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首要目标。本课采用主题引领的教学策略,提炼一个教学主题,该主题就蕴含有价值观念的内容,主题的选择就给价值观教育和历史学科知识传授搭建起一座桥梁,既让价值观落到实处,也让教师感觉价值观教育有规律可寻找,有知识可依托。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主要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特别是帝国主义的极端形式——法西斯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的史实,以及西方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责任;简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大战的过程;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开始构建的战后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意义。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法西斯主义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子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子目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这三个子目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围绕法西斯主义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以英法为代表的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讲述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做出的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和平安排。在讲述必要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学生对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后,历史思维已有所发展,同时本课内容在初中的时候也已经学习过,学生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等知识已有基本掌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雅尔塔体系等知识点还未能很好掌握,因此本课将重点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雅尔塔体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能通过史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法西斯主义的特点(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辩证认识雅尔塔体系,对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做出合理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悟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树立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与评价教学难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与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序幕:战争阴云爆发:烽烟四起尾声: 秩序重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张纯如女士引入新课 让学生初步感悟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明白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
一、序幕:战争阴云——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通过图片以及一则材料分别说明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为战胜国之间妥协分赃的产物,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他们之间的种种矛盾,各国实力不等,分赃不均,实际已经埋下了二战的种子。法西斯主义的发展通过图片简单介绍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呈现时间轴和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初德日意法西斯政权的出现和发展,总结法西斯主义的特征。经济危机的爆发结合史料,说明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面对经济危机,英美进行国内改革,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而德日意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逐步形成形成亚欧战争策源地,英法的步步绥靖面对德日意的步步紧逼,英法等国实施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标志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完成时间轴,结合材料总结法西斯主义的特点小组讨论,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结合图文材料,学会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培养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爆发:烽烟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开场:远东硝烟——亚洲战场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1938年末,中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日军陷在中国,不能自拔。爆发:欧洲沦陷——欧洲战场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在欧洲爆发,而英法执行绥靖政策,出现静坐战争的奇特现象。德国攻下波兰后,突入法国境内,法国败降。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全线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蔓延:血染太平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协同作战面对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为了遏制和反对法西斯,世界上的国家开始走向协同作战。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通过《联合国家宣言》,自此,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起来。胜利反攻 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下,各大战场出现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此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力量,德国丧失了在苏德战场与欧洲战场上的主动权。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在北非战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完全逐出非洲。中途岛海战使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从此转入战略守势。通过时间轴和图文结合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大战的过程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三、尾声:秩序重构——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通过图文说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解释雅尔塔体系,讲解雅尔塔体系的内容重新确定亚欧国家的版图通过展示德国分区占领图、日本二战时确定的分区占领图,说明德国和日本被分区占领,欧洲:盟国(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展示《开罗宣言》的节选,说明在亚洲版图的变化,日本归还所窃取的一切领土,朝鲜实行国际托管,以后独立(战后美苏分区占领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战败国处理问题 通过展示纽伦堡审判图和东京审判图,以及两则战犯对审判的态度。1945年欧洲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了审讯、 1946年开始对日本战犯的的东京审判,对战犯的审判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3)殖民地问题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对委任统治和托管制度进行对比。(4)美英苏划分势力范围用巴尔干百分比协定进行讲解,指出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和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达成的政治交易。当它们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时,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5)体系保障问题梳理联合国的基本信息,联合国实行即大国一致原则。(通过播放视频,了解大国一致原则)雅尔塔体系的评价与学生一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雅尔塔体系。2.国际格局的演变通过漫画和丘吉尔的一段话解读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3.战争与和平 20世纪以来,人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最发达 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了绝大 多数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以小组为单 单位,回顾所学知识,结合所收集的资料,讨论“战争给 人类带来了什么”。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收集有关世界大战的历史读物、图集等资料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能够辩证评价事物。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让学生铭记历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本课首先围绕法西斯主义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以英法为代表的民主国家实行的绥靖政策,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接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最后讲述了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做出的雅尔塔体系为代表的和平安排。同时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明白和平来自不易。 ,
教学反思
总体而言,第17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雅尔塔体系的内容讲解较为透彻,但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逻辑不清。探讨二战的原因是极其有价值的,只有了解哪些因素引发战争,才能以史为鉴。了解二战的原因,需要在“特定时空”中分析对比。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的时候,我通过战后隐忧引出德日意对凡尔赛—华盛顿的不满,和三国法西斯组织的诞生。接着通过经济危机,指出经济危机进一步助长了法西斯的发展,而英法等国家对于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助长了其侵略野心,最后做一个二战背景的小结。虽然要点都讲到了,但是逻辑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优化。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