:望黄河师自问答: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师问: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师问:请大家打开课本第一页,看图片,黄河在你眼中是一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知道的词语或诗句对黄河的特征、形象、气势进行描绘吗?板书:描绘黄河形象、气势(三)主体:颂黄河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请欣赏歌曲《黄河颂》中的“颂黄河”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明确: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板书:歌颂黄河巨大贡献问: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明确:伟大坚强的精神师:以此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板书: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请再次感受课文,谈谈文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切的爱?同时用你的朗读把这种爱表达出来?教师点评,配乐朗读表演。(例:“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的诗风格与之不同,显得委婉含蓄如:我们以前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五、总结课文,强化主题刚才我们通过对课文的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朗读作品①教师范读既然是颂歌,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声音来表现作者对黄河的赞颂之情,下面,由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朗诵词,大家注意听,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赞颂之情的。(引导学生明白导朗读时关键词应重读,所谓关键词就是那些最内表现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词语,要让他们说出哪些词需要重读,为什么?如:朋友、英雄气魄、亚洲、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赞歌。)②学生朗读主体部分第一小节——望黄河(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并注意语气、节奏。)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③听朗诵读音,体会朗读的要领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要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的处理,有条件,可以用音乐激发情感。七、拓展延伸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 生答: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生答:伟大坚强生答:拟人生答: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生答:望。生答: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生拿出预习本,自由回答。生答:伟大坚强
作业 金牌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黄河颂序曲―――――→ 主体――――――→ 尾声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 最后一课 》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⑴.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⑵.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⑶.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二、过程与方法⑴.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和联想、想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体会这篇小说通篇都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⑵.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什么时候为祖国感到自豪或忧心,欢呼雀跃或热泪盈眶 2.介绍故事背景3.介绍作者二、整体感知1.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2\、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二、分析情节初读课文 ,思考: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2. 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可以分为四部分,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学生交流自读成果。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词语,并明确读音和词义。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课文中能够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取,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第23段“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一课”的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选一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教师评价并点拨:朗读时,要有角色意识,要以声传情。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四个包含“最后一课”的句子.朗读时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小弗郎士应该感到震惊。“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应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教师预设提问: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组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7~10段)写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堂语法课的纪念;(17~23段)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段):故事的高潮、结局。写下课时的情景三、学习人物1、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完成表格(气氛、学生、老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 崇高、伟大。
3、你认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那里看出来?4、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最后一次学习本国母语的机会;最后一天的教书生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作业
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心理
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 最后一课 》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分析韩麦而先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教师提示: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预设提问: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品味,然后交流。明确: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二、分析人物韩麦尔先生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1. 语言: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2. 动作、神态: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一)、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 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3.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1.“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监狱”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2.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表现了孩子们习字的专心,由此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3.这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二) 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④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三、质疑探究:读24-29节。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明确: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四、拓展延伸:1、生活在当今中国,你应该从《最后一课》中汲取哪些思想营养?五、课堂小结:《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美文。读完文章后,你觉得文章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小见大的角度美。前后照应的结构美。精妙入微的描写美。深沉浓醇的情感美
