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日·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 日·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06 13: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君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欣赏吟诵散文诗优美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3.引导学生去阅读巴金了解巴金。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品的主题。
2.引导学生去阅读巴金走进巴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朗读导入
1.请男生集体朗读《日》,女生集体朗读《月》。
2.自由朗读《日》和《月》。
3.师生共同设计点评重要句子的朗读。
二、对比阅读
1.讨论: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来谈两篇散文的异同点。
《日》是 《月》是
《日》和《月》都是
明确:《日》是热烈的、暖色调的、积极向上的,而《月》是清幽的、冷色调的、充满困惑的。《日》和《月》都用了著名的历史典故,而且都对这些典故进行了重新解读。《日》和《月》都是作者用以表达美好情感的象征物……
三、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理解《日》与《月》的象征意义
讨论:结合1940年到1941年的社会背景,说一说从这两篇散文中,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巴金?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归纳以及引发讨论——
我读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矛盾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理想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向往光明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有献身精神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深情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善于思考的巴金
我读到了一个孤独的巴金……
四、交流拓展
请学生介绍交流关于巴金以及巴金的作品的资料,在学生中掀起阅读巴金的热潮。
【资料宝藏】
1.名家评说巴金
二十世纪的良心
曹禺: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冯骥才: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作家是生活的良心。它纯洁、正直、敏感,且具先觉性。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革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器具--笔,写出心底思之最切的两个字:忏悔。他不饶恕文革,也不饶恕自己。因为他希望心灵的工作首先是修复,包括道德和人格的修复。他知道只有人的健全,社会的发展才可能健全。由于这样的作家的存在,使我们觉得生活和文学中一直有一种良心可以实实在在地触摸到。这种良心是忠于生活和忠于文学的。作家的良心是文学的魂。魂是一种精神生命。我们从巴金的作品一直可以摸到这生命的脉搏。它始终如一,强劲有力地跳动着。
谭洛非、谭兴国:他用众多的长篇、中篇、短篇,以及散文、特写、杂文等建构了一部异彩纷呈的二十世纪人类心灵的发展史。那对美好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执著追求,那自始至终充溢着的真诚的人道主义精神,那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使它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激发起千千万万读者的同情和觉醒。在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座互相沟通、理解、团结的桥梁。正如巴金先生自己所说那样,“把人的心拉得更近了。”而它本身,也就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一个时代的代表
汪应果:他的生命已整个地融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过程。这本身就赋予巴金一生特殊的意义。这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标志、一个时代的伟大的代表。
张民权:巴金终其一生都竭力站在正义、真理和人民一边,是那种努力重视“终极关怀”的作家。在巴金那里,有一种一般作家不易达到的高尚纯洁的道德力量。就是努力追求做人与为文统一的崇高境界。巴金这种富有高尚的人格在本世纪文学史上,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影响。这些年还影响到整个文坛的习尚和风气。
张洁:巴老自开始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以来,始终是一个无畏的旧制度、旧势力的批判者。在这样一位长者面前,我应该时刻检点自己。任何游戏文学的念头,都应受到良知的谴责。
陈丹晨:他的宽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精神,使他想到的是奉献,是付出,立志献身人民,为他们而写作,鞠躬尽瘁,九死不怕。他热切地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我们民族能够进步向上,整个人类社会变得合乎理性,快乐而自由。他的文学之根深植在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土壤中,深植在广大读者的心底。同时,也庇荫和培养无数的文学后人和几代读者。
常青的文学大树
汪浙成:他是常青的文学大树,在追求火与热的艰涩中伸展根须枝叶。我们在树下呼吸感悟,灵魂中也弥漫着爱。
张光年:他的文学作品,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传诵。在20世纪的中国,他的作品启发、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我国青年,打破黑暗追求光明的雄心壮志。这些作品将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永被珍视,长放光辉。
冯牧:巴金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与世纪一起经历、跋涉过来的同龄人。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怀人类的命运。他在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与建树,都体现了人民的呼号、愿望和心声,成为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和生活,进行深刻探索和思考的重要结晶。他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陈荒煤: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巴金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开始的。巴金说,要从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做起。我写作也就是在挖掘自己的灵魂。
叶辛:每次我到他那儿,他从不问我当了什么官,而问最近在写些什么,然后告知我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这是对年轻人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巴金始终是一种文化标志。
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冰心:巴金忧郁时,就是他最自然的时候。巴金充满了真诚,心是真诚的,话是真诚的。他不说假话,对祖国、对人民从不说假话。他是一个热水瓶,外面凉,里面热。我看他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快乐的时候。
萧乾:巴金是一个对人对己都很诚实的人,一个敢于透视自己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总是把他的心血、悲欢尽情地倾泻在纸上。真话万岁!
