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决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材料二认为“礼”中有诸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优秀合理成分,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
C.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D.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形象地表现出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对人的压抑与扭曲。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归去来
韩少功
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
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
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
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
“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
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
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①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
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
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
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
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信信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
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
“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
“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
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天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
“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
“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
“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②,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
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
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
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
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电话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
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
(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
【注释】①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
B.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
C.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
D.四妹子指责“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
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
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
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
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
9.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1高一上·番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双划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B.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C.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D.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下,指的是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本文指代帝王。
B.四海,古时一般指东、南、西和北海,后泛指全国各地,现也指世界各地。
C.《六经》,一般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经》《书经》(也称为《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吕氏春秋》。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多用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非常好学。他年少开始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
B.程颐深受皇帝赏识。皇帝请他入宫讲学,程颐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并不时规劝君主,提醒君主把善念推广至全天下。
C.程颐重视礼制。宋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即便过冬至,程颐也提醒宋哲宗不要庆贺,使得宋哲宗大为不悦。
D.程颐学问深厚且诲人不倦,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儒学大家,培养了许多对后世很有影响的知名学者。
13.程颐在给宋神宗的奏疏中写道:“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与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哪句话在道理上有相似之处?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蜀僧濬①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③,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听颖师④弹琴(节选)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释】①蜀僧濬,蜀地一位名叫濬的僧人。②绿绮,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③流水,这里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④颖师,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联交代蜀僧来自峨眉山,弹奏之琴名贵,寥寥数笔就把这位音乐家的气派写了出来,从而表现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李诗巧用“高山流水”的典故,一方面写出琴声涤荡了诗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琴声让诗人与蜀僧互生知音之感。
C.韩诗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两句写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忽然出现,这样以视觉写听觉的手法,增添了琴声的魅力。
D.韩诗着重描写琴音的变化,琴声一开始轻柔婉转,接着又高亢不已,随后变为喧闹之声,又变为低音,最后高到极点。
16.古人摹写音乐,贵在如音在耳。上面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时所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17.(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一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建筑,其中“ , ?”两句把桥比作龙。
(3)《赤壁赋》用“ , ”表达希望与仙人相交往、与月亮同在的希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期,深圳市春田中学高一学生组织了一次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研究,小王同学对家乡15个工业园区“青年打工者的业余时间支配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下面是依据调查数据绘制的图表,请阅读图表完成题目。
青年打工者业余时间支配情况调查统计表(男500人,女500人)
内容 年青男打工者 比例(%) 年青女打工者 比例(%)
泡网吧 391 78.2 301 60.2
手机聊天 311 62.2 397 79.4
逛街购物 179 35.8 171 34.2
文体活动 58 11.6 47 9.4
进修学习 32 6.4 37 7.4
21.请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结论,不得出现图表中的数字,不超过80个字
22.请根据上述结论,给打工者所在的企业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人黄庭坚亦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现代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吗?”类似的托辞远不止这些。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建议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封关于阅读的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
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只是“可能”。
