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错误,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尚书省
2.“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3.清政府一再大兴“文字狱”的主要原因是( )
A.面临与北宋“杯酒释兵权”相似的情况
B.为防止“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重演
C.出现了像“八王之乱”那样的叛乱苗头
D.出于同秦始皇“焚书坑儒”类似的目的
4.小奇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焚书坑儒”、“推恩令”、“文字狱”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测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对外文化的交流
C.封建专制的加强 D.民族政策的演变
5.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危机重重,其内部表现不包括( )
A.土地兼并严重 B.贫富分化严重
C.西方列强觊觎 D.民众生活困苦
6.下列图片呈现的是中国古代工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7.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自由贸易
8.上古时期,帝王尊号不过一两个字,到清顺治帝时,其尊号竟多达25个字。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帝王权力的不断强化 B.民众尊敬帝王
C.帝王重生前更重死 D.帝王实至名归
9.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闭关自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B.乾隆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
C.清政府严格限制出海贸易船只的载重量
D.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
10.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11.认识课题和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如图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的课题名称是( )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闭关锁国政策
A.东汉的兴衰 B.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C.明朝的统治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2.“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类似的诗句,被当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思想领域实行(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文字狱”
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清代政制,沿明代不设宰相,以大学士理国政,以便君主独裁。……雍正时别设军机处,自是内阁权渐轻,用人大权,则全出帝王旨意。”此言表明清代(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大学士增强了内阁实权
14.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前门街市图》(局部,清) 《广州十三行》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15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
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
16.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交流交往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涨价),突厥侵扰,州县骚然(骚动)。……(是时京师等地)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致丰稔(ren丰收),米斗三四钱。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日:“当今远夷率服(远方外族归顺我朝),百谷丰稔,盗贼不作(盗贼不起),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二然安不忘危……”魏征对日:“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一,概括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契丹及女真族相关史料
(2)结合材料,指出契丹人与女真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戴良《九灵山房集·元诗集》
(3)说出上述诗句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景象。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了当时 (从以下选项中选择回答,填写字母即可)
A.汉族妇女擅长音乐
B.少数民族妇女都会弹琴
C.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D.当时的妇女都会弹琴
材料四 《中国大通史清》上册中在评价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时写道:清代统治者一直把安定社会秩序、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放在首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比较而言,处理民族关系更为成功;而在处理国家关系上,尤其是在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上,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倾向十分明显,这实际为晚期的落后挨打种下了前因。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梳理清朝前期统治的史事及影响,完成下表。请把①②③④⑤⑥六个序号分别填写在ABCD对应的位置。
观点 史事 影响
处理民族关系较为成功 A B
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存在失误 C D
①派驻藏大臣。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实行海禁政策。 ④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⑤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周家。
(5)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说一说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18、绘画、伟人题词是人类智慧与历史的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璧画)
(1)材料一壁画所绘历史事件,与哪条沟通中外通道的开辟直接相关?
材料二
广州十三行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 1730年的广州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2) 材料二中图画所绘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对外政策的一个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个对外政策对中国产生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3) 材料三中所绘场景,与哪场战争直接相关?
材料四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4)材料四中邓小平的题词,反映了我国哪个历史性决策的实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作用。
(5)纵观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对外交往变化趋势。
答案
1-5BBDCC 6-10DAAAD 11-16DDACBA
17、(1)变化: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粮食丰收,价格下降),社会更加稳定,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恢复发展生产;打败突厥,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用人,虚心纳谏,革新措施。
(2)从事农业和牧业,也有人在山中烧炭,住板(草)屋或帐篷,饮食简单。
(3)元朝C
(4)史事A:①②;影响B:⑥;史事C:③④;影响D:⑤。
(5)言之成理即可。
18、(1)丝绸之路。
(2)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亦可)
(3)鸦片战争。
(4)改革开放。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等。(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5)中国古代:主动开放→闭关锁国。(意思相近即可)中国近现代:被动开放→主动开放。(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