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赏析词作中蕴含的情感,深入领会词作遣词造句、传情达意之妙。(教学重点)
2.在诵读、考证和论争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在细微处咀嚼品味。(教学重点)
3.通过群文阅读和比较赏析,探究乱世中李清照的“至美、至情、至真”。(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铺垫“愁绪”
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走进《声声慢》,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抓住“情语”,因境“入愁”
吟咏词作:自由朗诵,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感受深情。
对比感知
呼唤!呼唤!等待!等待!梦!梦!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法国诗人克洛岱对李清照《声声慢》的翻译《绝望》
提问:两首词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
——《绝望》直接抒情:直白、声嘶力竭
《声声慢》直接+间接(景物、人事):意蕴丰富、余韵悠长
抓住情语
(其实有人认为《绝望》是《声声慢》众多译作里最好的一首,它准确地表现了李清照内心绝望的愁绪。)
《声声慢》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绝望”这种情感?
——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
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愁情的?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无告)
这种叠词的连用,是李清照在艺术上的大胆开拓,更是千古创格,请试作赏析其妙处。
①渲染了悲凉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加深意境】
②加强了语气,极有层次地表现了词人愁苦的心情;【增强感情】
③增强了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增强音韵美】
(《词苑丛谈》评: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分析意象,探究“抒愁”
除直抒胸臆外,本词还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
——借景抒情: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探究学习。
请采用句式:我选赏的是“(词句) ”中的“(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 》中的“(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本词句中突出了该意象的(特征),使之具有 (怎样)的作用。
示例:我选赏的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的“梧桐细雨”,梧桐叶落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与秋色、相思、失意有关,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本词突出其“点点滴滴”,使之象征着哀伤、愁丝,以景、以声衬情。
学生展示,师生点评。(附在配套练习中,仅作参考)
酒 ①古诗示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②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③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秋风 ①古诗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结论:萧瑟冷落之感。
③赏析“晚来风急”的效果:秋风渲染愁情,自然之急风,更是人生境遇之急风。
雁 ①古诗示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②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赏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声凄惨;传递信息的使者;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黄花 ①古诗示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②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清高、淡泊、高雅的精神。
③赏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是眼前景物,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又喻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①古诗示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②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③赏析“梧桐”: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 ①古诗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②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③作者为什么不说暴雨?
——细雨绵长,与愁绪相似;以声衬情;顿生凄凉之感。
小结:词人满腹愁绪,既直接抒情,又间接抒情。词人眼前的一切是处处生愁,。这些愁,层层叠加,直至无以复加,难以形容,词人干脆就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尾一句戛然收尾,但给人感觉却是:言已尽,但愁难了。
知人论世,缘何“生愁”
(过渡:“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词人为何而“生愁”呢?)
展示“李清照大事记”,点明创作时间。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以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本词写于1151年左右)
结合词人经历,请问本词的愁情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缘何而“愁”)?
——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恨……
词如生命,乱世况味。
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乱为界;前期的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后期的词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正所谓“一样愁字万古情,半世漂泊觅平生。”
李清照在词中写了这么多愁思、愁绪、愁情,是否“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夫人的个人哀怨”呢?
——词人的不幸遭际是与当时整个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个人的哀怨,实际也反映了当时具有同样遭际者的普遍哀愁;
词人哀愁的产生正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投降屈辱政策所酿成的,《声声慢》暗含着对国耻民难的愤懑和批判 ,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
词人作为一个流落他乡、孤独无依的弱女子,能够突破个人生活的艰难,抒写种种哀愁时显出的某些与险恶命运抗争的意念,十分难能可贵。
诵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中的节选,致敬李清照乱世中坚韧、孤傲的生命灵魂!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化虚为实,品味“写愁”(作业:配套练习,训练化虚为实。)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