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考情分析
“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就是要求考生基于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或对文本主要信息与观点的把握,通过自我感悟和体验,立足文本并将其作为支撑,对文本中的问题或者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亮明自己的观点态度,阐明个人的辩证思维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
常见题型应对策略:
(1)比较类。此类题目更要求把握文本中的多则材料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多角度的异同比较。
(2)辨析类。此类题目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给出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
(3)启示类。此类题目对文本观点进行关联迁移,考查考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必备知识
【设问形式】
形式一:比较类。
(1)请依据文本谈谈材料X和材料Y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材料X和材料Y都提到“……”,但作用并不相同。
形式二:辨析类。
(1)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
(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个观点的认识。
形式三:启示类。
(1)本文某观点对你有哪些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2)某人认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答题步骤】
第一步,关联阅读,把握观点。
(1)在梳理层次、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握多则材料或全文的观点态度,也可透过材料标题快速抓住文本论题,进而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关联阅读,综合思考,把握材料间观点之间的关系或角度。
(3)依据文本在文中阐释的观点或对某一重要概念的论述,就某一现象所表露出的观点进行推断;或者分析比较其他论述语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第二步,亮明看法,理由充分。
(1)亮明看法。对于文本观点或其他论述语料观点的是非正误表明自己的看法,回答“对”还是“错”,“同”还是“异”。
(2)阐明理由。结合文本材料或其他论述语料进行具体分析论证,避免离开材料去做漫无边际的分析,或者用自己的一些与题干中观点缺乏关联性的生活感受强行介入,或者使用没有依据的材料。
【方法技巧】
(1)审清题干指向意识。
审清题干更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正误,还是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作出评价等探究方向。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针对某社会现象”“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针对某社会现象”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感受。
(2)明确表达观点意识。
提出个人的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明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比如对于辨析类探究题,首先要明确“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阐述理由,做到有理有据。
(3)注重引用论据意识。
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或对其他论述语料观点作出评判,绝对不可主观臆断。明确观点、看法之后,应先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然后由文本论据引申到生活实际或其他论述语料观点。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
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治国顺乎民性,休养生息。治身以学养性,行循自然。
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
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
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乳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济众”。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
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孔子既强调“克己复礼”,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仁与行,必须落实于精神与生活之间。
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选自《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材料二:
中国有着悠久的知识分子传统,可以在儒道文化中找到根源。
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儒家知识分子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儒家传统文化深刻地形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给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理念、精神人格等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具体来讲,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
以上可以说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的正能量,但是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奠定了儒家士人忠君的理念,君王如果不行仁政,士人臣子只能劝诚、谏言,无论如何不能有不忠之心。
道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影响:如果说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士人成为立法者和合作者,那么道家思想则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带有更多的避世者和逍遥者的色彩。
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但是另一方面,道家的“无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审美自由人格的塑造。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道家对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影响了无数在儒家仕途上艰难前行的士人,从归隐回园的陶渊明到钟情山水的谢灵运,从旷达超然的苏东坡到一心报国的陆放翁,道家思想成为儒家最好的补充,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平衡和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分裂的人格”弥合起来。
(选自人民网《儒道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1.【考点: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具体方法不同,但二者都立足于救世,相互补充,互为辩证。
B.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二者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影响均利弊共存。
C.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导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成为避世者和逍遥者。
D.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心灵自由。
2.【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儒道文化二者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
C.仁、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
D.儒道互补、彻底解决了古往今来士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的矛盾与纠结.
3.【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语句能诠释“儒道融合”的一项是
A.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避趋之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当代知识青年,你认为应该如何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1.C【解析】C项“道家思想使知识分子成为权势的奴婢……”张冠李戴。材料二第四段“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家思想。
2.D 【解析】D项“彻底解决了”曲解文意。材料二最后一段“为士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庙堂与山水之间、入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和苦闷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只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没说“彻底解决”。
3.A【解析】A项意思是指受到聘用就出任,不受聘用就隐居。体现了儒道融合;B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C项强调的是儒家思想;D项是道家思想。
4.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首先提出观点: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然后进行分述: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最后总结,阐明二者之间的互补和辩证关系,收束全文。
【解析】材料一共有10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第1段为总说,“‘道’与‘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首先提出观点: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然后2至9段进行分述:其中2至6段,“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阐述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表现为“上善”“无为”“复性”;第7至9段,“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阐述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必须形之于“德”,导之于“礼”,成之于“行”。
最后第10段总结,“综上所论,‘道’和‘仁’都立足于救世,因而构成辩证性关联”阐明二者之间的互补和辩证关系,收束全文。
5.示例:儒家: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修身养性,重视自我修养。同时,摒弃忠君颂圣意识,避免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
道家:一是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二是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同时,避免沾染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
【解析】儒家:结合材料二“一是对‘道’的追求和担当;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治国平天下’;三是儒家知识分子对自我修养的极端重视”“儒家文化也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根深蒂固的忠君硕圣意识使知识分子很容易成为权势的奴婢,丧失宝贵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概括出三点答案。
道家:结合材料二“首先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使士人在不得志之时可以避世者自居。从积极的一方面说,‘无为’的思想使传统士人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概括出:一是在仕途不顺之时能够以退为进,韬光养晦,不急不躁,不气不馁,以辩证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面对逆境和挫折;
结合材料二“道家更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引导人们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道家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使中国知识分子很容易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概括出:二是重视自然审美人格的塑造,在自然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不在意他人的评判,不在意种种世俗价值观念对人的规定和束缚,回归自然的本性,达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同时,避免沾染浓厚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染上“软骨病”和“人格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