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项链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请柬(jiǎn) 契约(qiè)
誊写(ténɡ ) 供不应求(ɡònɡ)
B.赝品(yàn) 奢华(shē)
抹布(mā) 果实累累(léi )
C.寒伧(chen) 惊骇(hài)
赔偿(chánɡ ) 藏头露尾(lòu)
D.租赁(lìn) 佳肴(yáo)
债券(juàn ) 锲而不舍(qiè )
解析 A项“契 ”读qì,“供”读ɡōnɡ;C项“露”读lù ;D项“券”读quàn 。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6分)
A.三个人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挪用银行资金2亿美元,并导致亏损一亿多美元。巨亏之后,三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B.近几年,世界局部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使得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
C.“平民身份”没有让我们自惭形秽,因为我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要时刻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勿忘国耻”,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喊出“华人制造最好国货”。
D.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为小职员的他们,除了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觉,还能干什么呢!只有那些有钱的体面人才会被百花簇拥,乐不思蜀。
解析 “毁家纾难”意为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6分)
A.她没有陪嫁财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人了解她、认识她、爱她、娶她。
B.忽然她在一个黑缎子的盒里发现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
C.玛蒂尔德因为没钱,不能讲究打扮,因此她觉得很不幸。
D.由于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罗瓦赛尔夫妇终于偿还了一笔可怕的债务。
解析 A项语序不当,“认识她,了解她”,顿号都改为逗号;C项关联词语用错;D项前后矛盾,“她”包括在罗瓦赛尔夫妇之中。
答案 B
4.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6分)
①陶醉于这些人对自己的殷勤献媚、阿谀奉承、垂涎欲滴
②她陶醉于艳压群芳的美丽之中
③陶醉于妇人们所认为最甜蜜最美满的胜利中
④陶醉于成功的自豪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
解析 从语法的角度考虑,②中“她”指代明确,首先确定②排在最前,其次是④,④后是①,因为先成功后被人赞美和羡妒,最后是③,因为③比①的程度还要重。辨析此题,一是把握一个程度由轻到重的逻辑顺序,二是通过语法和句间内容联系来判断。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7题。
忽然她在一个黑缎子的盒里发现一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一种过分强烈的欲望使她心都快跳出来了。她拿起项链,手也直抖。她把它戴在高高的衣领的外面,对着镜中的自己看得出了神。
然后,她焦急而迟疑地问:
“你可以把这个借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一把搂住了朋友的脖子,亲亲热热地吻了她一下,带着宝贝很快就跑了。
5.文中的“迟疑”表现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什么样的心情?(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6.下面的句子表现玛蒂尔德什么样的心态?(6分)
“我只借这一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惟恐对方不借。
7.这部分文字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过程的心理变化,这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现项链时的高兴,(2)开口借时的担心,(3)借到后的狂喜。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哟,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8.“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这一题目,新颖引人。“喂自己影子吃饭”,是事件,而中心语是“人”。“影子”作为艺人表演的凭借物,在文中不但起着线索的作用,还对表现人物高超的技艺以及艰难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艺人的表演,以及别人对他的态度,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 ①小说通过描写艺人表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幻术,表现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和生活的艰难。②作者以影子来结构全文,前半部分写艺人表演喂自己影子吃饭的幻术;后半部分写生活,艺人一家就像影子一样被人忽视。③影子是像艺人一样的生活在下层的贫苦人的象征,他们靠别人的施舍生活,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9.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回答此题,可以参考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以及重点的词句进行分析概括。如“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等。
答案 ①生活惨淡,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②表演风度翩翩,态度庄重,技艺高超,手法娴熟;③对生活感到茫然若失,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④人前强颜欢笑,谦恭而矜持,人后独自悲叹辛酸的艰涩。
10.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小说前半部分写马里诺的表演,后半部分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一方面反映了下层民众艰难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揭露社会的冷酷,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回答此题,既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又要联系小说的主题来思考。
答案 ①呼唤社会关注下层人的生活状态。将马里诺娴熟的表演和马里诺的现实生活状况作对比,表现下层贫苦人生活的艰辛和对生活的茫然,呼唤人们对生活在底层的穷苦人的同情。②揭露社会的冷酷无情。通过人们愿意拿东西喂影子和马里诺的孩子却靠表演影子幻术骗来的食物生活的比较,表现现实社会人情的冷酷。③表达对生命的尊重。由影子表演写到现实生活,拓展了影子的内涵,表现了马里诺希望人们像相信影子有生命一样尊重现实的生命存在。④升华主题,马里诺热爱影子表演,但表演又是因为生活所迫,小说通过影子表演和现实的关系描述,表现了下层艺人对生活的迷茫。
课件43张PPT。哲思短章
垃圾车法则
生活有10%是靠你创造的,而有90%是看你如何去对待。
一天,我跳进一辆出租车,出发去机场。出租车正在它该行驶的车道上前行,突然,一辆黑色的小汽车从我们前方的一个停车位上冲了出来。只见出租车司机猛地踩下刹车,车子侧滑,和另外一辆车擦身而过。可那辆黑色小汽车的司机却立马扭头,冲我们大喊大叫。我的出租车司机只是笑了笑,向那个家伙挥了挥手——我是说,他真的非常友好。
我有些不解地问他:“你刚才为什么会那样做呢?那个家伙差点儿撞坏你的车,把我们送进医院!”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租车司机教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现在称之为“垃圾车法则”。他解释说,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一样,他们装载着垃圾——挫败感、愤怒与失望四处奔跑。当他们的垃圾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倾卸。有时候,他们会把垃圾倾卸到你身上。这时,不要把它们接过来,笑一笑,挥挥手,祝他们好运,然后继续前行。别接受他们的垃圾,然后散布给你的同事、家人或者路人。
简单地说,成功之人不会让垃圾车主导他们的生活。生命太短暂,不容你早上带着遗憾醒来,所以“爱善待你的人,为没有善待你的人祈祷”。 修身名句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论语·阳货》