B.“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四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表述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可知,这两种观点不矛盾。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主要讲“礼”的作用,“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通过举出缅甸的一些地方风俗论证了“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观点,同时,举出“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例子,这里都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第二自然段中“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第四段中“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这两部分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法律与礼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对比,来说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同时,文中还运用了道理论证。第三段中“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生”,作者此处引用《论语 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从“礼治”和“法治”两个角度分别加以分析,阐明题干中的内容哪一部分是属于“礼治”所规范的,哪一部分“法治”所要求的。同时必须指出,“礼治”和“法治”的效力的不同,特别是“礼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
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一种约定俗成,人们自觉按照这种俗约去做,没有外界的强制和督促,这就体现了“礼治”的作用。
而“天价彩礼”的出现,虽有其原因,已经严重背离的正常社会常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而此时传统礼治却无法纠正这种现象。就如材料一最后一段“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所说的那样,当传统礼治不规范纠正这种行为时,《民法典》适时出现,有效地解决了高价彩礼问题。这就是法治。
【答案】6.D
7.C
8.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9.①“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
②“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
③“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
④“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色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错误。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
B.“虽然‘我’自报姓名”错误。“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
C.“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错误。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错误。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色的能力。
从叙述的视角来看,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黄治先的“我”,神使鬼差地来到一个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而整篇小说都以“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贯穿始终。
从叙述的方式上看,以“讲述”为主,如“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等,同时又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从叙述的节奏上看,有简约的概括叙述,如购买山货时的描写“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如详细的描述了洗澡的情节“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小说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这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归去来”其实是在“归去”的马眼镜和“归来”的黄治先之间、在梦幻般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在迷失和追寻之间苦苦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故“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
在和那些自认为认识“我”的人聊的过程中,“我”慢慢知道了那个叫马眼镜的人当时在这儿当过民办教师,好像还因为拒绝过一个姑娘朦胧的爱情而导致了姑娘的不幸;他还和眼前的这个叫艾八的人一起打过猎;好像还杀了一个村里叫“阳矮子”的无赖,为此甚至坐过大牢。故“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
而人在遭遇不幸、遇到困难或者内心郁结痛苦的时候,呼喊“妈妈”是一种本能;“妈妈”这声呼喊,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
【答案】10.B
11.C
12.C
13.第一问:人要长期不懈地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才能养成高尚的德行。
第二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①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
②(我们)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5)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0.句子大意是: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况且皇上有病,大臣难道可以不知道吗?”“累日”是修饰皇帝不到迩英殿的时间,属于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断开,排除AD;
“独坐”是“不当”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且”字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B。
11.C. “《吕氏春秋》”应为“《春秋》”,《春秋》是儒家经典,《吕氏春秋》是一部反映杂家思想的典籍。故答案为:C。
12.C. “宋哲宗大为不悦”无中生有。原文是“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文中并提及“宋哲宗大为不悦”这一内容。故答案为:C。
13.原文是“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是从学识修养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则说明应当改正小的过错;而“岁月积久”则强调了长时间积累的重要性。总之,这句话阐述的道理就是:人要长期不懈地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才能养成高尚的德行。此句与《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接近,劝学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14.1)题得分点有:“不次”,越级,破格;“擢以不次”,状语后置句;“矜式”,示范,效法。2)题得分点有:“如”,往、去;“万顷”,江面、江水;“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答案】15.D
16.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李诗中“如听万壑松”一句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为喻,表现出琴声的清越宏远,韩诗则运用一系列比喻表现琴声的高低变化。②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李诗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韩诗“湿衣泪滂滂”“无以冰炭置我肠”等句写诗人听琴后的反应与感受,从侧面表现出琴声的动人效果,使诗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最后高到极点”错误。从韩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看出,琴声在最后是往下走,不是“高到极点”。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听蜀僧濬弹琴》颔联写到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将琴声比作大自然的万壑松涛,表现出琴声的清越宏远。《听颖师弹琴(节选)》将琴声比作亲昵的小儿女的低语声、勇士赴战场杀敌擒王、浮云、柳絮、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凤凰引吭长鸣,运用这一系列比喻表现琴声的高低变化。
②都运用了侧面描写:《听蜀僧濬弹琴》颈联写到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的霜钟,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听颖师弹琴(节选)》中“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到: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写诗人听琴后的反应与感受,从侧面表现出琴声的动人效果,使诗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17.【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夙、寐、靡、挟、遨、长。
故答案为:⑴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⑵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⑶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18.B
19.C
20.D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近义实词辨析;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
故答案为:B。