王元化:学会讲话只要一二年就行了,学会讲真话却往往是一辈子的事。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敢于秉笔直书,说真话,这就需要有真诚的愿望,坦荡的胸怀,不畏强暴的勇气,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同时还需要对人对己都要有一种公正的态度。我感到巴金既有一颗火热的心,又有一副冷静的头脑,所以能够用热烈的激情感染我们,用清醒的思想启迪我们。
汪曾祺:我看他的书,很痛苦。好几年没有这种感觉了。他始终是一个流血的灵魂。我看这个血可以止住了,让别人去流吧。
谌容:《随想录》150篇,似乎都是信手写来的散文,之所以称得上是文学精品和历史文献,就在于作者讲的全是真话。讲真话,说来容易,做来难。扪心自问,我们活了这么些日子,走了人生大半个旅程,说了多少假话啊。巴老说:“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为它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巴老说自己写的不是“传世之作”,我以为确是“传世之作”,也只因为它是真话。
赵丽宏:他使我懂得了——真,是为人为文的生命,没有真,就没有一切。他不是文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对自己解剖之无情,在中国没有第二人。每件事,他都从自己身上寻找不足,他是一个真实的朴实的人。我从内心尊重他。
鲁迅之后的大文学家
王元化:如果说巴金晚年的散文与年轻时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对人生对世事的思考更深邃了,从而抓住了世事的真谛。古老的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传统资源,可以使它和现代化建设接轨。鲁迅以他的讽刺揭示了这一点,巴金以他的热情揭示了这一点。无论鲁迅的讽刺和巴金的热情,在文学风格上存在多少差殊,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着分明的事非和热烈的爱憎。
柯灵:《随想录》充满了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在这方面,鲁迅是一个榜样,巴金是又一个榜样。有没有深刻的自省精神和内心生活,是真作家假作家不可逾越的界线。
冯牧:巴金的《随想录》是一本大书。我很同意这种看法:这部巨著在现代文学史上,可与鲁迅先生晚年的杂文相并比。
张洁:我轻易不用“伟大”这一字眼,因为它有点被人滥用了。滥用在一些远不像巴老那样应该得到它的人的身上。难道巴老不是鲁迅以来我们这个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么?
孙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鲁迅与巴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不管人们认为二者有着怎样的差异,但是人们已经普遍注意到,在鲁迅与巴金的身上,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某些共同的精神品德。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和人格,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范。
2.巴金逝世折射出的中国文坛反思录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无数人扼腕叹息。
一个人走了,中国文学一个时代最后的象征随之终极。回眸间,老舍罹难,曹禺西去,茅盾羽化,而今巴金又辞世,使得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基本建立起的“巴(金)、老(舍)、茅(盾)、曹(禺)”并称的中国现代文学文豪时代曲终人散,也给当今中国文坛、中国读者留下了一片无文豪、巨匠相伴的空寂和青涩。
《家》《春》《秋》书香犹在,《随想录》慧语存耳,但天空已无巨星的光耀、灵翅的扇动。在无尽的追思和缅怀中,中国文坛就这样走进了一个“文豪后时代”,而失去了巨人厚重的存在和身影的遮掩,中国文坛多年来的隐忧就实实在在凸显为视野里的一片斑驳,刺痛起我们反思的神经。
反思一:浮躁,浮躁,还是浮躁
在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笔耕岁月里,巴金为读者而写,为读者而活着。他的写作几乎没有因为名利的沉浮而虚浮。作家陈村说:他是那一代人的一个榜样,他很本色,从年轻到年老,一直不懈写作,像我们还会为别的事情干扰,他不会。
巴金的文学创作和做人精神给当今的文坛、文学工作者、给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而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现今的文坛显现的却多是急功近利的浮躁。
在拖延了1年多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于今年4月11日揭晓,5部作品在诸多的争议和炮轰中最终上榜。有人指出,茅盾文学奖历届都很难产,这实实在在反映出的是中国文坛内相互不服气,但谁都拿不出哪怕半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作品,这就是中国文坛“矛盾”的现实。
拿不出好作品,是因为写作者越来越急功近利。近年来,中国文坛佳作鲜见,然而却总是话题不断,作家经商热、“触电”热、改编热此起彼伏,人们关注文学新闻往往只能在娱乐新闻里发现一些花边的踪迹。
有人叹息: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势呀。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说,近年来,不少知名作家开始担任影视剧编剧、导演和制片人,有的已经是成功的“文化商人”了。他又说,这些作家之所以选择担任编剧、制片人或导演,其本质实在是一种无奈的抗争,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在影视中“走味”。