赏读: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赏读:(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物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赏读:孟子回答(梁惠王)说:“讲仁德的人是天下无敌的。”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赏读:(孟子)说:“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短篇小说代表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代表作《一生》《漂亮朋友》。
2.写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阶级当中同样盛行。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成功,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项链》就是其中之一。 3.审美视窗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是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的文章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法国作家左拉在莫泊桑的葬礼上说:“读他的作品,可以笑,可以哭,但永远发人深思。” 1.字音识记
答案 (1)shē (2)chen (3)àn (4)cū (5)lú (6)huò (7)ɡū nonɡ (8)yù (9)zhuó (10)chèn (11)zhě (12)qù (13)xuē (14)bù (15)quàn (16)qì (17)lìn (18)ténɡ 2.辨析组词
答案 (1)打盹 吨位 (2)誊抄 荣誉 (3)租赁 任凭
(4)入场券 试卷
(1)门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贸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惭形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面相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词语释义
答案 (1)家庭地位、资产状况。
(2)粗俗,寒酸。
(3)冒失或轻率的样子。
(4)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5)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1)粗俗·粗陋 粗俗:谈吐、举止等粗野庸俗。粗陋:粗糙简陋;粗俗丑陋。
例句:①在这次博览会上,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不再是________的土陶罐,而是精致的琼浆玉瓶,五粮液再次陶醉了参会者,陶醉了整个世界。
②我们并不反对把金庸的作品用为课外读物,但作为正统教育的语文,应将格调提高,语文的媚俗化体现了社会的________化,不能为迎合而迎合、为娱乐而娱乐。4.近义辨析
(2)不力·不利 不力:不尽力,不得力。不利:①没有好处;有害;②不顺利,不能取胜。
例句:①由于经理领导________,公司亏损严重。
②吸烟对健康________。
答案 (1)①粗陋 ②粗俗 (2)①不力 ②不利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小说通过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假项链的悲剧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全家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重点突破
小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玛蒂尔德的家庭摆设及她的幻想,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小说首先描绘玛蒂尔德的简陋、寒碜的家庭摆设及她的幻想,为下文她借项链埋下伏笔。其次,侧面突出了玛蒂尔德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的性格特点。再次,为进而写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沉醉作铺垫,从而为丢失项链埋下伏笔。 怎样理解“生活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断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来!”这句话?
提示 作者直接对所叙述的事件表明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读者对整个事件的思考。这是作者要向世人警示的哲理:一个偶然的事件对于改变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巨大的作用,或偶然的事件可以使一个沉于幻想的人坦然地走向现实。作者愿意向人们坦露心迹,这种诚实的品格和勇敢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 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提示 丢失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涵着必然因素。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在晚会上她的“狂热”“陶醉”以及后来她赶快逃走,都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表现。这一情节的出现,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边的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罗瓦赛尔夫人的性格为基础,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小说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1)给玛蒂尔德以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支撑她的是对朋友的信义和社会的道德:丢失了项链要还,在朋友那里不能丢脸,借债要还,不能沦为为社会不齿的人。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便显见她为了晚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这对她的虚荣心是狠狠的一击。
(2)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的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去追求。启示人们应努力从虚幻的人生中摆脱出来。这样写,给读者以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从而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福雷斯杰太太指出项链是假的,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就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了。 考点链接
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在文章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者是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读者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
这样的结尾,造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二十年后》等小说的独特,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如果先看前面的文章内容,你绝对想不到全文的结尾会是这样。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曼哈顿桂冠诗人,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之所以能得此殊荣,得益于他将这种结尾艺术发扬光大。
文章主旨通过结尾来体现,前文中也有伏笔,但结尾在这类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关联着前面的伏笔,同时还是靠结尾这一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显现主题的,以致于有人说写小说就是写结尾,构思小说就是要构思好结尾。因此小说的结尾是读这类小说的重点,通过它去欣赏文章的情节和伏笔,通过结尾去思考文章的主旨,通过它去鉴赏人物形象。 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形象?