作业
板书设计 敬仰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 最后一课 》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复习生字词解决作业
教学重点 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检测生字词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1)"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三、问题探究: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本体是“语言”,喻体是“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心中就会燃起永不熄灭的收复祖国失地的斗争火焰,就会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小说表现的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只要想想小弗郎士的变化及他的内心感受,就会自然的向导对小弗郎士的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8、《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四、 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侧面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4、拓展延伸: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 2.理解文中比喻中蕴含的道理、洋溢的感情。3.领会课文的语言美。4.理解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胸怀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 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有李大钊,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二、介绍作者和背景(投影)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2.读准字音一泻万里( )曲折( )险峻( )崎岖( )魄势( ) 阻抑(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感和情感(要读出坚定、气势磅礴、雄健豪壮、勇往直前的语气)三、默读、朗读课文,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全体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将自己认为的好词好句圈划出来,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也圈划出来。2.分组朗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体会一下默读的效果与大声朗读的效果哪一种比较好,然后归纳各段大意。大声朗读的效果更好,因为这篇课文给予人气势磅礴之感,从朗读中更能体会到其坚定、勇往直前的信念。3.学生尝试找出每一节的中心词语,试着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小组讨论归纳)明确:(1)历史的道路崎岖,艰难境界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2)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是坦途。(3)人类生活像旅程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是感到冒险的美趣。(4)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优美的趣味。(5)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志趣。四、深入探究1、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 “雄健的精神”的语句分别在哪些节次?,体会意思?明确:在课文第1和第5节。是民族精神,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2.读第二节思考:“雄健的精神”具体表现(1)这一节介绍了长江大河奔流时遇到的哪两种情况?分别是怎样的?明确:宽阔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逼狭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2)本节中用“长江大河”来比喻什么?明确: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3)“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什么?明确: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4)“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什么?明确: 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5)从结构上看,第2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与第一节相呼应。3.齐读3、4节思考:(1)这节中把人类历史上的生活比喻成什么?明确: 旅行。(2)当人在旅行时会遇到哪两种情况?分别是什么心境?明确:坦荡平原:高高兴兴 崎岖险路:奇趣横生,奇绝壮绝------冒险的美趣(3)第4节在第3节的基础上范围缩小,谈到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时又是什么情况?明确:崎岖险阻。(4)但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又有何感受呢?明确: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5)联系3、4节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趣”味呢?明确:这种趣味,是经历艰难险阻后,奋斗进取,才能深切体会到的奋斗的意义和成功的快乐。(6)文中提到要感受这种趣味要靠什么精神?明确:“雄健的精神”4、齐读第5节思考:(1)这一节中,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什么?明确:比喻中华民族的精神(2)扬子江、黄河在向前流动时遇到困难了吗?困难是什么?明确:遇到了;沙漠和山峡(3)它们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流过的?明确:浩浩荡荡(4)这里的“浩浩荡荡”比喻什么?明确: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5)战胜困难后的扬子江、黄河是怎样的?明确:浊流滚滚,一泻万里(6)这里的“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喻什么?明确: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7)如何理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明确:民族的发展是艰难的,但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敢于面对,勇于斗争,在建造新中国中享受成功的幸福快乐。(8)这一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与第二节相呼应。五、题目理解(纵观全文分析)提问一:课文题目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那何为“艰难的国运”?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相互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第四节中“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第五节中“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所以可以看到“艰难的国运”指国家正处在坎坷、挫折、灾难深重的时期。结合背景,主要表现在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国内军阀混战,人民水深火热。(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提问二:那“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又到底是什么呢?同样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答案。教师明确:第五节中显示,“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而“高唱”着,“悲壮”着,并且是“走过”,这三个词都有着具体含义:高唱——主动(非被动)、积极(非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走过”体现的是必胜的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雄健的国民:指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个别朗读或齐读。 2.作者为什么要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联系起来?明确:中华民族正逢艰难时期,它让奋斗者有机会去拼搏,去领略成功乐趣,要想领略这样的乐趣,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行的。3.二者可以互换位置吗?明确:不能;因为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勇士,如果互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六、拓展延伸: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势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精神”吗?七、总结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业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总:1.总领全文,摆示主旨分:2.长江大河:时而宽阔 ——民族进程 时而逼狭3.旅行:坦荡平原 ——人生之路 崎岖险路 4.民族史路——壮美趣味——雄健精神总:5.扬子江、黄河——民族精神艰难的国运:时代性——现在艰难性——艰难险阻雄健的国民:无畏——高唱、悲壮、走过 乐观——最有趣味
