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嘉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月)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10:21:39

文档简介

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
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
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
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
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
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
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
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
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
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
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
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
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
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
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是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
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
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
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
或歌倾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邮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
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精怪魅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
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
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
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入·网群》中就描写
高二语文科试题(第1页共8页)语文答案
1.B(A 项,材料只提到“传达说”影响非常大,并不能据此推导出它出现
后,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才形成了一致看法。C 项,“所蕴含的人民
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错误。从两个材料中关于“传
达说”及人民性的定义来看,结合“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
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我们熟
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
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等分析,选项这种表述是错误的。D 项,“完全是个例
外”表述错误。结合原文“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
和鼓舞情绪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
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
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分析,“完全是个例外”表述过于绝对化。)
2.A(“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错误。材料一只谈到托尔斯泰与
其他人讲得不一样,并没有提及他们是否揭示出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因此没有
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于文无据。)
3.D(材料二中关于“人民性”的定义主要为“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
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
属性”。A 项,是对托尔斯泰这位著名作家的身份定义,并未提及“文学”的相
关性质。B项,作者举出“白猿”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孙悟空这一形象
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
壤中的”,其本身并未体现“人民性”。C项,所讲述的白猿,展现的是它的神异
特点,而且同样是为了说明孙悟空的形象并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为。)
4.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②论据类
型丰富,既有“传达说”作理论支撑,又有《安娜·卡列尼娜》等典型小说作补
充说明。③引入虚拟论敌。在论证“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时,引入“文学
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一虚拟论敌,指出类型文学固然有市场需求,但要成为
感动世界的杰作,必然需要情感做支撑,增强说服力。④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层层深入,逻辑严谨。(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5.①三者在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方面是一致的。区别在于,②“传达说”
侧重在创作者角度,它是有意识地向特定的读者进行情感传递与倾诉的;③“人
民性”侧重于文学的“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
社会属性”;④“民间文学”则更侧重于素材的现实来源与实用性目的。(共 6
分,联系 1分,区别之处答出三点得 5分,一点得 2分)
1
6.A (理解文章内容 B项,“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错