名、利的诱使还能让几个中国作家沉静于纯粹而光明的创作?浮躁,一遍遍地让他们寻找着出名的捷径、在影视制作商的口袋里幻想着利益的分配。
反思二:恶俗,恶俗,还是恶俗
诗人、散文家邹静之评价说,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不是每一部都读过,但是通过他的作品,我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家庭,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通过他的文学,传达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风貌。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应从网络文学的表皮走向内心深处,那里肯定有让我们感到新鲜、惊讶的东西。
邹先生的话是比较客气的,因为他没有用形容词来揭露当今几乎主流化了的网络文学的“表皮”。而实质上,这层下面毫无深刻内容的表皮就是两个字:恶俗。
成年作家们在恶俗,他们走出书斋迎合着影视商的口味,编造着一些对社会毫无价值的“戏说”和“大帝”,而新生代也在恶俗,以一轮轮的“美女作家”“释放”“某某后作家”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文学评论者一遍一遍地在唠叨:在当今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壮丽时刻,中国作家如果写不出哪怕半部反映时代气息和风貌的传世佳作,真是愧对自己良心了。
但,一个群体如果失去了厚重的历史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沉湎于“卖字换钱”的简单劳作,在市场的“买方市场”主导下,无法拒绝自己恶俗化的蜕变。
总是话题不休的中国文坛,虽然纷乱,但文学在一般人的心中还是比较神圣的。而这种神圣,在当前越来越熟练直至恶俗的商业操作下化为一种轻浮的泡沫。热闹的市场背后,有人旋风般挤进了《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名人榜”,也有人不知不觉赚到了盆满钵满。在风中叹息的,唯有失去神圣化、沦为恶俗的文学。
反思三:信仰的飘零
作家刘心武认为,巴金总是在作品中向读者展示信仰的力量,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也总是太阳、圣火、明灯等能给读者带来信心与力量的意象。特别是他对“讲真话”的执著追求再度显示了作家精神世界的力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巴老就是中国作家的良心。
也就是因为良心,很长时间以来,百花齐放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块高地。在这块高地上,一批批优秀作品凝聚了一代代人共同的记忆,为无数心灵播撒下情感、思考、探索的种子。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今,时光已经流逝近30年,文学创作也自有其鲜明而厚重的轨迹。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写实主义、先锋派、新历史主义等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都在竞相争锋中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光荣。
而现在这块高地上却有些寂寥。如果说我们失落于无文豪相伴时代的文学或写作,其责不在大师们必然的陨落,它只是折射出中国文坛的一种尴尬:时代巨著的缺失、青春文学的苍白、儿童文学的薄弱……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信仰的飘零,写作者不再坚持甚至没有自己神圣的信仰,而读者也因为作品中无法带来真实的信心和力量而怀疑作品传达出的信仰气息。
文豪已逝固慨叹,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大师的离去而与他传递的文学精神渐行渐远。
“文豪后”时代的文坛虽然有些冷寂,但文豪们用他们厚重的历史沉积恰恰在身后给我们留下了一片丰沃的开阔地,而中国文坛上现今虽然杂乱和孱弱,但毕竟深刻的历史反思和蕴涵壮志的改革正在前行,也不妨让我们期待其在逐渐成林中冒出参天的大树。
3.百年巴金:《百年巴金》感动中国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 孙晓胜) 在他常年居住的上海,舞台上难得一见地同时出现4个剧种演绎的舞台剧《家》。在北京,他倡导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正在展出50多位书画名家创作的关于他的艺术作品。而在故乡成都,一尊2.5米高的铜座像刚刚安放在用他名字命名的文学院中。
11月25日,当今中国文坛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老人巴金只是躺在病床上静静迎来他的百岁华诞。然而中国各地的人们却有组织地或自发地为这位老人祝福。“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他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光炜说。