19.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根据后面的文字“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以推知括号里是写甲骨文相对于铭文简化的原因,因此句式选用“由于……所以……”更好,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排除BD项;句子强调的应当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项把“相较于铸造的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当改成“对于文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排除BC项;“在甲骨文”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中”,即“在甲骨文中”,排除AC项;“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放到“它”后面,排除AB项。
故答案为:D。
【答案】21.①大多数青年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依靠电子产品消遣娱乐(或“泡网吧和手机聊天”);②其中男性更喜欢泡网吧,女性更喜欢用手机聊天。③青年打工者对参加文体活动和进修学习都不够重视。
22.建议:①企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②多举办培训班和学习班;③设立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要求概括图表的内容和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表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表的内容和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2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
表格是“青年打工者的业余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统计。
从表格看,年青男打工者中,78.2%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泡网吧;62.2%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手机聊天。年青女打工者中,60.2%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泡网吧;79.4%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手机聊天。由此可知:大多数青年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依靠电子产品消遣娱乐(或“泡网吧和手机聊天”);其中男性更喜欢泡网吧,女性更喜欢用手机聊天。
业余时间用于文体活动的年青男打工者只有11.6%,年青女打工者9.4%。业余时间用于进修学习的年青男打工者只有6.4%,年青女打工者只有7.4%。可知青年打工者对参加文体活动和进修学习都不够重视。
22.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打工者所在的企业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针对大多数青年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依靠电子产品消遣娱乐的情况,企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针对青年打工者对参加文体活动和进修学习都不够重视的情况,企业可以多举办培训班和学习班;设立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引用刘向、欧阳修、黄庭坚这些名人语句,表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写作时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或者事实论据来支撑论点。材料还列举了一些学生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考生可以合并归纳,作为反面论点进行“驳论”,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热爱阅读,应掌握和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如阅读以教材为基点,由内向外,逐渐扩大阅读范围;热爱阅读和准备高考是互促互进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刷题看似也在阅读,其实和我们提倡的阅读大相径庭;阅读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便于确定自己真正的理想大学在哪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为考上理想的高校创造条件,等等。
立意
1.阅读益智、益德、益人;
2.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3.读书是一种责任,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4.让文化之树常青,从阅读中汲取养分;
5.阅读,幸福生活的精神滋养;
6.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名片;
7.让阅读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泸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决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
B.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材料二认为“礼”中有诸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优秀合理成分,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
C.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D.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形象地表现出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对人的压抑与扭曲。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答案】1.C
2.B
3.D
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
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
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只是“可能”。
B.“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四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表述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可知,这两种观点不矛盾。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主要讲“礼”的作用,“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通过举出缅甸的一些地方风俗论证了“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观点,同时,举出“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例子,这里都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第二自然段中“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第四段中“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这两部分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法律与礼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对比,来说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同时,文中还运用了道理论证。第三段中“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生”,作者此处引用《论语 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从“礼治”和“法治”两个角度分别加以分析,阐明题干中的内容哪一部分是属于“礼治”所规范的,哪一部分“法治”所要求的。同时必须指出,“礼治”和“法治”的效力的不同,特别是“礼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
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一种约定俗成,人们自觉按照这种俗约去做,没有外界的强制和督促,这就体现了“礼治”的作用。
而“天价彩礼”的出现,虽有其原因,已经严重背离的正常社会常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而此时传统礼治却无法纠正这种现象。就如材料一最后一段“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所说的那样,当传统礼治不规范纠正这种行为时,《民法典》适时出现,有效地解决了高价彩礼问题。这就是法治。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归去来
韩少功
很多人说过,他们有时第一次到了某个地方,却觉得那地方很眼熟,奇怪之余不知道是何原因。现在,我也得到这种体会。
互相紧紧地挤靠在一起的民居房屋,厚实的石墙,开得又高又小的窗户……这一切居然越看越眼熟。见鬼,我到底来过这里没有呢?让我来测试一下吧:在油榨房边往左一折,也许可以看见一棵老树,银杏或者是樟树,已经被雷电劈死。片刻之后,预测竟然被证实!凉气突然从我的脚跟上升,直冲我的后脑。
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
更奇怪的是,山民们似乎都认识我。刚才我扎起裤脚探着石头过溪水时,一个汉子见我脚下溜溜滑滑,就从路边瓜地里拔出一根树枝,远远地丢给我,莫名其妙地露出一口黄牙,笑了笑。“来了?怕有上十年了吧?”“到屋里去坐吧,三贵在门前犁秧田。”他的屋在哪里?三贵又是谁?我糊涂了。
我走上一个坡,几个女人在地坪中翻打豆荚。一位大嫂看到了我:“这不是马……”
“马眼镜。”另一个提醒她。觉得这个名字好笑,她们都笑了。我很快察觉到,她们都把我错当成“马眼镜”。也许那家伙同我长得很像,也躲在眼镜片后面看人。
他是什么人?我需要去设想和伪装他吗?从女人们的笑脸来看,我今天的吃和住是不成问题了,谢天谢地。当一个什么姓马的也不坏。回答关于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让女人们惊讶或惋惜一阵,不费多少气力。
大嫂把我引进家里,端上油茶。“马知青①呵,我家公公他老是挂牵你,说你仁义,有天良。你给他的那件袄子,他穿了好几个冬天。他故了,我就把它改了条棉裤,满崽又穿……”
屋里又进来一个乡亲。“马同志呵,哎哟哟,呵呀呀……何时来的?”我想说我根本不姓马,姓黄,叫黄治先,也不是来寻访故地的,只是进山来随便问问山货,做点生意。
“还识得吾吧?吾叫艾八,一起种过田的,还同你去赶过肉的,记不记得?那次吾要安山神,你说是迷信,不让我敬香和念诀。结果还不是?野猪毛都没打到一根……”艾八搬出一个葫芦,向我大碗大碗敬酒,“你当夜校民师那阵发的书,吾还存着哩……对了,那个阳矮子究竟是不是你杀的?”
