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 A卷 基础夯实
——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单元达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肉食动物为次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
2.菟丝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植物,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它的茎是一种缠绕茎,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生长,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菟丝子的说法或推测不正确的是( )
A.菟丝子是营寄生生活的植物
B.菟丝子属于自养型生物
C.菟丝子的生长不需要接受光照
D.菟丝子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路不包括( )
A.初级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
B.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C.被次级消费者利用
D.随次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4.“燕燕于飞,下上其音。”描写了燕子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鸣叫声。我国民间还流传有一句农谚:“燕子低飞山戴帽,不久必有大雨到。”在这两句诗句或俗语中,燕子向人传递的信息分别为( )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5.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
B.蛇属于第五营养级,是五级消费者
C.图中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图中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7.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子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8.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
A.废弃多年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
B.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
C.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D.山区植被遭到掠夺式砍伐后,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发生泥石流
9. 北极苔原指北极地区北冰洋与泰加林带之间的永久冻土地和沼泽地带,苔原气候属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低。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食物网相对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 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C. 物种特性如抗逆性与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与恢复力稳定性无关
D. 冰川大量融化会影响北极苔原的现有稳定性
1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高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图即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1.厨余垃圾易腐败,腐败的厨余垃圾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直接进入生态系统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伤害。可将厨余垃圾投放至易腐垃圾减量机,经粉碎、脱水、固液分离、固体搅拌、烘干等一系列处理,厨余垃圾可以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供居民种花、种树、肥田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厨余垃圾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对废弃物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B.将有机肥施加到农田中,可能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
C.厨余垃圾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D.有机肥深埋或兑水使用与防止“烧苗”现象有关
12.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B.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
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信息传递
D.发现天敌的动物通过鸣叫警示同伴传递的是物理信息
13.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
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
1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①仅指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图中的B与C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图中呼吸作用的过程包含②⑥⑦过程
D.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中的循环过程
16.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一些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下列情况可能会出现的是( )
A.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种间竞争中失去原有优势地位
B.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后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C.大型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至少可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
D.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会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
17.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碳循环的过程①②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
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1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坏
B.人工经济林是由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混交林
C.所有细菌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生态系统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状态的调节往往属于负反馈调节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发展“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在稻田中养殖鱼、鸭子,一方面水稻、鸭子、鱼分别主要利用了上、中、下3层空间,互不干扰;另一方面鸭子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掉落的稻花和部分鸭粪可被鱼利用,鱼粪和鸭粪还可作为稻田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鱼和鸭投放到稻田,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鱼粪和鸭粪作为稻田肥料,需要经过_________,才能被水稻利用。
(2)稻田中水稻、鸭子、鱼分别主要利用了不同层次空间,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该生态系统可以___________,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在不考虑人为因素情况下,用箭头与文字在下图中完善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20.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B、C、D合称为_____________,碳在其内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图乙中的分解者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4)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质量为80 g,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的质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g和_____________g。
21.某同学对一个景观鱼池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做了调查,其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者 藻类、水草
初级消费者 浮游动物a、浮游动物b
次级消费者 虾类(捕食浮游动物a)、小鱼(捕食浮游动物a和浮游动物b)
三级消费者 小鱼(捕食虾类),大鱼(捕食虾类和小鱼)
四级消费者 大鱼
(1)请根据表中信息,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_____,营养结构_____,自我调节能力_____,必须依赖_____的活动,才能维持平衡状态。
(3)如果小鱼被大量捕食,其中的浮游动物的数量在短期内将变_____,这会对_____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4)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你的基本思路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自养生物可以是光能自养,也可能是化能自养,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一定都含叶绿体,如蓝藻、硝化细菌;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腐生生物如蘑菇、秃鹫、蜣螂等都是分解者,都属于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细菌是生物成分,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选C。