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程光炜看来,巴金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家》、《寒夜》和20世纪80年代的《随想录》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坛的最高水准。“尤其是长篇小说《家》,对封建礼教家庭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激励了年轻人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新生活。这部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好几代中国青年,”程光炜说,“一个作家如果能有两部轰动的长篇小说传世,已堪称重量级的作家,而巴金留给中国文坛的宏篇巨著远远不止两部。”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长命百岁”,是最吉祥和圆满的象征。许多中国出版机构在巴金百年华诞之际推出纪念书籍。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60多万字,包括2000余幅图片的“巴金年表”——《巴金的一个世纪》。作为巴金作品出版的“老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百年巴金》,详细记录了巴金的生平。大家试图追寻着这位文学巨匠留下的脚印,纪录中国文坛曾经的沉重和辉煌。
在北京的20余家新华书店中正在进行“阅读巴金祝福百年”主题读书活动,近百种巴金作品和纪念巴金的书籍同时摆上专柜。大学生李利华告诉记者,“虽然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作品,但少了一些文艺腔和学究气,至今看来有些情节仍让人感动不已。”
曾有海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巴金作品更多地关注情感上的东西,而缺少冷静的观察和描写,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而正是这一点评论家眼中的“不足”,让巴金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
年轻的巴金,给人的印象是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对恶势力的痛恨和鞭笞。而晚年的巴金留给中国知识分子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敢“讲真话”的温顺老人。1978年之后,巴金开始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反省,他在自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五卷本的《随想录》中,对“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害做了深入的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种不间断地探索和表现“人”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正是巴金的写作最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正是“现代性”文化启蒙精神的最好表征。
在张颐武看来:“巴金曾经在20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这种感动已经铭记在历史之中。我们可以对他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提出不同的见解,但他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青春精神和现代性的象征。”“巴金虽然老了,但他的精神却因对真理的坚持而永远常在。”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在这变幻的100年中,他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有过平静的安宁。巴金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
4.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父亲做过川北广元县的知县,童年的巴金在父亲审案的时候,常在二堂的公案旁边观看。犯人们被板子打得鲜血淋漓,然后还要挣扎着向大老爷磕头谢恩,这个场面给了巴金很深的刺激。对“挨了打还要谢恩”这种荒谬逻辑的思考,在他晚年的《随想录》中被重新阐发。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1931年,《家》最初在《时报》上连载时以“激流”为题,书名、作者都被套了红,版面上还用突出大字介绍作者是“新文坛巨子”。可是小说刊出的第二天,巴金就接到了大哥李尧枚服毒自杀的噩耗,这促使他重新调整了小说的构思——大哥成为小说的主角,高觉新的原型。
巴金时常收到青年读者的来信。1936年起他通过通信结识了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她在电影院里遇到过巴金,令她不解的是巴金竟然戴着黑眼镜看电影。一直不肯谈恋爱的巴金终于被这个纯洁热情的女孩子打动了——他们谈了8年恋爱,陈蕴珍后来成为巴金一生挚爱的妻子,她的笔名萧珊更为人熟知。
1949年7月,巴金到北平参加中国文协成立大会。闲时去旧书店淘书,他买了一本名为《人生》的小书,署名“巴金作”,是上海励志书社出版的。巴金在扉页上顺手写了几个字:“原作者不知为何许人。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书商真可恨!”
1952年,巴金作为赴朝创作组组长来到抗美援朝前线。巴金在前线备受关照,他觉得盛情难却同时又非常不安。领导机关常送来烟、白糖、奶粉等物品,他借口感冒没好索性戒烟。巴金这一时期的小说《团圆》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
“文革”开始了,抄家。巴金家有一只小狗包弟,是全家的宠儿。街道上的孩子常来打门叫喊着要杀狗。巴金夫妇无计可施,只好把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了。对所有的批判、虐待和侮辱,巴金总是默默忍受。有难友问他怎么看待这一切,他说:“我相信历史!”
