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年 7 月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方面,由于高一学生
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内容和方法在变化,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中,
应注重基本史实的掌握和理解,选取了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
的提高。本课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来说,初中已经学习过,内容较简单,但本课涉及的
核心素养难度较大、知识盲区较多,需要老师循序渐进、引导深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
风格以及学习条件方面,高一学生对图片材料的感知能力较强,形象思维活跃,喜欢听
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这些特点有助于这一课的形象化教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
推理能力与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材分析
本课立意在于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和过程,深入分析一战的原因,
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及人们对战争观念的改变。本课有三个子目:“帝国主
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
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历史因果关系,即先讲一战爆发的原因,再讲一战的过程,然
后讲战后新秩序。第一个子目和第三个子目是重点。
教学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关键战争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
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列强对于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帝国主义政治经
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决策者心存侥幸,企图通过发动战
争改变国际秩序、形塑殖民霸权,但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一战后建立的
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也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为下次大战的爆
发埋下隐患。硝烟散尽,战场留给人们的是关于战争的反思和觉醒——警惕战争,预防
战争,不回避战争,也不挑起战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分析一战爆发的各类原因,并能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从而认识到一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2.通过战争地图、漫画史料、事件序列表、文字材料,分析一战进程从速决战转为
持久战后对于战争走向产生的影响,指出持久战之下综合国力的强弱成为决定胜负的关
键,体悟战争过程带来的残酷和磨难。
3.利用纪录片视频、表格、框架图以及文字史料,辩证分析一战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并指出战后国际秩序不合理性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影响的积极面往往不是主
观愿望而是客观结果,从而通过回顾一战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战的起源;战争的影响双重性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不合理性
2.教学难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合理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老子在《道德经》中的
利用老子对于战争的看法,引发学生对
话:“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课堂导入 于战争态度的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
之器”,并提出问题:“人类是
一战前夕人们的选择。
否可以选择放弃战争?”
环节一:
(一)战前的和平期待:日益
紧密的经济联系
一、放弃
1.“慢慢地,世界上文明的
战争能 共同体之间必然不会再有战
否避免 争……一个人可以同时结交两 环节一的设计意图:
个好朋友,而且他的这两个好朋 运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
战争?
友完全有可能意见不合,那么他 以及学者研究的经济史成果,引导学生关
——大 们可以很幸运地向这个共同的 注一战发生之前,伴随着列强之间经济联
战的起 朋友吐露心声。”——英国《经 系的紧密,当时欧洲社会上确实存在着对
源 济学人》杂志(1913 年 6 月) 于战争的乐观估计,以此设置疑问:为什
2.“英德之间的贸易往来在 么在乐观的和平期待下,在列强经济联系
一战前夕一直都较为紧密。据估 日益紧密的情况下,一战还是爆发了?引
计,大约 41%的英国产品免税进 起学生思考一战爆发的必然性。
入德国市场……”——朱华进
《非对称性:19 世纪晚期欧洲
贸易战的一个特质》
3.“……俄国对德国的出
口, 从1893年的3.52亿马克成
倍增加到了 1903 年的 8.38 亿
马克 。”——司马万《农业贸
易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的德
俄关系》
一、放弃
战争能
环节二:
否避免 (二)固有的利益冲突:帝国
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
战争?