2.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信息可以看出,菟丝子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它不是自养型生物(为异养型生物),它的生长也不需耍光照;它从其他活的植物体内获得营养,因此,是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所利用,C正确;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正确。
4.答案:A
解析:燕子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燕子低飞属于行为信息,本题选A。
5.答案:C
解析:题图中细菌不参与构成食物链,故只有一条食物链,A错误;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是四级消费者,B错误;图示的各种成分既有生物,也有生物赖以生活的无机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槪念,C正确;群落应指该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除图中的绿色植物和各种动物外还应该包括细菌等分解者,D错误。
6.答案:A
解析: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消费者通过捕食或寄生获得上一营养级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C元素以CO2的形式被释放到非生物环境,所以消费者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环境中的CO2合成有机物,此过程是C元素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为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有机物来源,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动物粪便中有机形式的碳分解成CO2回归非生物环境,这是C元素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的重要一环,C正确;综上分析可知,通过光合作用C元素以CO2的形式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通过各生物成分的呼吸作用又以CO2的形式从生物群落流回非生物环境,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正确。
7.答案:D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8.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消除污染,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A、生物繁殖能力的强弱与恢复力稳定性呈正相关,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A正确;B、北极苔原气候条件差,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弱,无论是物质的积累还是能量的周转都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正确;C、生态系统的每个结构,包括营养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均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息息相关,没有任何一种结构要素与稳定性没有关联,只有关联性强与弱的区别,C错误;D、无机环境的变迁时刻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冰川融化影响北化极的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边界范围。温度变化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图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e表示化石燃料。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d(大气中的CO2库)含量夏季低于冬季,A错误;碳循环主要是指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往返运动,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错误;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错误。
11.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A错误;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量,且有机肥自身可能携带有多种微生物,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有机肥中的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和能量,所以施用有机肥后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可能会发生改变,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厨余垃圾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经一系列处理后变废为宝,转化成有机肥,说明有关处理能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根细胞所处外界溶液浓度过高时,会造成根细胞大量失水(即“烧苗”),有机肥通过深埋或兑水使用与防止“烧苗”现象有关,D正确。
12.答案:A
解析: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不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B正确;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信息传递,C正确;发现天敌的动物通过鸣叫警示同伴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声音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13.答案:A
解析: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属镉会随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并引发“痛痛病”,所以当地人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A项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所处的营养级级别最高,而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项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项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项错误。
14.答案:BCD
解析: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正确;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属于腐生型异养生物,因此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
15.答案:ABD
解析:无机环境中CO2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根据碳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分解者构不成竞争与捕食关系,B错误;题图中的呼吸作用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即②⑥⑦,C正确;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圈中的循环,D错误。
16.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据题干信息“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可判断大型肉食性动物的迁入可能会导致某种植食性动物在竞争中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A符合题意;植食性动物被捕食或被驱赶,有利于生产者生长,B符合题意;大型肉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与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为食,其通过捕食不可能获取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10%,C不符合题意;大型肉食性动物的迁入会使食物链延长,营养级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D符合题意。
17.答案:BCD
解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但能量只能单向流动;②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植树造林可促进②过程而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中CO2含量过多,而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低碳生活可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18.答案:BD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循环,A项错误;人工经济林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所以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混交林,B项正确;有的细菌属于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有的细菌是生产者,如光合细菌, C项错误;生态系统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状态的调节往往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正确。
19.答案:(1)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分解者进行分解作用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垂直;通过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合理即可)
(3)如图
解析: (1)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更丰富,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提高;鱼粪和鸭粪作为稻田肥料,需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利用。
(2)水稻、鸭子、鱼分别主要利用了上、中、下3层空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且能够减少流向害虫和杂草等的能量,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3)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在图中,需要补充的有:①能量的输入:光能→水稻等植物;②能量的传递: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传递;③能量的散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
