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7 08:1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跨越“卡夫丁峡谷”
——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标准
第七单元的主题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该单元下设四课,分别是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与上述四课相对应的课标要求为: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经由对上述内容的援引及对课本的阅读可见,本课所对应的课标要求为十月革命的原因、过程和世界历史意义。 故而,为更好地达成课标要求,需要教师合理分配时间,把握本课重点内容,出示多元史料,清楚介绍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由“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和“鼓舞被压迫地区人民的斗争”这两个角度带领学生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课堂立意
本单元为我们呈现的是上世纪初期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 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开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非正义的战争。战争之后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带有着极强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色彩,最终未能维持长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秩序再一次被冲击、改写。 列强之间的矛盾可归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在内部矛盾之外还酝酿着极为紧张的阶级矛盾。此时的沙皇俄国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却仍旧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受益于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但遭受着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一战的爆发激化了国内的矛盾,二月革命后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无视人民需求。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十月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社会主义政权——苏俄的成立不仅让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发展的新道路,还鼓舞了被压迫地区、民族的反抗与斗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最终带来的压力与冲击都给社会的民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故而,本单元描绘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所带来、激化的种种矛盾导致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国际秩序难以为继,受到剥削与压迫的人们在进行反抗、斗争的同时,有一部分先锋拿起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他们不仅在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之下开辟出社会主义道路,也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中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所具有的优越性。这些都在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同时进一步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抗争,国际局势由此发生了更大的转变。 具体至本课内容而言,本课下设三个子目,分别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三个子目在时间上呈现线性关系,在逻辑上也有着清晰的关系: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一、二子目与第三子目则是革命与建设的关系。故而本课的授课逻辑可基于唯物史观形成为:列宁主义的形成为十月革命的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检验了列宁主义的正确性,其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存在有曲折性与复杂性,但能够结合国情作出适当的调整,而维护苏维埃政权的存续,并在短期内取得资本主义社会经历长期历史发展方能取得的工业化成就即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对苏联历史甚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而,本课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尝试”进行授课。“卡夫丁峡谷”这一典故出自古罗马史,意指灾难性的历史经历,被马克思引用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阶段”。本课立意灵感源于马克思晚年结合俄国国情所进行的思考,即“在五种社会形态的循序发展之余,能否不经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完全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却又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成果”。在此追问之上,马克思自身提出了一套相应的却未经实践证明的“跨越”理论。但多年之后,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用列宁主义论证了,在当时俄国处于“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一环”时,俄国完全可以不待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而直接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领导下进行的十月革命成功创立了首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而后续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中所取得的成果,也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故而,面对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苏联的领导人们结合国情,勇于创新,用理论的创举、革命的冲击、建设的求是证明了这次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尝试的成功。而这种成功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也用其示范效应鼓舞了被压迫地区人民的反抗,从而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形成冲击。
三、学情分析
本课类型为新授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人数约50人。在经历初中阶段世界史板块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基本史实层面的认知。同时,经历本书中第四、五、六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促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其内在冲突、资本主义社会愈演愈烈的阶级矛盾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在本单元第14课的学习过程中也深入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上述知识背景为本课知识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现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探索欲,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学习。这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现阶段的学生对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尚待提高,对多个结论之间联系的梳理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出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对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与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整理;学生在了解相关史实后进行的结论概括能力也不强,需要教师加以讲解,以提高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生课外知识储备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史料补充与对比,以呈现本课内容中列宁主义、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性;学生时空观念尚待加强,需要教师进行背景分析,以帮助其在20世纪初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下进行分析;学生对唯物史观的原理认知尚待深化,需要教师结合相关史实的讲解进行渗透。
四、教学目标
通过出示表格,对《共产党宣言》及列宁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并知道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历史解释·水平1);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基于史料概括列宁主义提出时的历史背景(史料实证·水平2);通过讲解列宁主义提出的背景,使学生了解列宁主义“结合国情,实事求是”的特征(唯物史观·水平1、2)。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世界历史大框架之下结合沙皇俄国国内局势的不断变化,对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时空观念·水平2);了解十月革命之前沙皇俄国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人民利益的持久忽视,认识到重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水平1、2);并从“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和“鼓舞被压迫地区人民的斗争”这两个角度理解十月革命所具有的伟大世界历史意义(历史解释·水平1);结合列宁主义,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水平1、2)。 通过介绍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也即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体制的建设道路转变,了解导致苏联政策作出转变的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时空观念·水平2),理解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唯物史观·水平1、2)。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具体教学行为
