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云南·模拟预测)新中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建设,从一五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下列成就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有
①鞍山大型轧钢厂 ②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③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④大庆油田投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022·云南·模拟预测)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建设成就是( )
A.鹰厦铁路 B.宝成铁路 C.川藏公路 D.武汉长江大桥
3.(2022·云南曲靖·统考一模)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2022·云南玉溪·统考一模)茅以升为技术顾问,横跨在湖北武昌蛇山和汉阳乌龟山之间,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的桥梁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胶州湾跨海大桥
C.厦门大桥 D.港珠澳大桥
5.(2022·云南临沧·模拟预测)1957年我国生产钢535万吨,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6.(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7.(2022·云南曲靖·统考模拟预测)如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发展滞后,为此我国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掀起“大跃进”运动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2022·云南德宏·统考一模)一五计划中,国家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9,可见,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C.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D.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
9.(2022·云南·模拟预测)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示意图,下图中的建设成就,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是
A.青藏公路
B.宝成铁路
C.鹰厦铁路
D.武汉长江大桥
10.(2022·云南昆明·统考二模)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超额完成任务的部分数据
项目 1957年数据 与1952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 704亿元 增长128.6%
钢产量 535万吨 增长296%
原煤产量 1.31亿吨 增长98.5%
发电量 193亿千瓦时 增长164%
由表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 )
A.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很大成就 B.完全实现工业化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D.大力发展重工业
11.(2022·云南临沧·统考二模)下图信息有误的一项是( )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成果:武汉长江大桥、大庆油田、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历史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A.时间 B.基本任务 C.主要成果 D.历史意义
12.(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发动侵略战争 D.十三五规划
13.(2022·云南昭通·统考二模)与“1953~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武汉长江大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等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人民解放战争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抗美援朝
14.(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③新藏、川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的修通④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15.(2022·云南普洱·统考模拟预测)右表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在工业内部,轻重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均衡发展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6.(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7.(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通过这部宪法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8.(2022·云南红河·统考二模)北宋王安石在《周公》一文中指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下列哪一法律文件出自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2022·云南·模拟预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20.(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1956年底,新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场社会变革是( )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 C.改革开放 D.制度改革
21.(2022·云南玉溪·统考一模)1953年,党中央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历史意义
22.(2022·云南文山·统考一模)与下图信息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时间:1953~1956年 改造内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表现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公私合营 伟大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文化大革命 B.三大改造 C.民族团结 D.一国两制
23.(2022·云南临沧·模拟预测)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最能体现这次巨变特点的是(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的确立 D.外交政策发生重大的改变
24.(2022·云南临沧·统考一模)关于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公私合营是国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一项创举
B.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2022·云南曲靖·统考二模)党的十九大郑重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26.(2022·云南临沧·模拟预测)“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7.(2022·云南玉溪·统考一模)莫言在瑞典的诺贝尔奖颂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讲∶“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公共食堂”是在哪一事件期间应运而生的?(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在大庆油田的建设中,广大建设者吃大苦、耐大劳,建设起当时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其中被称为“铁人”的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29.(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此言出自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袁隆平 D.王进喜
二、综合题
30.(2022·云南临沧·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图三“跪受笔录”的原因,进而指出从图一到图三君臣礼仪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1.(2022·云南德宏·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部刻在石柱上记载了古代两河流的法典,它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把奴隶看做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围,因而不予保护,如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等。
材料二:独立后的美国于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权授予总统,总统既是国家最高行政首脑,又是军队的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材料三: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次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写出这部法典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宪法”指的是哪一部宪法?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进步的思想主张?