误,彼得在掉落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人们之所以要把电线放下来是为了救彼得。
C 项,“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错误,彼得主要是为战胜自我、成功
完成任务而喜悦。D项,对彼得的形象分析不当,他不是机会主义者,而是一名
英雄。)
7.B (鉴赏文章艺术特色 小说中描写的“蓝天、水汽、浮云”不是为了
突出环境的优美,也没有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它和后文“刮起的大
风”一样,都是为了突出抢险的艰难。)
8.①情节上,使故事情节突转。因为有风,彼得才失去平衡,从支撑点上掉
下来,使故事情节有了起伏,推向高潮;②环境上,营造了紧张气氛。写风“发
出呜呜的声音”“凶狠”,生动再现彼得面临的险境。③主题上,对“风”的描写,
表现了彼得抢险的艰难,凸显“贡献”不易的主旨。(每点 2分,答出 2点即可,
共 4分)
【解题思路】文中画线部分对“风”的描写是自然环境描写。情节上,从下
文来看,正是因为“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彼得的头才晕了起来,双手
也颤抖起来,“慢慢地失去了平衡”,“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掉下来。环境上,
风“发出呜呜的声音”,使彼得感到“高得可怕”和“风的力量非常凶狠”,营造
了紧张气氛,生动地再现了彼得面临的险境。主题上,这部分对“风”的描写,
凸显了主旨,表现了彼得抢险的艰难、“贡献”的不易。
9.①面对艰巨的任务,彼得主动请缨,有急切表现自己的冲动;②面对高空
的大风、湿滑的电线和钢索,彼得心里恐慌,但不断给自己打气,成功完成了任
务,体现了他的坚定与勇敢;③从电线掉下悬挂空中时,为不耽误工期,彼得以
集体利益为重,保持清醒冷静,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每点 2分,
共 6分)
【解题思路】题干要求结合埃里克森的话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那么我
们就要重点关注小说中关于彼得心理描写的内容以及使其产生这些心理的内在
与外在因素。当工程师询问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时,彼得想起了
工长说的话,正是工长的话促使彼得主动请缨,唯恐别人抢去这个机会,这体现
了彼得想要急切表现自己。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大风吹得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彼
得吓得“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但“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
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上”,他不停地工作,最终完成了安装套管
的任务,这体现了他的坚定与勇敢。在从电线上掉下悬挂在空中时,他努力恢复
常态,考虑了自己的处境并彻底清醒,他想到“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
2
线放下来……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最后他靠着“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的意志
和信心”而脱离险境,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
10.D[“乃说太后先策免固”中“固”指李固,句中作“免”的宾语,之间
不可断开,排除 A、C 项。“犹望众心可立”中“望”的宾语为“众心可立”,主
谓短语作宾语,其中“可”(认可)的宾语为“立”(立清河王刘蒜为继承人的主
张),之间不可断开,排除 B项。]
11.B("州和郡均为历代沿用的行政区划"错误,州郡不是历代沿用的行政区
划,元代开始设立行省,宋废郡)
12.B(“赦免罪行”的是荆州寇盗",遣回种田"的是泰山郡兵,对泰山郡寇
盗,则是以恩信招诱,让他们投降。
13.(1)众人提出不同意见后,梁冀非常气愤很不满意,却又没有别的办法
可以改变大家的主意。(“得意”:满意。"相":动作偏指一方,代指大家。"夺"
改变。各 1分,句意 1分)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
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揭”:举。“云、响”:名
词作状语,如同云一样,如同回声似的,状语后置。“赢”:担,担负。各 1分,
句意 1分)
14.①吏治腐败,地方官员多行无道,侵害百姓;②朝廷奸臣当道,把持朝
政;③忠臣被害,正义不彰;④地方造反频发,社会动荡。(每点 1分,任答三
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李固,字子坚,汉中郡南郑县人,是司徒李郃的儿子。李固的相貌奇特,额
头发际处隐隐突起,脚底有龟文纹路。李固从小好学,常常步行千里,到远方向
老师求学。
顺帝永和年间,荆州盗贼蜂起,长年难以平定。于是朝廷派李固担任荆州刺
史。李固上任后,派遣官吏在境内抚慰百姓,赦免贼寇以前的罪恶,帮助他们改
过自新。贼寇的首领夏密等率领党徒六百多人,绑缚自己,前来自首。李固全部
赦免他们,遣送他们回家乡,让他们自己相互招集转告,向百姓晓谕朝廷法令。
半年间,其他贼寇全都投降,荆州境内从此太平。李固向朝廷弹劾南阳郡太守高
赐等贪赃枉法。高赐等人畏罪,共同用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梁冀替他们在千里
之外向李固移送公文,可李固抓住此事更紧。梁冀只好奏请朝廷,让李固改任泰
山郡太守。当时,泰山郡盗贼肆虐,祸乱县邑,达数年之久,郡府通常有上千汉
军,派出征剿难以制伏。李固到任后,将郡府派出的军队全部撤回,让士兵返回
3
家乡,稼穑务农,只挑选留下善战者一百多人,用恩信招降贼寇。不到一年,贼
寇都溃散了。
后来,李固转任将作大匠。李固又与光禄勋刘宣上疏:“不久前选举的州牧、
郡守,有很多不称职,甚至横行无忌,侵害百姓的权益。朝廷要严禁荒嬉怠政,
诏令官员专心于政务。”顺帝采纳谏言,诏令各州部刺史,凡受到弹劾的郡太守、
县令以下官员,政绩差,不能施惠百姓者,一律免去职务,有作奸犯科者,一律
逮捕,送入诏狱关押。
等到冲帝刘炳即位,梁太后任李固为太尉,与梁冀一起,兼领尚书职事。冲
帝驾崩后梁冀拥立了质帝。后来梁冀又忌惮质帝刘缵早慧,担心日后会加害自己,
便命令身边人用掺有鸩药的食物害死了质帝。质帝死后,接着就商量确立皇位继
承人,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等都认为清河王刘蒜德行美好,声名远播,
又是皇室宗亲中最近的亲属,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在这之前,蠡吾侯刘志娶了
梁冀的妹妹,此时还住在京师,梁冀想拥立刘志。众人提出不同意见后,梁冀非
常气愤很不满意,却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改变大家的主意。众大臣愤愤不平,但
不能决定皇帝人选。第二天,梁冀再次召集朝中公卿讨论,梁冀气势汹汹,言辞
激烈,胡广、赵戒以下官员,没有人不害怕他。大家都说:“唯大将军之命是听。”
只有李固和杜乔依然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厉声喝道:“罢会。”李固的本意是不
想听从,还希望朝中群臣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再次写信劝谏梁冀。梁冀更加愤
怒,于是奏请太后策免李固的官职。最终,梁冀拥立蠡吾侯刘志即位,这就是桓
帝。
过了一年,甘陵县人刘文、魏郡人刘鲔,私底下策划拥立刘蒜为天子,梁冀