教学反思
课题 土地的誓言 授课时间 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个人调整意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结构;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3.价值观目标: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思路设计: 本文几近于一首散文诗,期间充溢的是众多鲜明的意象和丰沛的感情。教学时应该从诗意这个角度进行处理。1、努力引起学生的共鸣2、反复朗读课文3、理解全文结构4、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4、扎扎实实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3’)由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导入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3’)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展示有关文字三、整体感知(10’)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多媒体课件)[要求]: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四、梳理文章结构。五、自主研读、合作探究(18’)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问题一]: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六、反思 总结 (3’)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七、课堂小结(2’)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1、写一首同名诗歌 ——《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回忆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倾诉: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誓言: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课后反
思记载: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 花木兰 》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文中字词语句的熟练掌握,快速记忆全文。二、在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阅读资料上,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深入分析作品主人公花木兰的英雄形象。三、对文中语言细加揣摩,学习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够发现作品中详略安排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对文中语言细加揣摩,学习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够发现作品中详略安排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简介相关资料导入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乐府民歌。这是我们将要接触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乐府诗”,说它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可不是指它产生的很晚所以新哦,乐府诗的产生可以上溯至汉代,当时的乐府机构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进行演奏,并且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的歌辞入乐。由于乐府诗的影响很大,后来的文人也多运用这种诗体进行创作,从而使乐府诗逐渐成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样式。《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宋代的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选编的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有谁能告诉老师《木兰诗》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首先让学生的思想中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乐府诗,这种文学样式不同于以前学过的那些律诗和绝句,那么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里就为学生兴趣的激发做了一个引子,而且为下一步教学中“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分析”做了一个简单的知识介绍。其次,对《木兰诗》主要故事情节的提问,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的手段——虽然是文言的表达,但讲述的故事是我们都能很清楚地明白的。】诵读课文,结合音频,规范读音、字形、释义。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胡骑 燕山 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策勋 云鬓 火伴 扑朔 迷离 傍地【解决字词读音和基本释义,为进一步的阅读扫清障碍】梳理课文情节,复述基本内容。思考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完成“花木兰是一个 ”。要求独立阅读,举手发言。明确: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明确:女性英雄【此环节的设置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复述表达能力;并能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观察的角度聚焦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出自己对作品主人公花木兰性格、品质的独特理解。独立阅读后的发言,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真实的阅读水平,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预设性教学目标。】按照故事情节的划分别诵读课文,要求情感丰沛,字音正确。指导学生体会具体情节中的感情,如“木兰当户织”中,因为心中有烦思忧愁——可汗点兵,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语调要低缓。在情境化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诗句的精妙。如比喻、拟人、顶针、对仗等修辞手法运用是如何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的,让学生试着自己换词写句,分析其中表达的异同处。诵读采用小组分工的方式进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说出自己的体会,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在反复多次的情境性诵读中,让学生基本把握情节的起伏,事件的转折,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以真实的生活情境还原故事,让《木兰诗》与孩子们的生活贴近,从而使孩子的情感与课文水乳交融】提出背诵要求,让学生选择某一情节背诵,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设定角色:如果我是花木兰);鼓励学生当堂成诵,通背全篇。【名篇背诵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第一课时中安排的大量诵读范读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对文本最大限度的记忆,留下最深刻的语言印象。】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花木兰 》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二、赏析本文写作方式、语言特色,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一般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 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赏析本文写作方式、语言特色,了解南北朝乐府民歌一般艺术特征。