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考生物小题狂练一刻钟
4 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应用
(时间:15分钟)
1.(2021·河南顶级名校联考)下列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O2结合的[H]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B.细胞呼吸产生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比,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ATP比较少
D.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比值越大,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就越多
答案 D
解析 与O2结合的[H]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A错误;细胞呼吸产生CO2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ATP的量相当,C错误;消耗O2和产生CO2的比值越大,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就越多,D正确。
2.(2021·山东烟台市调研)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被发现的唯一能够在人胃里生存的细菌,目前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常用方法是: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为NH3和CO2,检测人员通过检测受试者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13C来判断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脲酶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
B.脲酶在远低于其最适pH的条件下不一定会失活
C.幽门螺旋杆菌细胞膜上不含蛋白质,所以不受强酸环境的影响
D.受试者呼出的含有13C的CO2是幽门螺旋杆菌有氧呼吸产生的
答案 A
解析 脲酶是一种蛋白质,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A正确;脲酶在远低于其最适pH的条件下一定会失活,B错误;幽门螺旋杆菌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C错误;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3.(2021·哈尔滨师大附中调研)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入空气组和未通入空气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B.可用乳酸菌替代酵母菌来探究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
C.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来判断CO2的生成快慢
D.根据放出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 B
解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属于对比实验,通入空气组和无氧组相互对照,A正确;乳酸菌是厌氧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不能替代酵母菌探究细胞的两种呼吸方式,B错误;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越快,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的时间越短,C正确;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用放出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来判断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D正确。
4.(2021·江西九江调研)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细胞呼吸过程模型,下列有关该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同学所构建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该同学构建的一定是动物细胞呼吸模型
C.乳酸脱氢酶催化形成乳酸时会消耗ADP
D.氧气能够促进物质A跨膜运输进入线粒体
答案 D
解析 该同学所构建的模型属于概念模型,A错误;植物(如马铃薯)也可能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B错误;乳酸脱氢酶催化形成乳酸过程中并未合成ATP,因此不消耗ADP,C错误;物质A为丙酮酸,氧气充足时,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需要丙酮酸进入线粒体,D正确。
5.(2021·襄阳四中调研)为测定小麦萌发种子的呼吸速率,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对于该实验评价正确的是( )
A.为排除微生物干扰,萌发种子应做煮熟处理
B.滤纸条的作用是增大NaOH吸收CO2的面积
C.墨水滴向右移动表示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D.将NaOH溶液换为清水,墨水滴左移说明呼吸底物有脂质
答案 B
解析 种子煮熟便无法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滤纸条的作用是增大NaOH吸收CO2的面积,B正确;墨水滴向右移动表示种子消耗了氧气,但不能表示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墨水滴向左移动,可能发生了无氧呼吸,不能说明呼吸底物有脂质,D错误。
6.(2021·选择性考试广东卷,9,改编)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
B.乙瓶的溶液由蓝色变成红色,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
C.酵母菌细胞内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D.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答案 D
解析 检测无氧呼吸的产物——乙醇应从甲瓶中取出发酵液,滴加到试管中,再往试管中滴加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而不是在甲瓶中直接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A错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遇到CO2时的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B错误;酵母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C错误;甲瓶添加的纤维素水解液是定量的,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只能提高乙醇的生成速率,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D正确。
7.(生产实践)(2021·开封市模拟)在密闭容器内,黑暗、水分适宜但不同温度(25 ℃和0.5 ℃)条件下,花生种子萌发时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
(1)在上述25 ℃、0.5 ℃条件下,花生种子萌发时CO2生成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萌发种子的细胞呼吸受到了抑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发现,在一段时间内,萌发种子的干重增加而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则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0.5 2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1) 1 3.7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h-1) 0.5 2.3
假设细胞呼吸速率昼夜不变,植物在25 ℃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 h,则一昼夜该植物净吸收CO2的量为________mg。
答案 (1)温度影响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花生种子的呼吸速率 花生种子进行细胞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使该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升高,O2浓度降低
(2)O 脂肪转化为糖类,增加了O的含量
(3)28.8
解析 (1)由于温度会影响与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花生种子的呼吸速率,故在题中25 ℃、0.5 ℃条件下,花生种子萌发时二氧化碳生成速率存在差异。花生种子进行细胞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该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降低,而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降低会使种子的细胞呼吸受到抑制。(2)与脂肪相比,糖类中O的含量较高。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转化为糖类,增加了O的含量,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萌发种子的干重增加而脂肪含量减少。(3)植物的呼吸速率可用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速率来表示,净光合速率可用光照条件下CO2的吸收速率来表示,据题图分析可知,25 ℃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 h,则一昼夜该植物净吸收CO2的量为14×3.7-(24-14)×2.3=28.8(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