阳矮子?我头盖骨乍地一紧,口腔也僵硬,连连摇头。我压根儿不姓马,也没见过什么阳矮子?“这就怪了,”见我否认,他似乎有点怀疑,又不无遗憾,“都说是你杀的。那家伙是条两头蛇,该杀!”我现在相信,我确实没有来过这里。
晚饭做得很隆重。牛肉和猪肉都大模大样,神气十足。席间我继续充当马眼镜,应邀唱了几首歌,谈了些城里的故事,生意之事当然也在偷偷进行。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至于药材,今年药材好是好,但国家药材站统一收购,我果然没法插手。突然,一位老人进屋来,说他以前托我买过染布的颜料,欠了我两块多钱,现在是特意来还钱的,还请我明天去他家吃饭。
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
……巨大的月亮冒出来,寨子里的狗好像很吃惊,信信地叫唤。我踏着树影筛下的月光,踏着水藻浮萍似的圈圈点点,向村口的溪边走去。此情此景,使我猜测溪边应该坐着一个人。
溪边老树下果然有人影。“是小马哥?”
“是我!”我居然应答得并不慌张,“你……是谁?”
“四妹子。”她突然沉默了,望着溪那边的水榨房,声音有些异样,“你为什么还要回来呢?为什么不忘记这个地方呢?吾姐好恨你……”
我紧张地回望村里的灯光,有点想逃之天夭。“对不起,我有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一直说不清楚……”
“你傻呵?你疯呵?那天你为哪样要往她背篓里放苞谷呢?女儿家的背篓,能随便放东西么?她给了你一根头发,你也不晓得?你教她扎针……你还教她读书?你们城里人,是没情义的!”
“你不要这样说。我……我不懂,不懂这里的规矩;我只是……想要她帮忙,让她背些苞谷。”
“就是,就是!”她跺着脚,哭得更伤心了,“你要是早说一句话,事情也不会这样。吾姐已变成了一只鸟,天天在这里叫你。你听见没有?”月光下,我看见她的背脊在起伏,落下来的头发在抖动。树上确实有只鸟在叫唤:“行不得也哥哥②,行不得也哥哥-—”声音孤零零地射入高空,又忽悠悠飘入群山,坠入树林。
我走了,我几乎像是潜逃,没给村里任何人告别。整个村寨莫名其妙地使我窒息,使我惊乱,使我似梦似醒,我必须逃走,一刻也不能耽误。
走到山头上,我回头看了看,又见村口那棵死于雷电的老树,伸展的枯枝,像痉挛的手指,要在空中抓住什么。毫无疑问,手的主人在多年前倒下,变成了山脉,但它还在挣扎,永远地举起一只手。
进了县城的旅社,我做了个梦,梦见我还在皱巴巴的山路上走着。不知为什么,这条路总是在延伸,似乎总也走不到头。我看看手腕上的日历表,已经走了一小时,一天,两天,三天……可脚下还是黄土路,长得令人绝望。
我惊醒过来,最后向朋友挂了个长途电话。我本想问问他在牌桌上的战绩,一出口却成了帮四妹子打听卫生学校招生的事。朋友在电话里称我“黄治先”,我愕然,脑子里空空荡荡。是的,我眼下在县城一家小旅社里。过道里有一盏蚊虫扑绕的昏灯,有一排临时加床和疲倦的旅客们。就在我话筒之下,还有个呼呼打鼾的胖大脑袋。可是——这世界上还有个叫黄治先的人?而这个黄治先就是我?
我累了,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巨大的我了。妈妈!