(4)从材料四可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依据材料说明这部宪法的性质。
(5)上述材料和问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2.(2022·云南曲靖·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陈独秀与《青年杂志》
图二 李大钊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图一到图二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什么新变化?与图二相关的新思想的宣传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的是哪一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什么道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该事件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33.(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销烟的办法是林则徐经过多次试验后发明的。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后,将生石灰抛入,顷刻池水便沸腾起来。工作人员用铁锄、木耙来回翻搅,直到把烟土化尽。……退潮时开启涵洞,销毁的鸦片随海浪被送进大海。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写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他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空前地汇聚起了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正是有了这种无比强大的民族力量,我们才能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巨大胜利。
——程美东《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2)写出材料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二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能够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填写表格A、B两空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额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新建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七号炼铁炉等三大工程举行开工生产典礼,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故①②③都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符合题意;大庆油田投产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据题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故D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桥,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时期。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大跃进”运动时期是从1958年开始的;选项C“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从1966年开始的;选项D改革开放时期是从1978年开始的;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详解】根据材料“横跨在湖北武昌蛇山和汉阳乌龟山之间,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的桥梁”,结合所学可知是武汉长江大桥,一五计划期间建成,A项正确;BCD项都不在湖北,排除。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7年我国生产钢535万吨,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由此判断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材料中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是1952年;选项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1956年;选项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1958年;所以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C
【详解】图中数据反映了1952-1957年,我国的钢、煤和原油产量实现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推动了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度提高,C项正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与工业品产量大幅增长无关,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发电量进行比较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为此,1953年至1957年,中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A项正常;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全国在经济建设中开展的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服,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轻重工业投资比例为1:7.9,反映了重工业投资比重大,说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也不是集中力量发展农业或轻工业,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交通运输业的成就有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大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钢、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飞速增加,重工业大力发展,D项正确;交通运输建设情况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化初步奠定基础,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庆油田是1959年发现的一个大油田,而后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均不属于“1953~1957年”,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A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的时期,这一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2年底结束,排除B项;我国没有发动过侵略战争,排除C项;十三五规划是2016年至202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3~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武汉长江大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项正确;人民解放战争,是1946年6月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四个史实中,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发生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7年就已经超额完成。排除②。青藏铁路不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③。①④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答案选B。
15.A
【详解】依据“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工业占比58.2%、文教占比7.2%、农林占比7.6%、运输占比19.2%可知,工业占比过半,因此我国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与表格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巨大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及所学知识可得,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项正确;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950年6月28日通过,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29日通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颁布的是《共同纲领》,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都不是1954年召开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A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B项;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施行土地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符合题意;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0.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变化,A项正确;土地改革没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排除B项;改革开放和制度改革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根据“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这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B项正确;我国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是土改后农民个体分散经营,抑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排除A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是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排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等。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时间、改造内容、表现形式、伟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三大改造,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排除A项;民族团结、一国两制与题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符合题意;1958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A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B排除;外交政策发生重大的改变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不符,D排除。故选择C。
2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公私合营是国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一项创举”说法不正确,A项正确;三大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到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 年期间我国实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通过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巩固了政权,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过程中,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促进我国重工业的发展,但没有改变我国社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据材料“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给经济建设带来了困难,邓小平的讲话吸取了其教训,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闭关自守,而是强调左倾错误的危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左倾错误的危害,而未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依据题干“公共食堂”和所学知识,1958年党和政府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大办“公共食堂”,搞绝对平均主义,结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严重失误,B项正确;1958年党和政府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是指1966-1976年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人为地夸大“阶级斗争”,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被称为“铁人”,A项正确;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B项排除;邓稼先是“两弹元勋”,C项排除;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D项排除。故选A。
2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62年焦裕禄被派到河南兰考县当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同县干部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提出改变兰考的切实计划。他心里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积劳成疾,1964年逝世。 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A项正确;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排除B项;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排除C项;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排除D项。故选A项。
30.(1)分封制;禅让制;
(2)秦朝;
(3)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1)根据“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
(2)根据材料二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秦朝时期设立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图三中“跪受笔录”出现的原因是军机处的设立;从图一到图三,礼仪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根据“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得出优越性是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
31.(1)《汉谟拉比法典》
(2)美国1787年宪法。
(3)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4)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启示: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法制建设是实行政治民主化的根本保证;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据国情,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法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1)依据材料一“有一部刻在石柱上记载了古代两河流的法典”和所学可知是古代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依据材料二“独立后的美国于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可知是美国1787年宪法。
(3)依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得出主权在民;依据材料“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可得出自由平等。
(4)依据材料四“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得出参与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依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的启示是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法制建设是实行政治民主化的根本保证,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据国情,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法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2.(1)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正确的思想指导;符合国情的道路选择。
【解析】(1)
根据图一可知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图二可知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得出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2)
根据材料“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得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
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根据材料“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得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正确的思想指导;符合国情的道路选择是符合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
33.(1)事件:虎门销烟。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人物:黄继光。原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空前地汇聚起了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
(3)A:铁人。B:焦裕禄
(4)爱国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或“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奋斗精神。
【详解】(1)事件:根据“销烟的办法是林则徐经过多次试验后发明的。在海滩高处挖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灌上水,然后将鸦片投入池中。”可得出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人物:根据“他是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自己英勇牺牲……”可得出是黄继光。原因: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可得出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空前地汇聚起了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
(3)A:根据“1960年春,他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可得出是铁人王进喜。B:根据“1962年他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可得出是焦裕禄
(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有爱国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或“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伟大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