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小题狂练一刻钟
17 剖析种群与群落
(时间:15分钟)
1.(2021·福建龙岩质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形增长曲线的K值大于“S”形增长曲线的K值
B.山坡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C.调查农田中田鼠的丰富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D.弃耕农田和沙丘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解析 “J”形增长曲线无K值,A错误;山坡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引起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正确;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范畴,田鼠是一个物种,C错误;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错误。
2.(2021·东北三校联考)如图是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后,此地狼尾草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狼尾草初始种群密度大于0,说明退耕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A~B时间段内狼尾草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内斗争加剧
C.若长期维持在B~C时间段对应的条件下,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维持恒定不变
D.C~D时间段内由于灌木的竞争,狼尾草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答案 C
解析 狼尾草初始种群密度大于0,说明退耕后该地保留有原来的土壤条件和部分植物,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正确;A~B时间段内,狼尾草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加,说明狼尾草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B时间段内由于其种群数量增多,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故其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B~C时间段内,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若长期维持在B~C时间段对应的条件下,狼尾草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种群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图中在C时出现灌木,灌木和狼尾草会竞争阳光、养分和生存空间等资源,会使狼尾草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正确。
3.(2021·重庆一中质检)一个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限制大草履虫种群K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的研究中,提出了4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探究限制因素是生存空间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溶液量不同
B.实验中应检测大草履虫消耗营养物质的速率
C.实验中应保持环境温度、氧气浓度、大草履虫的起始数量等相同
D.在探究限制因素是食物条件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营养液浓度不同
答案 B
解析 注意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题探究的是限制K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因此其自变量为生存空间或食物条件,而因变量则为草履虫K值的大小。
4.(2021·河北邯郸质检)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科研工作者在不同时间调查了某种群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其中K值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N值是调查的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调查时间 T1 T2 T3 T4 T5
N值 400 1 015 1 537 2 368 2 675
1- 0.87 0.67 0.5 0.23 0.13
A.T4~T5期间,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3 074
C.(1-)可以代表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资源量
D.T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可能与T3~T5期间的某一时间点相同
答案 A
解析 T4~T5期间,该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由1-=0.5可知,N==1 537,即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3 074,B正确;(1-)越小,表示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因此(1-)可代表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资源量,C正确;T1~T3期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T3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T3~T5期间,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故T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可能与T3~T5期间的某一时间点相同,D正确。
5.(2021·1月八省联考河北卷,10)猕猴为某岛屿生境中重要的动物类群,近40年调查发现猕猴种群最初集中分布于岛屿西南一侧,目前岛屿各区域均有分布。根据已有数据并利用模型模拟理想环境中未来60年内猕猴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
B.地理环境封闭是限制猕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的关键因素
C.目前该岛屿猕猴种群分布类型为均匀型
D.若该岛屿生境遭到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猕猴遗传多样性将下降
答案 C
解析 该岛屿各区域都有猕猴分布,但是由于猕猴集群生活的习性及环境资源的不均匀,猕猴在各区域仍然呈集群分布,C错误。
6.(2021·山西晋中联考)如图表示某林区在遭受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和乔木植物的恢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B.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完全被灌木取代,灌木又完全被乔木取代
C.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物种种类与原来一致
答案 A
解析 结合柱形图可知,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A正确;该地区恢复过程中,会发生优势取代,但不是取而代之,B错误;1996年该地区群落已经形成垂直结构,C错误;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可能会产生原来不存在的新物种,D错误。
7.(2021·1月八省联考福建卷,11)由于环境变化,2004年后某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逐年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保护区在2007年开始加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在1996~2009年间科研人员调查了该保护区内某种珍稀候鸟的数量变化,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
B.2004~2007年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D.统计繁殖成鸟的数量可以研究出生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2004年后该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逐年变差,生物种类减少,鸟类生存受到影响,从图中也可看出2004~2007年间该种候鸟秋季种群数量和春季繁殖成鸟数量均有下降,说明该种候鸟种群的K值下降,A正确;由于2004~2007年间水质逐年变差,生物种类减少,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正确;由题图可知,1996~2004年间,该种候鸟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种内斗争逐渐增强,C错误;繁殖成鸟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生率的变化,故统计繁殖成鸟的数量可以研究出生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