(原载于1985年6月的《上海文学》,有删改)
【注释】①知青:知识青年的简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从城市到农村或农垦兵团去劳动和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股从脚跟上升而后直冲后脑的凉气,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
B.虽然“我”自报姓名,但是山民们却只相信他们自己的眼睛,始终把“我”当成马眼镜。
C.原本只是来问山货、做生意的“我”,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
D.四妹子指责“我”,是因为她也以为“我”是马眼镜,且认为姐姐的悲剧与“我”有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开篇,写“我”来到似曾相识的山村后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既营造了神秘氛围,又吊足了读者胃口。
B.小说主要通过不同山民的语言描写,复原了马眼镜在山村里种田打猎、铲除恶人、举办夜校、教民扎针等生活片段,刻画出马眼镜善良、热情、有正义感的知青形象。
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围绕中心事件,依照时间顺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并运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
D.小说构思巧妙,设置了今昔交织的两个时空:长得像马眼镜的“我”如今来到山村,感受细腻而真实;长得像“我”的马眼镜曾经来到山村,往事立体而丰富。
8.请简要分析本文在叙述方面的艺术特色。
9.如何理解小说的最后一段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D
7.C
8.①在叙述的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叙事,通篇贯穿“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②在叙述腔调上,以“讲述”为主,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③在叙述的速度上,有简约的概括叙述,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9.①“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
②“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
③“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
④“妈妈”这声呼喊,既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色的能力。叙述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叙述手法等几种。叙述人称包含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叙述手法包括抑扬、对比、衬托、铺垫、照应、线索等。叙述技巧的作用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源自‘我’初到某地感到毫无新意的庸常和乏味”错误。凉气源自初到某处竟越看越眼熟的惊讶和恐惧。
B.“虽然‘我’自报姓名”错误。“我”曾打算但并未自报姓名,加之跟“马眼镜”长得实在太像了,故被误认。
C.“在名、利、色等诱惑之下,欺骗山民后仓皇逃离”错误。进到山村后,“我”为了实际的利益,默认自己是马眼镜,有意无意地利用了村民对马眼镜的感情,但并没有什么名和色的诱惑。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采用较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错误。小说的写法较为新颖,带有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的痕迹。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色的能力。
从叙述的视角来看,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黄治先的“我”,神使鬼差地来到一个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而整篇小说都以“我”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贯穿始终。
从叙述的方式上看,以“讲述”为主,如“我一定没有来过这里,绝不可能。我脑子还管用。那么眼前的一切也许是在电影里看过?听朋友们说过?或是曾在梦中相遇……我慌慌地回忆着”“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我蠢头蠢脑地也许想得太多了”等,同时又夹杂着叙述者的情感和判断。
从叙述的节奏上看,有简约的概括叙述,如购买山货时的描写“我谈到了香米,他们根本不肯出价钱,简直是要白送”;也有丰盈的详细描写,如详细的描述了洗澡的情节“饭后,山民们说什么也要我洗个澡。我怀疑这是不是当地的风俗,得装得很懂,很配合。在盛满热水的木桶里洗着洗着,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小说叙述张弛有度,快慢相间,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这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归去来”其实是在“归去”的马眼镜和“归来”的黄治先之间、在梦幻般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在迷失和追寻之间苦苦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故“我”的累,主要源自精神方面的困扰和压力;“永远也走不出”则表明这种“累”对“我”影响之深刻和长久。
在和那些自认为认识“我”的人聊的过程中,“我”慢慢知道了那个叫马眼镜的人当时在这儿当过民办教师,好像还因为拒绝过一个姑娘朦胧的爱情而导致了姑娘的不幸;他还和眼前的这个叫艾八的人一起打过猎;好像还杀了一个村里叫“阳矮子”的无赖,为此甚至坐过大牢。故“巨大的我”在这里是指山民群体记忆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形成巨大反差,使“我”感到惊乱和窒息。
而人在遭遇不幸、遇到困难或者内心郁结痛苦的时候,呼喊“妈妈”是一种本能;“妈妈”这声呼喊,是“我”向生命母体的本能倾诉,更是对“文化母体”的自然回归,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1高一上·番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双划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B.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C.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D.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阙下,指的是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本文指代帝王。
B.四海,古时一般指东、南、西和北海,后泛指全国各地,现也指世界各地。
C.《六经》,一般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即《诗经》《书经》(也称为《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吕氏春秋》。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多用来泛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非常好学。他年少开始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
B.程颐深受皇帝赏识。皇帝请他入宫讲学,程颐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并不时规劝君主,提醒君主把善念推广至全天下。
C.程颐重视礼制。宋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即便过冬至,程颐也提醒宋哲宗不要庆贺,使得宋哲宗大为不悦。
D.程颐学问深厚且诲人不倦,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儒学大家,培养了许多对后世很有影响的知名学者。
13.程颐在给宋神宗的奏疏中写道:“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与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哪句话在道理上有相似之处?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答案】10.B
