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赏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方案】部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赏读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09: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其人格魅力,把握作品基本风格。
2.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写法,揣摩散文的情味。
3.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修辞的意蕴与神韵。
教学重点
1.揣摩散文的情味。
2.体会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修辞的意蕴与神韵。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熟读朱自清之前的散文作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出身官宦之家,却一身清贫、两袖清风;他一介书生,却一生傲骨、宁死不折。他是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经典作品《荷塘月色》,看看在那个不眠之夜,这位堪称伟大的作家究竟度过了怎样的心灵煎熬。
二、自我研学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2.创作简介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3.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那里有一片荷塘。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荷塘月色》可以分为几部分,划分依据是什么?
(1)荷塘+月色
点拨: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经历,到清华园的荷塘去散步,受到荷塘景物的感染,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2)以作者的游踪为明线,以心情为暗线,全文可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2.《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画面?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不同画面展现的氛围特征。
画面 画面内容 画面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荷塘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朱自清所说的“心里颇不宁静”?
点拨:所谓知人论世,此文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荷塘月色”固然是精神避难所,但朱自清却不甘心将家国置之度外、独自安逸,因此内心充满忧虑、不安与自谴。
此为“社会说”,此外,还有“家庭说”和“人类哲学说”,可参看本套资源拓展素材。  
2. 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你能理出本文的情感线索吗?
点拨:本文从情感和游踪两方面呈现两条线——
游踪为明线,串联形成文章的外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忆江南
情感为暗线,串联形成文章的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如何体现音乐之美?
点拨:本文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本文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5个26次,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4.《荷塘月色》是如何体现修辞之美的?
《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作者善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风格。
五、课堂小结
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边,作者感受到“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六、布置作业
1.从文中任选一个写景片段,进行仿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朱自清散文专题探究,并与郁达夫的散文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二者的不同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