20.答案:(1)捕食
(2)生物群落;有机物(或含碳的有机物);C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缺一不可)
(4)200;100
解析:(1)从图甲分析可知,狼以雪兔为食,故两者之间的关系应为捕食。
(2)根据图乙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D为次级消费者,四者合在一起构成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的。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功能。
(4)若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质量为80 g,则直接消耗雷鸟的质量为80×1/2÷20%=200(g),直接消耗植物的质量为80×1/8÷10%=100(g)。
21.答案:(1)
(2)少;简单;弱;人
(3)多;藻类和水草(或生产者)
(4)增加生态系统组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
解析:(1)见答案。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就越不依赖人的活动。
(3)小鱼被大量捕食之后,浮游动物a和b的数量都会增多,会导致藻类和水草被大量捕食。
(4)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则需增加生态系统组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
2第3章 生态系统 B卷 能力提升
——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单元达标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
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鱼甲 河虾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乙、河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河虾 小球藻
A.小球藻、水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B.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鱼乙在四种生物中的营养级最高
D.河虾与水蚤二者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
2.如图为温带草原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鼠同化的能量占草同化能量的10%~20%
C.一只狐捕食一只兔后,兔同化的能量至多有20%流入狐体内
D.蛇、蛙在冬季会冬眠,体现了行为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如红树等,能够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
B.海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而海带的大量减少一定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破坏
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年降水量也少
D.农村中的沼气池的建立可以使废弃物中的能量流入人类这一最高营养级中
4.碳是构成生物体的“核心元素”,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离不开碳循环的平衡。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又叫碳反应,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
B.根据生物富集效应,最高营养级中含碳有机物的浓度最高
C.碳循环的进行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是生产者和分解者,而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破坏了碳循环的平衡,加剧了温室效应
5.如图所示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字母代表能量,不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代表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B.a、d是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向,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C.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d表示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D.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大致为0.1c~0.2c
6.“番茄—水稻”水旱轮作是一种新型种植模式,番茄喜钾,水稻喜硅,轮作一方面可大大提高番茄、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可降低土壤害虫种类数及密度。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水旱轮作可充分利用土壤中矿质元素,无须施用化肥
B.水旱轮作可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水旱轮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
D.水旱轮作可以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7.如图是统计某生态系统中仅有的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为相对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
B.种群Ⅱ全部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值约为54.5
C.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进行流动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
8.我国“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在月球表面进行的首次生物实验,搭载“嫦娥四号”上月球的“罐子”中有土壤、空气、水和照明设备等,搭载着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和酵母菌六种生物,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这个“罐子”能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罐子”中的六种生物分属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罐子”生态系统中的结构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
C.“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罐子”登月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经验
9.科研人员发现,茶树在受到害虫侵害时会释放信号物质顺-3-己烯醇,该物质一方面可吸引害虫的天敌前来捕食害虫,另一方面可传递信号给周围的茶树,未受害茶树接收到该信号后就会激发自身的防御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例表明茶树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顺-3-己烯醇是一种化学信号,只有害虫的天敌能识别该信号
C.茶树和害虫具有捕食关系,茶树和害虫天敌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D.根据顺-3-已烯醇的作用特点可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10.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不都是消费者)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摄入的饲料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营养结构,碳循环沿着甲、乙、丙进行
B.图1中丙、乙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d1、b2+d2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11.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1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B.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1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B.如果要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则只需研究第二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和生长量即可
C.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甲、乙两个湖泊生态系统原来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下图表示两个湖泊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比较甲、乙两湖的光合速率可知受到污染的湖是甲湖
B.甲湖水深超过10 m的区域分布的生物成分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甲、乙两湖中植物的分层分布直接与光照有关
D.甲湖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能量传递效率都比乙湖高
15.为了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多地实行休渔和禁渔政策,渔民开始进行人工养殖。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的食物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
B.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鲫鱼只属于捕食关系
C.图中所有成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仅因为缺少分解者
D.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
16.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标记(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鼠更易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小
B.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0.3%