新课引入 温故知新,回顾时代背景。 教师讲解:各位同学,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类在步入繁荣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而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系统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引发了这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最终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引出本课课题“跨越‘卡夫丁峡谷’”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种种成就与诸多弊端。面对着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剥削与灾难,伟人马克思在晚年曾经反思自己所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他提出这样的疑问:“在生产力发展落后的国家,能否实现社会形态的跳跃,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却又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他后来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喻为“卡夫丁峡谷”,并结合当时俄国国情,提出了一套相应的“跨越”理论。但是,苏联的首任领导人——列宁,却用不同的方法,让“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沙皇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这一“卡夫丁峡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十五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主题一:以革命进行跨越尝试 引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列宁所进行的理论创举——列宁主义。在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上,占多数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并以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在课本上有所介绍,我们来对比一下列宁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的异同。 出示表格,讲解异同。 得出结论: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中外历史纲要(下)》学习聚焦 讲解: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结合沙皇俄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产物。 设问:列宁主义创造时俄国社会背景是什么? 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 到二十世纪初,俄国的工人阶级人数已超2200万人(包括家属),约占全俄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为300万人。——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长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时代生活出版公司《战乱中的世界》 材料三 俄国在政治经济生活当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莫斯《俄国史》 材料四 1900年12月,《火星报》在国外出版,在报头下印有十二月党人奥多耶夫斯基答谢普希金的著名诗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火星报》作为工人阶级的喉舌,在工人中间拥有重大的影响。——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五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它是工人阶级参加的第一个政党……拥护列宁主张的人在大会上获得了多数票,因此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张建华《俄国史》 出示逻辑图,配合教师讲解,整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由理论需要实践进行检验,引入十月革命。 出示如下材料及图片、逻辑图,结合教材进行讲解。 材料一 1917年工人的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苏)明茨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同样,政府也不愿意结束战争。——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农民提出过土地要求,但在最初两三个月中,农民并没有采取暴力行动。农民说:“我们不要抢,我们要用商量的办法来得到土地。”——《1917年俄罗斯纪事》 材料四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这是列宁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的政策与发展方针。——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五 (7月4日)临时政府从前线调回军队镇压示威群众,打死56人,打伤650人,大肆逮捕和迫害布尔什维克。——张建华《俄国史》 进行材料分析与讲解,梳理十月革命的相关历史进程。 设问: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何被人民唾弃?布尔什维克何以成为人民的选择? 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六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 材料七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习近平 配合教师讲解,得出结论:应重视人民利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效仿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设问:如何理解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 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二 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 在这世界的群众运动的中间,历史上残余的东西,——什么皇帝咧,贵族咧,军阀咧,官僚咧,军国主义咧,资本主义咧,——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夹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分析材料,从开辟社会主义道路和鼓舞被压迫地区人民的斗争两个角度总结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回到最初设问:列宁主义是否成功指导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给出肯定答案,解释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的辩证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主题2:以建设巩固跨越成果 战时共产主义 讲解: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独霸世界的局面,给世界被压迫阶级和民族指明了道路,资本主义国家会坐视它的成长吗 不会的,所以,苏维埃政权面临艰难的生存环境,我们看看它当时都遇到哪些困境呢 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材料,并进行总结。 出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 材料二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于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1/8磅面包。——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上述材料证明,外国列强发起了武装干涉,国内的反动势力在列强资助下抬头,国内社会经济极端困难,新生的政权面临着危机。 根据课本,出示表格,介绍战时共产主义的措施。 出示材料。 材料三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论粮食税》 新经济政策 出示如下材料,介绍苏俄内战结束后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引出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列宁认识到:“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1920苏俄民谣 材料三 这些是这些水手和士兵的父亲和兄弟,即农民作为食品和原材料贸易商的需要和利益。换言之,兵变是小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革命带来的困难和贫困的反应的表现。——赖特《喀琅施塔得的真相》 材料四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列宁《论粮食税》 出示表格,列举新经济政策措施,并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斯大林体制 出示材料 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大国崛起》 讲解:苏联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之下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其经济实力仍旧处于落后地位。 讲解: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落后的经济现状引起了斯大林的思考与担忧。 出示材料。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之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斯大林 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 讲解:面对这样的落后现状与国防压力,斯大林选择对新经济政策进行改革。他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实行计划经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两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在短期内,一个落后的国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工业进步,这也是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出示材料。 材料二十七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之后,苏联仅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四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塔里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十八 (苏联)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材料二十九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讲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强化了国家的动员能力与工业实力,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动用行政力量进行资源调配,先发展重工业,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但是,苏联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忽视也导致了经济结构的畸形,落后的生活水平招致民众的不满,这些都为苏联最终解体埋下了祸根。
本课小结 教师出示板书并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 教师讲解:各位同学,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在上世纪初的沙皇俄国,列宁结合国情,对马克思进行继承与创新,提出了一套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并以十月革命为实践,顺利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实现了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而后,苏联在内外局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灵活调整政策,利用战时共产主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利用新经济政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经济基础,再以斯大林体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工业成就。社会主义的建设维护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也具体指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道路的发展方向。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尝试,不仅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落后国家进行发展的合理选择,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也鼓舞了被压迫地区的人民进行抗争、追求解放、建设祖国的热情。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处理
课前预习作业:阅读课本,进行圈点勾画,了解本课涉及的相关史实,并完成导学案上表格填写与问题思考。 课后作业:整理笔记,补充回答讲义(学生版)上的设问;完成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为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进行授课,但缺点在于该理论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解释和引入。 本课出示的逻辑图解较多,板书也较为全面,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联系与框架的搭建。 本课所出示的文字材料较多,对学生而言阅读压力较大,需要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熟悉课本及相关史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