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3 21: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云南昆明·一模)兰州市正在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2.(2022·云南德宏·统考一模)“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九二共识”
4.(2022·云南曲靖·统考一模)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盛事,其回归与下列哪一项基本国策的实施有关
A.依法治国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
D.科教兴国战略
5.(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香港、澳门与中国大陆长期的分离,直到20世纪末我国才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怀抱,得益于哪一方针的指引?
A.“九二共识” B.民族区域自治
C.“一带一路”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6.(2022·云南普洱·统考模拟预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其理论依据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7.(2022·云南昆明·模拟预测)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是指( )
A.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与葡萄牙仍有紧密的政治联系
C.澳门成为经济特区,原经济地位不变
D.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8.(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
A.“一国两制”方针 B.八项主张
C.两岸直接“三通” D.“九二共识”
9.(2022·云南临沧·统考一模)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互补互利原则 B.“一国两制”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0.(2022·云南红河·校考模拟预测)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下列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①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④对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1.(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是通过哪一次会议的召开确定的?材料二 199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在哪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作用?
材料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此制度实行,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国家怎样的精神和原则?材料四 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自信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只有同时保持制度的自信与创新的自觉,同时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
——孙来斌《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人民日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自信与制度创新关系的认识。
12.(2022·云南玉溪·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秦汉,中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同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从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生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级民族成分居全国前列。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党中央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结束争战混乱局面、实现统一的时间,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历史格局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云南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于何时?结合所学知识,云南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实行的是什么制度?为何要实行这一制度?
13.(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两幅图片跟哪次重要会议有关?指出该会议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单位:%)
年份 资本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6.9 1.5 0.7 71.8 19.1
1956 0.1 53.4 7.3 7 32.2
(2)根据材料二,从1952年到1956年个体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发这种变化的事件是什么?材料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在广东设置的被称为“窗口”的经济特区是哪里?
材料四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决策,让数亿农民成功解决了温饱,让座座城市神话般崛起;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构想,使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世界上还能有谁,提出这样的伟大理论,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光辉旗帜。
——改编自一位伟人纪念堂中的留言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贡献的认识。
14.(2022·云南红河·统考一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团结篇】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令人瞩目,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实行的哪些政策或战略?(请列举两项)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实施的哪一发展规划?
【祖国统一篇】
材料二: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紫荆”“白莲”接踵盛开代表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回答其历史意义。
【外交成就篇】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经历了“逆境逢生”到“走向世界舞台”,再到“朋友遍天下”艰难而辉煌的历程。70年来,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180个。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5.(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61年,他率舰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把军队派到各地垦田,并招揽大陆移民井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他”是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
材料二:
时间 不平等条约 侵占区域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让香港岛
1860年 《北京条约》 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租“新界”地区及附近岛屿,租期99年
——据陈旭麓等编《中国近代史》整理
(2)材料二中“割让香港岛”与哪一战争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材料三:回顾澳门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各界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有三个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在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开创了澳门崭新的发展局面。二是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奋斗,用智慧和勤劳铸就澳门的发展奇迹。三是祖国内地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坚强后盾。
——摘编自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谱写新时代澳门“一国两制”新篇章》
(3)我国政府在哪一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材料三,指出澳门回归以来取得发展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四: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摘自2019年1月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16.(2022·云南曲靖·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出西周和秦朝加强对地方控制所采取的什么制度?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材料三:新华社北京2022年3月18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18日晚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拜登表示,50年前,美中两国作出重要扶择,发表了“上海公报”。50年后的今天,美中关系再次处于关键时刻,美中关系如何发展将塑造21世纪的世界格局。我愿重申:美国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愿同中方坦诚对话,加强合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有效管控好竞争和分歧,推动美中关系稳定发展。我愿同习近平主席保持密切沟通,为美中关系把舵定向。
——摘自“学习强国”
(3)1662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并说说理由(有利因素)
17.(2022·云南红河·统考二模)歌曲是时代的印记,也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作《八路军进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写出了战略反攻的感觉。
——摘自武丽娜《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在我军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打败美帝野心狼!……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 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材料三
《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978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新的农村经济政策使辽阔的田野充满活力,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农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充满希望。朴实的歌词,优美流畅的曲调,成为当时的最强音。——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背景
材料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朵朵那个开在阳光下 …… 五十六朵满园香 同为祖国增春光…… 《回来吧!台湾》 你我只有一个家 家的名字叫中国 家是心头的点滴牵挂 家是避风的港湾 海峡两岸同胞同是龙的传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此时抗日战争的特征。其反映了怎样的抗战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首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两首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4)材料四的两首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情怀?为实现这一情怀,我国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B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其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故A项正确;“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出的,排除B项;“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排除C项;“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政府提出并积极贯彻“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有力地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选项C符合题意;而A.依法治国是指治理国家的政策;选项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选项D科教兴国战略,是发展科技与教育的方略;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详解】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D符合题意;“九二共识”与台湾问题有关,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与少数民族问题有关,排除B;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排除C。故选D。