11.C
12.C
13.第一问:人要长期不懈地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才能养成高尚的德行。
第二问: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4.①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
②(我们)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知识点】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5)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0.句子大意是: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况且皇上有病,大臣难道可以不知道吗?”“累日”是修饰皇帝不到迩英殿的时间,属于后置状语,不能与前面断开,排除AD;
“独坐”是“不当”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且”字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B。
11.C. “《吕氏春秋》”应为“《春秋》”,《春秋》是儒家经典,《吕氏春秋》是一部反映杂家思想的典籍。故答案为:C。
12.C. “宋哲宗大为不悦”无中生有。原文是“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文中并提及“宋哲宗大为不悦”这一内容。故答案为:C。
13.原文是“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是从学识修养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则说明应当改正小的过错;而“岁月积久”则强调了长时间积累的重要性。总之,这句话阐述的道理就是:人要长期不懈地修身养性,积善改过,才能养成高尚的德行。此句与《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接近,劝学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14.1)题得分点有:“不次”,越级,破格;“擢以不次”,状语后置句;“矜式”,示范,效法。2)题得分点有:“如”,往、去;“万顷”,江面、江水;“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听蜀僧濬①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③,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听颖师④弹琴(节选)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释】①蜀僧濬,蜀地一位名叫濬的僧人。②绿绮,琴名。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③流水,这里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④颖师,一位善于弹琴的和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联交代蜀僧来自峨眉山,弹奏之琴名贵,寥寥数笔就把这位音乐家的气派写了出来,从而表现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李诗巧用“高山流水”的典故,一方面写出琴声涤荡了诗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琴声让诗人与蜀僧互生知音之感。
C.韩诗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两句写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忽然出现,这样以视觉写听觉的手法,增添了琴声的魅力。
D.韩诗着重描写琴音的变化,琴声一开始轻柔婉转,接着又高亢不已,随后变为喧闹之声,又变为低音,最后高到极点。
16.古人摹写音乐,贵在如音在耳。上面两首诗在描写音乐时所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李诗中“如听万壑松”一句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为喻,表现出琴声的清越宏远,韩诗则运用一系列比喻表现琴声的高低变化。②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李诗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韩诗“湿衣泪滂滂”“无以冰炭置我肠”等句写诗人听琴后的反应与感受,从侧面表现出琴声的动人效果,使诗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最后高到极点”错误。从韩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看出,琴声在最后是往下走,不是“高到极点”。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听蜀僧濬弹琴》颔联写到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将琴声比作大自然的万壑松涛,表现出琴声的清越宏远。《听颖师弹琴(节选)》将琴声比作亲昵的小儿女的低语声、勇士赴战场杀敌擒王、浮云、柳絮、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凤凰引吭长鸣,运用这一系列比喻表现琴声的高低变化。
②都运用了侧面描写:《听蜀僧濬弹琴》颈联写到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的霜钟,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听颖师弹琴(节选)》中“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到:自从颖师开始弹琴,就被其琴声所深深感动,起坐不安。眼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浸湿了衣襟,只能伸手制止,不愿再听。颖师确实是有才能的人,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写诗人听琴后的反应与感受,从侧面表现出琴声的动人效果,使诗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17.(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一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建筑,其中“ , ?”两句把桥比作龙。
(3)《赤壁赋》用“ , ”表达希望与仙人相交往、与月亮同在的希冀。
【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夙、寐、靡、挟、遨、长。
故答案为:⑴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⑵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⑶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______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 “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___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_____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从出土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 ),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_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映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以及 容易 尚且 然而
B.乃至 容易 仍然 虽然
C.以及 易于 仍然 然而
D.乃至 易于 尚且 虽然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
B.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这是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的
C.由于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比较困难,所以相较于铸造的青铜器铭文
D.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相较于铸造青铜器铭文而言,比较困难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B.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