衡
——大
1.垄断资本主义与世界殖民体
战的起 系: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
源
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
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
环节二的设计意图:
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
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 教师通过列宁对于帝国主义阶段的
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 论述,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以及课文内容,
义。” 从政权统治、资本主义扩张方式以及殖民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 地瓜分情况,分析归纳资本主义在帝国主
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 义阶段的三大特点是垄断资本控制政权、
(第二卷) 资本输出为主和殖民地瓜分完毕,并以此
引导学生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列强的实力
消长会引发激烈的殖民地利益争夺。教师
2.新、旧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
据此展示一张地图,并结合课本叙说,表
的变化
现在殖民利益冲突下,国际环境中逐渐呈
“从 1870 年至 1913 年,英、法、 现出剑拔弩张的态势。教师借此引出疑问:
美、德四国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 面对日益可能爆发的冲突,列强会选择什
义世界的所占比重发生了很大 么样的处理方式呢?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
变化:英国从 31.8%下降到 14%, 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中 。
法国从 10%下降到 6%,美国从
23%上升为 38%,德国从 13.2%
上升为 16%,美国和德国在此期
间已超过英法而分别居于世界
一、放弃 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战争能 ——马工程教材编写组《世界现
否避免 代史》
战争? 3. 政治危机和局部冲突增加
——大
战的起
源
环节三:
(三)危险的战争边缘:两大
政治军事集团的对抗活动
1.“为了在现有条件下保护德国
的贸易与商业,只要办成一件事
就足够了,那就是德国必须拥有
一支具备如下实力的战斗舰队:
甚至对于最强大的海上对手来
说,与德国这样的舰队作战,该
国将冒丧失自身最高地位的风
环节三的设计意图:
险。”
教师呈现英德两国在军备竞赛上的
——德国 1900 年《第二舰队法》
分歧、德国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以及欧洲
“……从某种观点上看,德国海 各国普遍实现的义务兵制,以此,引导学
军对他们来说在本质上更多的 生了解面临紧张的国际局势,列强采取了
是一种奢侈。……海军对我们是 一系列对抗性手段,最终使得看似和平的
生存,对他们是扩张。” 欧洲正在迅速滑向战争边缘。一、放弃
战 争 能 ——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在
1912 年的演讲
否 避 免
战争? 2.“施里芬计划的逻辑是由阿尔
弗雷德·冯·施里芬将军于 1892
——大
年首先提出的,其主要目标是首
战的起 先消灭法国,然后德国就可以集
源 中全部兵力对付俄国。”
——戴尔《大战的起源》
3.“实行征兵制和预备兵役制
度……所有领先的欧洲国家都
把这种行为视为必需,……”
——基根著《一战史》
小结设计意图:
“在战争爆发后的 30 天内,德
直观呈现回扣前一阶段,教师与学生
国军队从和平时期的 76.1 万人
一、放弃 之间通过问题推进共同建立的知识网络,飙升到 200 多万人。”
有助于思路外化,助推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战争能 ——梅尔著《一战秘史》
和原因归类能力。战争的起源具有复杂性,
否避免 仅仅在表面上放弃战争选项或者军事手
战争? 段,并不能在根本上化解参战各方的固有小结:
利益冲突。
——大
战的起
源
环节一:
(一)陷入僵局:速决战的“破
二、选择 产”
战争会
带来什
么后 环节一的设计意图:
果? 教师通过地图呈现一战欧洲主战场的
三条战线,并通过施里芬计划和马恩河战
——大
役的爆发,引导学生理解决策者选择战争
战的进 之后,设想未如预期,反而从速决战转为
程 持久战,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形态的转变
对整个战争进程的变化有什么影响呢?
环节二:
(二)身体毁伤:持久战的“噩
梦”
二、选择
战争会 环节二的设计意图:
带来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时人绘画的三幅
战争漫画,并解读漫画内容,激发学生从
么后
漫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呈现士
果? 兵们在持久战中的痛苦和挣扎,并以此体
——大 现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对于
士兵生命的消耗,也是对于人力物力财力
战的进
的消耗,持久战最终变成两大阵营之间综
程 合国力的较量。
环节三:
(三)终告落幕:消耗战的“结
二、选择 局”
1.教师呈现1914和1918年大战
战争会
双方主要参战国的工业潜力指
带来什 数对比表格
么后
2.“德国在 1918 年上半年……
环节三的设计意图:
果? 兵源无可补充,耗掉了全部剩余
教师承接上一环节中对于持久战消耗
——大 物资,经济近于崩溃,工业生产 综合国力的叙述,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两大
下降到 1913 年的 57%。粮食尤
战的进 阵营综合国力的对比情况,并理解综合国
为紧张,战前即需进口,没有储
力的强弱最终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方。
程 备粮,战争破坏,又遭恶劣气侯,
粮食奇缺,饥饿和死亡威胁整个
德国。”
——丁朝弼《第一次世界大战长
期阵地战的形成》
3.教师通过事件序列举例,说明
开展以后的两大阵营主要参战
国的变化
小结:
二、选择
战争会
带来什 小结设计意图:
么后 直观呈现回扣前一阶段,教师与学生
之间通过问题推进共同建立的知识网络,
果?