C.该耕地的碳(C)循环在植物、田鼠、鼬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D.若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7.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生态系统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18.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加大对有机肥的使用,提高了水肥效率,降低了“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危害。某农科所对三种农业模式的土壤生物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石油农业 14 1.00
有机农业 18 1.13
无公害农业 16 1.04
A.三种农业模式中有机农业的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复杂程度最高,其土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B.许多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通常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土壤中存在与农作物根部共生的微生物,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D.有机肥的使用能增加土壤腐生菌的种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图1为某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①~⑧代表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还有部分微生物的_______参与其中。
(2)图2中A表示_______的能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一是_______,二是还可帮助人类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如图3所示的食物网中狼与野狗属于_______关系。若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则狼增重1千克,至少消耗牧草_______千克。
20.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种绿藻(W、X、Y和Z)在不同深度水层的分布情况。请分析回答:
(1)这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_________。
(2)四种绿藻的分布情况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其中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主要分布于最上层。
(3)图中最适应弱光环境的是_________,X和Y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_________。
(4)若该池塘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则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_。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填“抵抗力稳定性”或“恢复力稳定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
21.生态学家对某池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了图甲所示的食物网,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太阳鱼位于最长食物链中的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则理论上鲈鱼的产量将有所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鲈鱼能够根据太阳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池塘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发生水华,导致环境恶化,在此过程中发现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CO2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请分析CO2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5)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_________b(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和种间关系,侧重考查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从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来看,河虾捕食水蚤、小球藻,水蚤捕食小球藻,鱼乙捕食水蚤、河虾,鱼甲捕食鱼乙、河虾,故形成的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水蚤→河虾→鱼甲,小球藻→河虾→鱼乙→鱼甲,小球藻→河虾→鱼甲。小球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但水蚤属于初级消费者,A错误。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B错误。鱼乙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处于3、4两个营养级,鱼甲处于3、4、5三个营养级,因此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鱼甲,C错误。河虾与水蚤二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正确。
2.答案:A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各种群的能量之和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指流向某一个种群的能量所占的比,也不是相邻营养级的两个生物个体同化能量的比,B、C错误;蛇、蛙在冬季会冬眠,是温度这一物理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D错误。
3.答案:C
解析:植物可吸收利用无机盐,而有机污染物一般为大分子物质,植物一般不能够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A错误;海带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海带大量减少后,它的地位会被其他生产者替代,因而海带的大量减少不一定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破坏,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年降水量也少,C正确;废弃物中的能量不能被人类问化,D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碳循环。碳反应指的是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故其并不等同于碳循环,A错误;富集效应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其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镉、汞等金属,DDT、六六六等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放射性物质通常会存在这样的生物富集现象,而含碳有机物不一定属于以上的物质范畴,故不一定存在生物富集现象,B错误;物质循环以能量为动力,能量流动依赖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而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变化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C正确;生态系统中参与碳循环的生物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D错误。
5.答案:B
解析: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中同化量包括呼吸消耗的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又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图中b表示同化量,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C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d是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B正确。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大致为0.1b~0.2b,D错误。
6.答案:C
解析:水旱轮作种植的是不同的作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不完全相同,从题干信息中不能判断出轮作不需要施用化肥,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维持在10%~20%之间,水旱轮作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水旱轮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C正确;从题干信息不能推断出水旱轮作增加了物种的丰富度,D错误。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的数值,并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正确;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值+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值=111.0-41.5-15=54.5,B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为载体进行流动,C正确;题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0÷15.0×100%=20%,D正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属于生产者,果蝇属于消费者,酵母菌属于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B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罐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此次月球生物实验为人类今后建立月球基地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经验,D正确。
9.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没有信息传递,茶树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害虫的严重影响,因此茶树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害虫的天敌和荼树都能识别顺-3-已烯醇, B错误;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茶树和害虫天敌存在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D错误。
