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课程标准】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的原因
材料一: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贫富分化和劳资矛盾尖锐。他描述到“全社会的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
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⑵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⑶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的概况
中国共产党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越南反对法国殖民者斗争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
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新的时代特征:范围广、新的革命阶级
1.印度尼西亚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斗争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26—1927年 1927年以后
组织者 印尼共产党 (无产阶级) 印尼民族党
(资产阶级)
内容 领导第一次反荷起义 与殖民当局不合作
争取民族独立
结果 遭到荷兰殖民者镇压 被迫转入地下 民族资产阶级掌握
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印尼国父”苏加诺
苏加诺:“我们接受和平的原则,甚至我们接受这样的原则:和平比武力更好。这是一个原则……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则,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我们也有权使用武力。甚至为了从帝国主义手里解放我们的祖国,我们有充分的权利使用武力。这就是原则。”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圣雄甘地及思想(“甘地主义”)
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
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与英印当局斗争
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
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
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内。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为实现理想,他一生坐过无数次监狱,绝食斗争17次,最长的一次达21天。1948年1月30日,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
运动进程
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
导火线:为抗议英印当局实行《罗拉特法》,国大党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遭到英军镇压
第一阶段(1920-1922)
①号召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②恢复手工纺织,不买英国布
③抗税
甘地发起手纺车运动
发生暴力事件,甘地停止运动
第二阶段(1930-1934)
①“食盐进军”,亲自到海滨取海水制盐
②引发各地抗税斗争
甘地发起“食盐进军”行动
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
第三阶段(1940-1942)
发动英国“退出印度”行动
英印当局逮捕甘地,运动陷入低谷
甘地入狱
材料一:20世纪初,印度民族资本主义虽得到较快增长,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印度资本仍处于严重的依附地位。
他指出,1914年时,英国人仅以9000名行政官员和69000名士兵就统治了3亿印度人。这一点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各阶层人当时正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与英国人合作。如果取消这种合作,英国统治必将崩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根深蒂固而复杂多样、种姓隔离和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殖民地国家。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
——《甘地主义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印度国大党为什么要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基于印度民族经济的依附性与宗教历史传统
思考:在一些人口中,甘地是“将三亿印度人从英国手中解放出来的民族领袖”,被泰戈尔称为“圣雄”,但也有人说他是“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贩卖者”。你支持哪种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他宣传非暴力学说,终于发动了印度人民大众,奋起将英国驱赶出印度半岛。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的爆炸声。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拉里·柯林斯《圣雄甘地》
积极: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动印度民众,鼓舞人民斗志,推动印度民族解放。
局限: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其所倡导的以爱和真理感化殖民者的方式不可能实现;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华夫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商品输入的减少和加工订货的增加,埃及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都随之壮大。……英国在宣布埃及为它的“保护国”时,曾声明战争结束即给予埃及独立地位。但是战后英国却自食其言,继续坚持对埃及的“保护”,从而激起了埃及人的反英情绪,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一战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一战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原因
领导力量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
扎格鲁尔,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方式
⑴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
⑵立宪和护宪
结果
英国做出让步,但未获完全成功
性质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
华夫脱运动是一次持续了近30年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为埃及民主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摩洛哥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里夫起义领袖 里夫共和国控制区
1921年,西班牙侵入里夫山区
多次打败西、法侵略军
1923年,里夫共和国建立
1926年,里夫共和国被扼杀
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塞拉西一世,“埃塞俄比亚之父”
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
1936年,皇帝流亡,被意兼并
1941年,光复国家,恢复独立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既是民族独立运动,又是反法西斯斗争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及政党起主导作用
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部落酋长和封建帝王主导民族运动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民族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思考: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一: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
材料二:拉美各国独立后,欧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 法、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索取赔款,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修筑铁路、开办工厂、经营采矿,剥削拉美人民。
内因:经济上的封建大地产制度;政治上的军事独裁统治
外因:对外遭到欧美帝国主义侵略
民主革命
民族革命
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的概况
阿根廷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智利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的斗争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1.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桑地诺
“人民的良心”
“美洲自由的标志”
时间:1926-1933
领导者:桑地诺
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战旗: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
对象:反抗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
结果:美军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意义:鼓舞了拉美人民的反美斗志,桑地诺赢得崇高声誉
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
1934-1940年墨西哥总统
政治:改组国民革命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文化:发展教育,限制教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体现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材料一: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二:社会主义革命不会仅仅是或主要是每一个国家无产者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会的,这个革命将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和国家、一切附庸国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各先进国家的劳动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国内战争正开始同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结合起来。
——《列宁选集》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拉丁美洲 亚洲 非洲
一战前 独立 觉醒 抗争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独立意识觉醒
与一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20世纪20-40年代的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有何特征?
一战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空间范围的普遍性:参与民族民主运动的国家与地区数量增加
★运动领导的多层次:运动的领导者包含了封建阶层、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和各国共产党
★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从农民、工人、资产阶级到封建贵族,逐渐具有全民族运动的规模
★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武装斗争、民主改革、非暴力不合作等多种方式
★运动目标的明确性:“民族自决”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
★地区之间不平衡性: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运动目标和途径存在差异
★影响更加深远: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动摇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