借此事,诬陷李固参与其中,与刘文、刘鲔妖言惑众,李固等被捕入狱。门生渤
海郡人王调,戴上刑具上书,为李固鸣冤。河内郡人赵承等数十人,也戴上刑具
到朝廷上书,为李固鸣冤。太后了解情况后,赦免李固。等到李固出狱,京师的
街道上,山呼万岁。梁冀听说此事,异常震惊,担心李固的名声会危害自己,又
再次提起李固参与拥立刘蒜谋反的旧事,李固终于被诛杀。当时李固五十四岁。
15.B(“开篇即点明主旨”错,如此开头并不是为了颂扬汉文帝。)
16.①诗歌选取了“夜半前席”(答“前席”亦可)这一典型细节(1 分),
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在坐席
上移膝靠近对方)的情状(1分)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
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1分,此处答“画面生动形象”之意亦可)。②在“夜
半虚前席”前又加上““可怜”与“虚”连用,用“可惜、可叹,徒然”增强语
气,(1 分)又与最后一句中的“问鬼神”照应,把讽刺君王昏聩弃贤和伤叹贤
士怀才不遇两方面的意蕴融于一篇,感概深沉蕴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2
分)(讽刺 1分,伤叹 1分,意思对即可)
4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答案】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②秋风
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③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
籍《秋思》)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⑥袅袅兮秋风,洞庭
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⑦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
北秋兴寄崔明允》)⑧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
⑨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18.①无忧无虑②应运而生③疾风骤雨(3分)
【解析】(1)第一处,此处是形容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没有忧愁顾虑,应
填写“无忧无虑”。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填的词要能与夏日时光搭
配,“天真烂漫”不太合适。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可给分。
第二处,此处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自然产生,应使用“应运而生”。应
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第三处,此处是说夏日也会有风雨,应使用“疾风骤雨”。疾风骤雨:形容
风雨来势猛,也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答“狂风暴雨、风雨交加、风雨晦暝、雨
霾风障”也给分。
19.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处搭配不当,“传播”与“清凉之
感”搭配不当,应把“传播”改为“传递”;二处搭配不当,“和”连接的是并列
短语,前后结构应一致,都应是名词短语,故应为“无限遐想”;三处语序不当,
“无限”修饰“遐想”,放在“遐想”前面。故选:B。)
20.(1)构成(2 分):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
净通透的莲荷”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
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2)表达效果(3 分):①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
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面中
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分析构成 2分,表达效果 3分,共 5分)
21.参考答案:示例(1)“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
取得胜利。
示例(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努力做时代的君子,所以我们
要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写出名言(大前提)1分,写出小前提 1分,结论 1分)
5
22.参考答案:(6 分) ①医学检验辅助疾病诊断的雏形,②为诊断提供了准
确的判断依据。③这既能减轻医学检验的工作强度,(答出一处 2分,意思相近
即可)
23 作文【材料解析】
材料中的三篇小说都来自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
这一单元的小说创作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小说人物形象迥然,故事情节各异,
却都闪耀着“抗争”的精神力量。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与自我抗争,成功走向精神的复活;《大卫·科波菲
尔》中,大卫与命运抗争,成功地成为一名作家;《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
自然抗争,最终拖着一副鱼骨回到港口。可说是“有的凭借艰苦的毅力找到了人
生意义,有的拼尽全力却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材料也提醒我们,不管抗争
对象是自我内心,还是命运遭际,抑或是外界环境,也不管抗争的结果是心想事
成,还是事与愿违,抑或是柳暗花明,抗争的精神本身都深深地打动和启发了读
者,为读者带来了精神力量。鲁迅的话“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
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印证了这一点。这句
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心态上,而对厄运,要微笑地乐观对待;二是行动上,面对
不幸,要勇敢地全力抗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立意的方向有:
①人与自我的抗争能让人自我和解;人与命运的抗争能让人继续求存;人与
环境的抗争能让人战胜困难。
②人如何在矛盾选择中征服内心的软弱、胆怯、犹豫,如何在命运的打击中
锻造强大内心迎来新生,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利用条件克服艰难,都源于抗争的精
神力量。
③人生的抗争无处不在。
④抗争不仅需要乐观坚强的强大内心,也需要艰苦卓绝的实际行动。
⑤抗争精神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抗争精神不仅能让人在绝望中生出希望,
在困境中柳暗花明,还能帮助人不断前进,攀登人生的新高度。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