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片段,与《木兰诗》比较人物形象。 明确:电影中的花木兰——不守礼法,经常闹笑话 课文中的花木兰——女儿性情,英雄气概 【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思路——动画片与课本中的主人公都是花木兰,应该有相似之处,那么相似之处在什么地方呢?而动画片和课文比较看起来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的差异又在什么地方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从而将人物的分析引到深处。】 二、在回归文本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深入探讨人物形象。 1.花木兰是英雄,那么她是被塑造成了一个“高大英武的战斗英雄”了吗? 【此问要求学生结合课本中对木兰的具体描写进行解读,同座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能对抽象了的“英雄”形象进行还原,锻炼文本解读能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明确:花木兰参加战争,但她作战的英勇并没有被作者当做主要内容来表现,文中直接写到的战争的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而将笔墨更多地用在木兰对父亲的担心(卷卷有爷名),参军的准备(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父母的思念(旦辞暮宿不闻但闻),以及以及凯旋归来后的家庭欢乐(尤其是木兰换衣化妆一段)。 2.花木兰既是英雄,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英雄,她的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对学生文本分析能力的进一步要求,能够从细节的地方“见微知著”,深入提炼作品主题思想,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逻辑思考。】 明确:①女性英雄②平民英雄 战争的责任并不在于花木兰,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的责任,也就是男性的责任。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是家庭的更是国家的。当她为国立功(策勋十二转)后,没有像一般以男性主人公的作品那样光宗耀祖、富贵返乡,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匹快马以外别无他求。木兰这个英雄,是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这些都突出的表现了花木兰的平民英雄姿态! 更为深刻的是,在最后的结尾部分花木兰不但恢复了平民百姓身份,而且恢复了女性的身份,从她归家后的一系列梳妆打扮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对于征战的功勋她并不在乎,全文中唯一表现她的得意之处是“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于自己成功地掩盖了女性性别,木兰是很得意的,对于男性得意的调侃可以见出女性细腻的心理优越。 三、从修辞手法、写作方式上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具体例子感知乐府诗歌初期天真朴素的情趣。 1.文中惜墨如金的句子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战争场面却如此节俭笔墨呢?如果我们把战争场面铺叙开来可以怎么写?简写与铺叙分别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你觉得本文采用哪种方式更好,说出自己的理由。 【开放性问题,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想象。】 2.文中哪些地方用到铺张的描写?这些语句能否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来?作者这种写法是不是太夸张太拖沓了? 【对诗中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结合南北朝民歌中对铺张手法的惯用,让学生对“天然朴素稚拙”的审美感觉产生感性的认识。】 明确: 这种铺张(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东阁西阁、所思所忆)不用比喻,也没有直接的抒情,只用铺张的叙述传达了一种非常天真的、稚拙的、朴素的、赞赏的情趣。南北朝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如:“江南可采莲,采莲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群,紫绮为上襦。” 3.文中既有非常口语化的表达(如上2),也有一些非常精工的对仗和很好的比喻手法,他们表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木兰诗》与一般的南北朝民歌不同之处正在于它的表达中有一些高度凝练的语言,像是标准的对仗(平仄相压)、精妙的比喻等,这正是文人创作特色的显现。这里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注意,体会修辞对内容表达的作用——更加准确、简练、有力。】 明确: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起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标准的对仗。精选四个名词和两个动词,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意象整体,传达出行军气势和军旅苦寒的感受。对仗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紧密有张力,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雌雄!”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报效国家的事件比作双兔傍地走,前者是“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诗女郎”,后者是“不能辩雌雄”。阐明了文章的中心——女性一样可以承担起男性对于家和国的重担!而此段精妙的语言从此就凝成了一个流传后世的成语:扑朔迷离。布置作业:仿照《木兰诗》的写作手法对下面一首民歌进行扩充改写,要求写成记叙文,文白不限,字数不限,要求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表达准确。【设计意图:1.体味我国古代的女子英雄主义;2.以仿写的方式练习写作技能】“李波小妹字雍容, 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妹歌》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时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黄河,母亲河》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为此活动,设计的一条富有感染力的主题词.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之水,中华民族的乳汁。1、请写出两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请概述一个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故事:大禹治水:大禹为了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3.请写出三个有关黄河的谚语、俗语、成语。跳进黄河洗不清。河清海晏、泾渭分明班上要举行一次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请根据相关要求做好以下工作。1、 如果你是本次演出活动的节目主持人,请说一段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关于黄河的古诗词或民谣。2、 演出节目安排中,在小组合唱歌曲《我的中国心》之后,是张华同学朗诵自创诗歌《我心中的黄河》,请为这两个节目设计一个串联词。1、黄河,是文明的象征,可是,黄河也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灾难。下面这两则有关黄河的材料,你读后会有什么感受呢?(不超过20字)①昔日的黄河,两岸树影婆娑,人们看到的是千里的碧波,万里的麦浪,是片片的果树,满园的瓜香;听到的是儿童的短笛,农民的笑声。②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依旧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乎乎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河水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虽然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黄河却污染。2、班上要召开一次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请你为这一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她养育了多少的炎黄子孙。可如今,我们在一步步的壮大,母亲呢?她已经病了 大家都不知道吗?3、针对黄河断流河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之水,中华民族的乳汁。4、请你就如何缓解黄河断流问题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a.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 b.坚持节水方针,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节水型产业; c.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d.加快南水北调进程。五.假如你班要举行“黄河,母亲河”的课堂竞赛活动,你作为活动的主持人,试写出这次活动的竞赛方案。四个环节进行是:1.歌唱黄河比赛 2.黄河知识问答赛 3.黄河诗词朗诵赛 4.讲黄河故事比赛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