有助于思路外化,助推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大 和历史过程叙述能力。战争的过程具有残
战的进 酷性,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会对所
有参战国民众的生命、家庭以及心灵带来
程
巨大的伤害。
环节一:
(一)“创口”:工业文明的
三、战争
“旧伤痕”
是否只
1.硝烟散去,战火后留下了什么
会制造
伤痕?
灾难?
“战争动员人力总共达 6500 万
——大 人,直接消耗军费 1860 亿美元,
战的影 加上陆地和海上的财产损失以
及其他间接损失计为 2500 亿美 环节一的设计意图:
响
元之巨。军人死亡 900 万人,伤 教师呈现战争期间财产与人员损失情
2200 万人,其中 700 万人成为 况以及政治物的人评语,让学生感受战争
终身残疾。” 创伤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蔓延。同时,
通过分析战争罪责与胜利果实分配的不合
理性,引导学生理解强权政治逻辑下战后
——《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重建维护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
(1918-1929)》
际上是暗藏了冲突伤痕、牺牲了弱国利益、
“由于德国对法国的罪恶行径, 埋下了复仇火种,种下了战争隐患。教师
我一生所有的恨全部给了德国。”总结战争的负面影响后,向学生提出疑问:
战争有没有带来积极的变化呢?同时这些
——[法]克里孟梭
变化是战前决策者所预想的吗?
2.重建家园,废墟中诞生了什么
秩序?
(1)表格呈现凡尔赛——华盛
三、战争
顿体系的基本内容。
是否只 (2)战胜国对于德国的剥削
会制造 “德国能够赔付的较为稳妥的
灾难? 极限数值当在 20 亿英镑,这包
括了一切支付手段——直接可
——大
转移的财富、所割让的资产以及
战的影 每年的赔偿。”
响
——凯恩斯《<凡尔赛和约>的经
济后果》
(3)《国际联盟条约》中的委
任统治条款
《国际联盟盟约》
第二十二条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
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
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
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
(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
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
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
担此项责任面亦乐于接受之各
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
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
环节二:
(二)“结痂”: 战后世界的
“新活力”
三、战争
1.播放纪录片《天启:第一次世
是否只
界大战》威尔逊访问欧洲提倡民 环节二的设计意图:
会制造 族自决原则的视频片段
教师利用影像资料围绕民族自决原则
灾难? 2.“在战争期间,所有参战国政 设问,提示学生思考美国崛起和欧洲中心
——大 府日益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 地位动摇的国际格局变化,而包括苏联在
的确,‘计划经济’的思想在第 内的对于民族自决原则的提倡都使得帝国
战的影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得到了 主义列强的传统殖民体系受到冲击。教师
响 应用,因为交战中的各个国家都 通过展现关键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战时经
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 济体制和战后的和平主义崛起都为了后来
精神上的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 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和平力量的壮大提供
目标。” 了契机。
——《现代世界史》
3.“我亲眼得见并亲身经历了
部队遭受的苦难,……我并非抗
议战争行为,而是反对将士兵们
当成炮灰的政治上的谬误和虚
伪。”
—[英]西格弗里德·萨松《一个
士兵的宣言》
三、战争
小结:
是否只
会制造 小结设计意图:
灾难?
直观呈现回扣前一阶段,教师与学生
——大 之间通过问题推进共同建立的知识网络,
有助于思路外化,助推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战的影
和历史影响分析能力。战争的影响具有双
响
重性,但是战争的积极影响往往是客观结
果,并非战争发起者的主观意愿。
课堂小结
升华总结:面对一战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我们能从中获得些什么呢?人类应该如何对
待战争呢?从一战的起源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难以回避的深层矛盾。从一战
的进程上看,战争进程实际上难以被提前预置的计划所掌控,战争所取得的“积极影响”
本质上是客观结果,并非决策者的主观意愿。让我们回到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人类是
否可以放弃战争呢?让我们用中国传统兵书《司马法》中的一句话结束本课的学习,请
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教学手段
1.实施讲授法;
2.创设问题情境;
3.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4.运用多媒体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5.突出历史学习的思想性和逻辑性;