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一、知疫
疫病资料卡
名称:
种类:
影响:
生卒:
“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威廉·H·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
“疫者,民皆病也”
——《说文解字》
急性传染病
天花、霍乱、鼠疫、疟疾、黄热病、斑疹伤寒流感、新冠肺炎……
伴随人类始终
疫病资料卡
疫因:
疫因
十三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道殣相望。
十五年秋,李自成围开封,
聚焦明末大瘟疫
——均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战乱
饥荒
旱灾
流民
水灾
河决城陷……水大半入浊、入泗、入淮,与故河分流,邳、亳皆灾。
河南土寇并起……
——张志斌《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
根据示意图结合纲要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疫灾频度的变化趋势,分析疫灾高峰期出现的原因。
魏晋:战乱、大规模人口移动
明清:经济发展导致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起义
一、疫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合作探究】疫病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材料2: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2)政治上: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3)经济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材料1:现代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1348-1352年,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万—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欧洲社会政治秩序的极大混乱。
——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材料3:频繁爆发的瘟疫导致了整个帝国不断出现饥荒和通货膨胀,造成了罗马经济生活的极度混乱,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罗马帝国时期,在生产技术和资源方面并没有根本性的进步和提高,所以人口的下降就意味着粮食和商品生产的减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疫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材料4:“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
——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4)思想上:导致信仰危机,精神冲击,客观上可能引起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材料5: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疗体系同样受到很大的冲击,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5)医学上:客观上推动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疫病对人类历史造成的深刻影响
【梳理】“疫病防治经验和医学技术与公共卫生的进步”的事例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举措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近代西方
重视公共卫生
建立救治机构
探索防疫方法
古罗马把修建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重要工程
地方官组织人力_______________;大灾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饮水道、下水道
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古罗马时期的________也收治疫病患者。
__________,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__________,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西汉后期
医院
1.18世纪晚期:
2.19世纪:
3.1928年:
1.疟疾治疗:
2.天花防治: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英詹纳牛痘接种法
隋唐时期
人痘接种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传到欧洲
法巴斯德的巴氏消毒法在医学领域应用
英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二、战疫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中医
西医
对疫病的治疗,有两个殊途同归的治疗手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期
人物
成就
意 义
战国
望闻问切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总结秦汉经验,以阴阳五行解释,阐明人与自然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唐朝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使用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上,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中外欢迎
明朝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清朝
西医传入并逐渐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中西结合,中医药焕发新生机
青蒿素
中医诊断的四种基本方法
扁鹊
不详
华佗
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
《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
《千金方》
政府
尊称“药王”、临床百科全书
屠呦呦
李时珍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一)中医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1971年,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青蒿素
1.背景: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近代科技推动医学发展
17世纪
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17-18世纪
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19世纪
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伦勃朗的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近代以来: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西式医院建立
西医院校建立
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2.历程: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与影响?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背景:①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②西方文明的传入(传教士的影响);
③洋务运动的兴起; ④受到日本的影响。
(2)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②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③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三、思疫
济世至仁,疫往直前
全球新冠肺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生命可贵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可持续发展
命运共同体
发挥国际组织作用
完善社会管理
......
我相信,人类终将战胜疫情!
——习近平
本课小结
1.“欧洲人对这场死亡(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 )
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B.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 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B
随堂练习
《吕氏春秋·季春纪》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黄帝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
东汉张仲景
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
明末吴有性(又可)
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
2.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这反映出
A.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 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 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A
3.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 )
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 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 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 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