C.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D.就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中基本都已出现,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答案】18.B
19.C
20.D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近义实词辨析;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以及”,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语境中是“宁夏”是相对偏远的地方,应选“乃至”。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易于”,指可能性很大。语境中说竹简腐烂的可能性很大,选哪个都可以。
“尚且”,副词,表示依旧、仍然。“仍然”,表示情况持续不变或恢复原状。语境是说至今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简,表示情况持续,选“仍然”。
“虽然”,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后面有“但是”,可知应选“虽然”。
故答案为:B。
19.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根据后面的文字“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可以推知括号里是写甲骨文相对于铭文简化的原因,因此句式选用“由于……所以……”更好,且主语应当是“甲骨文”,排除BD项;句子强调的应当是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困难,所以相较于铭文来说,甲骨文的字体简化较多,A项把“相较于铸造的铭文”放在前面不恰当,排除A项。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对于文字本身来说”句式杂糅,应当改成“对于文字本身”或“就文字本身来说”,排除BC项;“在甲骨文”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后面加上“中”,即“在甲骨文中”,排除AC项;“已经说明它是成熟的文字”中“已经”语序不当,放到“它”后面,排除AB项。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期,深圳市春田中学高一学生组织了一次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研究,小王同学对家乡15个工业园区“青年打工者的业余时间支配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下面是依据调查数据绘制的图表,请阅读图表完成题目。
青年打工者业余时间支配情况调查统计表(男500人,女500人)
内容 年青男打工者 比例(%) 年青女打工者 比例(%)
泡网吧 391 78.2 301 60.2
手机聊天 311 62.2 397 79.4
逛街购物 179 35.8 171 34.2
文体活动 58 11.6 47 9.4
进修学习 32 6.4 37 7.4
21.请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结论,不得出现图表中的数字,不超过80个字
22.请根据上述结论,给打工者所在的企业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21.①大多数青年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依靠电子产品消遣娱乐(或“泡网吧和手机聊天”);②其中男性更喜欢泡网吧,女性更喜欢用手机聊天。③青年打工者对参加文体活动和进修学习都不够重视。
22.建议:①企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②多举办培训班和学习班;③设立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要求概括图表的内容和寓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表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表的内容和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2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
表格是“青年打工者的业余时间支配情况”的调查统计。
从表格看,年青男打工者中,78.2%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泡网吧;62.2%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手机聊天。年青女打工者中,60.2%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泡网吧;79.4%的人业余时间用于手机聊天。由此可知:大多数青年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依靠电子产品消遣娱乐(或“泡网吧和手机聊天”);其中男性更喜欢泡网吧,女性更喜欢用手机聊天。
业余时间用于文体活动的年青男打工者只有11.6%,年青女打工者9.4%。业余时间用于进修学习的年青男打工者只有6.4%,年青女打工者只有7.4%。可知青年打工者对参加文体活动和进修学习都不够重视。
22.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转化的能力。
本题要求给打工者所在的企业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针对大多数青年打工者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依靠电子产品消遣娱乐的情况,企业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针对青年打工者对参加文体活动和进修学习都不够重视的情况,企业可以多举办培训班和学习班;设立图书阅览室等学习场所。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向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宋人黄庭坚亦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现代有研究表明,爱阅读的人常有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语言丰富、思维缜密;不阅读的人往往想法简单、语言贫乏,甚至细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吗?”类似的托辞远不止这些。
针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建议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封关于阅读的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引用刘向、欧阳修、黄庭坚这些名人语句,表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写作时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或者事实论据来支撑论点。材料还列举了一些学生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考生可以合并归纳,作为反面论点进行“驳论”,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热爱阅读,应掌握和使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如阅读以教材为基点,由内向外,逐渐扩大阅读范围;热爱阅读和准备高考是互促互进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刷题看似也在阅读,其实和我们提倡的阅读大相径庭;阅读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便于确定自己真正的理想大学在哪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从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为考上理想的高校创造条件,等等。
立意
1.阅读益智、益德、益人;
2.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3.读书是一种责任,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4.让文化之树常青,从阅读中汲取养分;
5.阅读,幸福生活的精神滋养;
6.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名片;
7.让阅读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