1981年,有记者访问巴金,看见到处都摊着书,老人正忙着整理。问他在做什么,巴金抚摩着书答:“我在做身后事……就是把这些书整理出来,捐出去,死后就没法做了。”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代劳,他说,要分类,别人不晓得有哪些书。1982年,搬书的人来了,巴金静静坐在楼梯边一张老式木椅上,默默送别这些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朋友”。
巴金为他晚年的专职司机老彭的孙女起了名字。巴金说:“就取一个普通点的名字。生男孩叫彭大明,生女孩叫彭明英。大明、明英的意思,就是正大光明。做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做正大光明的人。”
5.巴金和他的老师们
在现代文学馆为巴金百岁寿辰举办的画展上,有一幅高莽先生的大画,画的是巴金和对他的思想、文学产生过影响的人。画中人多数来自巴金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一次演讲
——《文学生活五十年》。
巴金说:“我在法国学会了写小说。我忘记不了的老师是卢梭、雨果、左拉和罗曼·罗兰。我学到的是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我认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二者的一致,是作家把心交给读者……除了法国老师,我还有俄国的老师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我还有英国老师狄更斯;我也有日本老师,例如夏目漱石、田山花袋、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特别是有岛武郎,他们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我经常背诵有岛的短篇《与幼小者》,尽管我学日文至今没有学会,这个短篇我还是常常背诵。我的中国老师是鲁迅。我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作家的影响。但是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师是生活,中国社会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
事实上,巴金思想的最早来源是无政府主义者。五四运动爆发后,巴金读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本书号召青年为社会的正义、平等和自由而奋斗,巴金说:“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此后他翻译过不少克鲁泡特金的作品。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使巴金第一次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理论。巴金说:“这时我才有了明确的信仰。”他将高德曼比喻为“精神上的母亲”。
鲁迅作为导师对一代青年的影响毋庸置疑,巴金崇敬他。但在鲁迅生前,巴金没有去过他家。1936年10月19日上午,他和曹禺按照约定的时间造访鲁迅,没想到先生已于当天清晨去世。次日,巴金看到《大公报》上刊出一篇讽刺鲁迅的短评,平时很少情绪激动的他当即疾言厉色地拍案大叫。鲁迅的葬礼上,巴金是抬棺人之一。
巴金热爱屠格涅夫,翻译过他的小说和散文诗。他早期作品如《初恋》、《洛伯尔先生》都有明显的模仿屠格涅夫的痕迹,比如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主观的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巴金作品总有一种青春的、纯洁的气息,带有屠格涅夫的影子。
6.巴金和他的朋友们
巴金的同时代人在不同年代留下了一些对巴金的记录,有印象,也有看法,在这些人眼中,巴金并不是一个高山仰止的大师,他是活生生的,有欢乐,有痛苦,有矛盾。
沈从文是巴金的好友,1949年后两人有着不同的遭遇。20世纪30年代,巴金根据在北平的所见所感写了《沉落》,对周作人一类知识分子有所影射。沈从文很为巴金成为敏感人物着急,说他被两件事扰乱心灵:“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你的迷信,后者增加你的痛苦……你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
曹禺也是巴金的挚友。他生前曾说:“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冰心称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为什么我把可爱放在可佩的前头?因为我爱他就像爱我自己的亲弟弟们一样……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文藻和我又都认为他最可佩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冰心晚年曾对一位晚辈说:“我写信给巴金,你干吗那么忧郁。我看他痛苦的时候也就是快乐的时候。”
黄裳描述过1949年以前巴金在上海的生活:“巴金平常很少参加闲谈,他总是一个人在楼上工作。到了吃饭或来了客人时才叫他下来……(他)披着一件夹大衣,手里拿着一本小书,踏着有韵律的步子从楼上慢慢踱下来,从他那浮着微笑的面颜,微醺似的神色中,可以看出他从阅读中获得的愉乐……巴金在我们身边,可是又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像一群孩子那样围着他喧闹,当他给孩子们分发‘糖果’时,他才是活泼的、生动的。这‘糖果’就是在他工作的出版社里出版的新书。”
萧乾称巴金为“挚友、益友和畏友”。他说:“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