10.答案:C
解析: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A错误;图1中甲是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丙处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C正确;图2中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1+a2+a3,第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为a2,因此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a1 +a2+a3)×100%,D错误。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由单作转为邻作,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所占比例不同,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烟粉虱成虫数量发生变化,但其空间分布类型仍为集群分布,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两种模式下,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正确;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2.答案:C
解析:A、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远远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A错误;
B、生产者、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除了被分解者分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B错误;
C、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而图中的箭头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A正确B、如果要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了研究第二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和生长量以外,还需研究第二营养级生物的遗体。遗的量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错误;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
D、信息传递不是沿食物链进行的,D错误,故选A。
14.答案:ABC
解析:甲湖10 m以下、乙湖80 m以下不再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甲湖受到污染,A项正确;甲湖10 m以下就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甲湖1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B项正确;甲湖和乙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项正确;甲湖10 m以下、乙湖80 m以下就不再进行光合作用,故乙湖固定的太阳能比甲湖多,这与能量传递效率高低无关,D项错误。
15.答案:ABC
解析:流经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绿藻和水草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鲫鱼占有第二、三两个营养级,螺蛳和鲫鱼属于捕食关系和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图中所有成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图中食物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轮虫属于消费者,D正确。
16.答案:ABCD
解析:A、根据标记(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当标记的鼠更易被鼬捕食时,会导致重捕鼠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偏高,A错误;B、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传递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2.25×107/7.50×108=3%,B错误;C、该耕地的碳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完成的,C错误;D、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17.答案:ABC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曲线波动幅度较大,所以甲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的时间提前,由于干扰强度不变,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B点也会提前,B正确;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于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C点右移,C正确;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曲线偏离正常范围的程度越小,所以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D错误。
18.答案:BC
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的土壤中生物组分最多,食物网复杂程度最高,因此有机农业的土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高,A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一般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有机肥的使用能增加土壤腐生菌的种类,土壤腐生菌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D正确。
19.答案:(1)CO2化能合成作用
(2)初级消费者同化;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捕食和种间竞争;41.7
解析:(1)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非生物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部分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其等于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减去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可以帮助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二是还可帮助人类建立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图3中狼与野狗属于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若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狼增重1千克,设至少消耗牧草X千克,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于食物网中羚羊和斑马的营养级和能量流向相同,可以合并为草→初级消费者→狼,草→初级消费者→野狗→狼两条食物链。则传递到狼的能量为×20%×20%+×20%×20%×20%=1,解得X≈41.7(千克)。
20.答案:(1)不能;池塘生态系统中还应该包含分解者等
(2)垂直;W
(3)Z;种间竞争
(4)(b/a)×100%;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四种绿藻和无机环境不能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等。
(2)四种绿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图示可知,W主要分布于池塘的最上层。
(3)Z在1.5m左右的水层中种群密度较大,而在该水层W、X、Y均没有分布,说明在四种绿藻中,Z最能适应弱光环境。由图可知,X和Y的水层分布范围重叠较多,且X种群密度较大时Y种群密度较小,由此推断X和Y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竞争。
(4)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即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百分比,依此推断题中所求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该池塘由于富营养化出现水华,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1.答案:(1)四
(2)增加;降低
(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开始时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消耗CO2增多,环境中CO2下降;后期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死亡,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增多,环境中CO2增加(合理即可)
(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正相关
解析:(1)图甲的食物网由3条食物链构成,即浮游植物→摇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鲈鱼。在最长食物链中,太阳鱼位于第四营养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如果去除该池塘中的双翅目幼虫,会使生态系统中损失的能量减少,则鲈鱼的产量将有所增加。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被去除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3)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鲈鱼能够根据太阳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些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
(4)开始时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消耗CO2增多,环境中CO2下降;后期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大量死亡,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增多,环境中CO2增加。
(5)乙图的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处于动态平衡,说明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ya>yb,表明a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故x和y呈正相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