6.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理论依据,D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制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少数民族公民平等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租金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题文中“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指的是澳门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社会制度不变。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实现成功回归。故答案选D。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D项正确;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方针、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2008年实现两岸直接“三通”,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D项正确;互补互利原则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能体现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③错误,内蒙古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制度都能体现题干主题,①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A、B、C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1.(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中共十四大
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精神和原则: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认识:制度自信来自于对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制度创新能够激发中国制度的活力,增强制度自信。
【解析】(1)
根本政治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根据“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得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3)
民族政策:根据“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可知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精神和原则:根据“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出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
认识:根据“制度自信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分析得出制度自信来自于对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根据“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生机活力”得出制度创新能够激发中国制度的活力,增强制度自信。
12.(1)时间:公元前221年。历史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附属中央政权,使统一国家的政权得以强化,中原王朝实力大增。
(2)元朝。行省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解析】(1)
时间:根据材料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意义:根据材料一“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结合所学可从西域都护设立为标志着西域正式附属中央政权,使统一国家的政权得以强化,中原王朝实力大增,来回答西域都护设立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结合所学可知1271年元朝建立,所以云南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于元朝。结合所学知识,云南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行省制度。
(3)
制度:根据材料三“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党中央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来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3.(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2)变化:大幅减少;引发事件:三大改造的完成
(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窗口”:深圳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共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新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图一“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和图二“浙江嘉兴南湖仿制游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因此,两幅图片跟中共一大有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意义是:中共一大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2)
依据表格信息,1952年个体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71.8%,1956年为7%,可见从1952年到1956年,个体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大幅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个体经济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大幅减少。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伟大的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相关史事,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4.(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第一个五年计划
(2)事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令人瞩目,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知,这是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70年来,我国的建交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180个”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5.(1)人物:郑成功。贡献:收复台湾;经营台湾;加速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战争:中英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时间:1999年。因素:“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实行;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
(4)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顺应潮流,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1661年,他率舰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把军队派到各地垦田,并招揽大陆移民井垦荒地,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郑成功;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郑成功的主要贡献是收复台湾;经营台湾;加速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第一问依据表格“《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等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割让香港岛”与鸦片战争有关。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经过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政府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材料三“回顾澳门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各界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有三个因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在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开创了澳门崭新的发展局面。二是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奋斗,用智慧和勤劳铸就澳门的发展奇迹。三是祖国内地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坚强后盾。”可知,澳门回归以来取得发展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有:“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实行;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
(4)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顺应潮流,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6.(1)分封制郡县制
(2)A:元朝B:清朝
a:澎湖巡检司b:伊犁将军
(3)郑成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终将回到祖国怀抱,理由: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香港、澳门回归提供范例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分封制,图片2体现的是郡县制。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A是元朝,B是清朝,元朝为管理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清朝为管理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美方愿同中方坦诚对话,加强合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有效管控好竞争和分歧,推动美中关系稳定发展”可知,1662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终将回到祖国怀抱,这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民心所向,大势所趋,香港、澳门回归提供范例。
17.(1)敌强我弱;表现出我军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抗美援朝
(3)改革开放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创作《八路军进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可知此时抗日战争的特征是敌强我弱;由“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可知其反映了我军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
根据材料二,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击美国侵略者。可知两首歌共同反映了抗美援朝。
(3)
根据材料三“《春天的故事》”、“1978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新的农村经济政策使辽阔的田野充满活力,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农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充满希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可知这两首歌共同反映了改革开放。
(4)
根据材料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回来吧!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与民族团结相关;“《回来吧!台湾》”与祖国统一相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因此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因此两首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情怀;为实现这一情怀,我国分别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