提示 对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作者对她的态度,历来被认为一是批评其虚荣,二是同情其不幸。其实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看到作者对玛蒂尔德还持有赞赏的态度。这只要仔细读一读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还巨额债务。如果说小说前面着重展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生活的性格的话,那么小说后面则侧重展示了主人公讲信誉、恪守道德观、不轻易被厄运压倒的性格特点。因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多方面的、丰满的;作者批判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和赞赏。1.文本审美
精巧的构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巧设伏笔。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被道破。看似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多次设置伏笔。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②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只有盒子是在我这里配的”,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③玛蒂尔德还项链时,福雷斯杰夫人并没有打开项链盒来看,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2)高潮迭起。这个故事中有两处重要的曲折波澜:
①玛蒂尔德参加晚会大出风头后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这是情节高潮。②玛蒂尔德经历十年磨难,赔偿了巨额债款后,乃知所丢的项链是假的。这是情绪高潮。
(3)结尾耐人寻味。小说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许会一齐涌上心头。这样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4)事虽偶然,理却必然。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是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含着必然的因素。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著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细腻的心理描写。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最渴望的事,就是招人喜爱,被人艳羡,风流标致,到处有人追求”,表现玛蒂尔德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完全陶醉在她美貌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之中”,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2.写作迁移
【角度】 欧·亨利式结尾
题目:阅读下面的小说,给它补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
项 链
高洋的表姨从美国回来探亲、旅游,可把高洋这小子乐坏了。表姨临走时,高洋尽管难以开口,但还是鼓起勇气、红着脸要下了表姨颈子上的项链。他要这项链干什么?送给女朋友呗。
“扇圆形的珠子,红褐色,明光锃亮。表姨父是美国一家大公司的高级职员,生活富裕,穿用考究,因此,表姨戴的项链能不高级吗?”女朋友戴上了项链,高兴得眉眼都在笑。不要白不要,这是西方最时髦的项链呀,至少值五百万吧?【示例】 一个月后,高洋到一个旅游胜地出差。那是个有山有水有古迹的地方,他办完公事便到山里游玩。忽然,他看见山道的边上有几个小女孩儿正在卖什么东西。
嗯?项链?天哪,女孩儿面前的地上,摊着一块农村家制土布,在布上面一条一条摆着的就是——这项链!
扇圆形的珠子,红褐色,明光锃亮……
“喂,你们这儿出的?”
“是呀!您买一条吧!”
“这是用什么做的?”
“黑瓜子。嗯,外面涂的是透明漆。”
“黑瓜子?”
“对。哎,您买一条吧,留个纪念!连外国人都喜欢呢,说这是最有现代感的工艺品。”
“多少钱一条?”
“不贵——两毛五!”【漫漫古典情】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宋·欧阳修《蝶恋花》 那是一座幽深又幽深、说不上有多幽深的庭院。院子外面长着许多高大的杨柳,浓阴繁茂,绿叶纷披,就像堆起一片绿色烟雾。一位闺中少妇站在高楼之上,掀开帘子,久久地眺望着远方。那是她夫婿经常游荡的地方。那是“秦楼楚馆”的集中地。王孙公子整天在那儿征歌选色,放荡淫侈。他们那些披着雕鞍的宝马就都系在柳阴之下,他们的仆从也都在街上逛荡。
雨越下越大,风也越刮越紧。夫婿终于没有回来。大门早已关上,少妇只好呆怔怔地坐在屋子里。春天快要过完了,自己的美好青春同样也快要过完了,为什么它们都不能够留下来?她含着眼泪去问花儿,可花儿没有回答;不但不回答,而且把一片片花瓣洒落下来,不断地洒落下来,伴随着缭乱的风雨,飞过院子里那高大的秋千,飞得远远地去了。
诗人以精深的构思,有限的笔墨,通过环境的点染和景物的衬托,揭示出闺中少妇深沉的悲哀,以及她那不幸的命运,这就深深地把我们的心灵打动。“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场景真是惊心动魄,强烈地显示了那“天地终无情”的冷酷现实。
寓 言
谢苗·阿利托夫 李冬梅 译
夜空中一架飞机轰鸣而过。
“这是我们的同类在飞翔!”一只田鼠对女儿说。
“我们这个同类是谁?”
“是一种会飞的老鼠。”
“难道老鼠也会飞吗?”
“只要你敢于梦想,梦想就一定会实现。”田鼠妈妈谆谆教导女儿。
第二天一大早,小田鼠就蹲在了洞口边,如醉如痴地梦想起自己有一天也会飞上蔚蓝的天空。
这时,一只老猫悄悄走了过来。老猫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想美美地饱餐一顿。老猫的梦想瞬间就实现了。
至于那只小田鼠的梦想实现了没有呢?这就很难说了。
因为每个人的梦想不同,所以悲剧就时常发生。有的梦想者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实现梦想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